人類大腦與閱讀的關係——《腦與閱讀》讀後感

肖欣陪你讀書 發佈 2020-01-13T15:54:07+00:00

陪你讀書《腦與閱讀》10號我想做一件事,幫助想讀書又不能有效讀書的朋友,養成閱讀習慣。閱讀預告:下一本讀《閱讀力》聶震寧 著我計劃閱讀《變量》、《中國優勢》、《錢從哪裡來》等書,有想讀的朋友一起來。

我想做一件事,幫助想讀書又不能有效讀書的朋友,養成閱讀習慣。

為此,我買了很多關於閱讀的書,《腦與閱讀》是我首先挑選閱讀,就是想學習了解一下人類閱讀時,大腦是如何運行的?我們大腦這個硬體到底是如何支撐人類完成閱讀的?

《腦與閱讀》作者是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全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之一,歐洲腦科學研究領域的領頭人,世界腦科學領域大師級的人物。全書共326千字,我每天用時約60分鐘,10天時間,共計用時約540分鐘,平均閱讀速度600字/分鐘(忽略了很多專業性的內容,實在是讀不懂,只關注結論),堅持寫讀書筆記。

本書用大量實驗、測試,從不同角度對作者提出的神經元再利用假說進行論證。

人類的基因並沒有因為需要閱讀而進化,而是文字系統必須適應生理限制而演變,從符號文化到字母文字的進化。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系統,都共有一部分相同的設計特徵,這些特徵就是受到神經迴路先天性限制的證明。

閱讀時,眼睛的可聚焦部分是跳躍式前行,從最開始學習的一個字母,到多個字母,再到單詞、詞組等(中文漢字應該是從最簡單的單體結構的字開始,如一、二、三、中、上、下等,到複雜結構的字如繁、贏等,再到詞組、短語。我個人理解的,沒有科學依據。)所以人類的閱讀速度是受到「硬體」限制,是有上限的

大腦左半球有一個被叫做「腦中的文字盒子」的區域,是用來識別文字。

神經元再利用,是在人類大腦來不及進化出專門閱讀的功能時,強行把為別的特定服務的器官,強行轉變過來用於閱讀、學習。閱讀反過來增強神經迴路,相互加強。所以喜歡閱讀的人,閱讀速度、理解能力等高於常人。

眼睛看到文字,即是「閱」,是語義通路;「讀」是發出聲音,把文字讀出來,是語音通路。

閱讀是語音通路和語義通路並行,根據單詞、文字的熟悉程度和難易程度,大腦自動選擇一個通路閱讀。

現代神經科學認為,閱讀障礙是字素到語音的轉換受損,和胚胎期的神經元遷移異常有關,是先天性疾病。

後天可以利用神經元的再利用(大腦的可塑性),經過高強度、長期訓練,以激活孩子的閱讀動機和愉快體驗,大腦可以重建新的閱讀神經迴路。大腦給人類糾錯的機會。

人類大腦的對稱性結構,決定了人類對可視對象保持恆常的識別與記憶。

閱讀是依賴於特殊的規則,只有在閱讀時,鏡像被隱藏起來。人類大腦的對稱性結構導致小孩可能會寫出鏡像對稱錯誤的文字,當他們學會的閱讀規則後,鏡像錯誤自然就被隱藏。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化演化中,為了適應腦加工的要求,文化、學習,包括數學、藝術、宗教等的發展,都受到的大腦的限制。

正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文化符號,以及具有文化傳播的能力,才有了人類文化

全腦神經工作空間的進化,使大腦能夠以最優的方式開拓神經元再利用,從而產生了文化認知的「生態位」。

對於我們個體來說,就是利用大腦的全腦神經工作空間,即神經元再利用,不斷學習、恆常性閱讀,保持和加強大腦的神經連接。

大腦越用越聰明,越用越靈活。

最後,送給自己一句話:「終身學習,讓閱讀成為習慣,尤其是深度閱讀,深度思考,保持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傳承文化」

十天,讀一本書,很難,因為每天要堅持閱讀,寫筆記。

十天,讀一本書,簡單,只要每天要堅持閱讀,寫筆記。

閱讀預告:下一本讀《閱讀力》 聶震寧 著

我計劃閱讀《變量》、《中國優勢》、《錢從哪裡來》等書,有想讀的朋友一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