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與唯美!這部唯美的同性愛情片我強烈安利

亂翻叨 發佈 2020-01-10T16:13:50+00:00

而在愛情片中,同性題材卻鮮少有驚艷之作出現,原因無它,難在情感的控制以及尺度的把握不好拿捏,表演的過了容易顯得用力過猛,表演地清淺又讓感情看上去太羸弱。

評價一部愛情片的好壞,主要看劇情如何將細膩的情感逐一被抽絲剝繭。

而在愛情片中,同性題材卻鮮少有驚艷之作出現,原因無它,難在情感的控制以及尺度的把握不好拿捏,表演的過了容易顯得用力過猛,表演地清淺又讓感情看上去太羸弱。

但今天,我想要給你們推薦一部稱得上「寶藏」的愛情片。絕對值得你N刷,每刷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

一看海報,什麼類型的愛情片顯而易見。

同性。

兩個女人,一個看似成熟美艷,一個青澀懵懂,一眼看上去,反差極大。但也恰恰是因為這樣,電影才有看頭。

再說電影本身,出自美國著名獨立導演托德·海恩斯之手,曾獲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能得到象徵著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之一的金棕櫚獎提名,電影本身質量必然有所保障。

那麼,究竟是騾子是馬?一看便知。

一、

電影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中篇女同小說《鹽的代價》,由於鹽在17世紀的另外一層隱喻是女性的情慾,所以片子又名《鹽的代價》。

電影的敘事圍繞著兩個人物,一個是年輕的百貨公司售貨員特芮絲(魯妮·瑪拉 飾),另外一個是美麗優雅的金髮貴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 飾)。

剛上班沒多久,對工作還沒正式上手的特芮絲,勤奮好學,利用休息時間一直仔細研讀著員工手冊,同時還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就在這時,碰見了正為女兒挑選聖誕禮物而一頭霧水的卡羅爾,俗話說:「你主動我們就會有故事」,至此她們之間的故事就開始了。

先是卡羅爾落下東西,然後特芮絲主動聯繫並寄回去,再往下就是書信來往、相約到彼此家裡單獨的約會相處,再到浪漫的公路旅行,這種種的兩人都堅信彼此就是自己的真愛。

可真的如她們所願嗎?

並不然,同為女兒身的身份決定了她們的愛情一旦公開,便會招致社會輿論的吞噬,即便是在社會已經如此進步的當下,選擇成為同性戀依舊需要足夠的勇氣,更別提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

即便如此,她們之所以還願意滿腔孤勇,很大一部分原因,跟他們原本索然無味的生活有關。

卡羅爾,看似自信從容,卻被多年來並不順心的婚姻生活弄得十分窘迫,丈夫哈格平日裡就是一工作狂,且控制欲極強,對卡羅爾一直都是充滿命令的口氣,一直想確保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很少關心卡羅爾內心真實的想法。

至於特芮絲,是一個迷茫的年輕人,做著百貨公司售貨員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喜歡文藝、喜歡閱讀、喜歡爵士、會彈鋼琴、愛拍照片,卻懷疑自己的才華。

兩個無論身份、地位、人生閱歷都相差懸殊的人,敢於冒著社會輿論的壓力而在一起,她們的滿腔孤勇值得敬佩。

但與其佩服她們的勇敢,倒不如說,她們只是在各自的平淡生活里,邂逅了他們期盼已久的新鮮感。

二、

縱觀整部電影,感受最深的便是一個美字,包括服飾、配樂、色調、建築工具、交通工具以及拍攝手法,都透露著濃濃的復古簡約氣息。

電影採用倒敘手法進行拍攝,一開頭出現的是結尾部分兩人久別重逢的場景,然後才真正開始敘事。

電影全程很克制,幾乎只圍繞著兩個女人進行拍攝,諸如前男友、舊情人、偵探律師還有女兒的戲份都精簡到了極致,甚至在整部電影中,都沒有出現過Therese和Carol的女兒互動的畫面。

而整部電影最精妙的地方就在於,在人物情感的克制與爆發中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這幾乎貫穿著整部電影。

卡羅爾第一次約Therese吃飯時,她問的是「你一個人住嗎?」,而不是一上來就直接問你有沒有男朋友。

這就是一個有閱歷的成熟女人的樣子,即便很感興趣,勢在必得,但卻不過多表達,而是巧妙地轉移話題,留給對方足夠空間的同時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當卡羅爾發現同行的男人是丈夫哈格雇來的私家偵探時,從後車廂拿起手槍直奔男子的房間,想要找他算帳。

此時卡羅爾的情緒是憤怒的,但在男子說出已經將錄音寄回給她的丈夫時,她的舉動恰恰在扼制自己的憤怒,因為她深知已經於事無補。

在開車回去的路上,看著Therese一臉自責,幾近崩潰的樣子,明明自己的處境比Therese更艱難,但還是努力地強壓著自己的情緒安慰Therese,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

與丈夫最後的談判,明明應該歇斯底里地痛斥丈夫的無德,但她沒有,卻通過發顫的聲音、隱忍的表情繃緊自己最後的尊嚴與優雅。

至於Therese,電影對她這個人物的塑造也是準確到極致。

當Therese第一次和卡羅爾一起吃飯,略顯侷促無處安放的肢體動作將她的心理狀態表現地惟妙惟肖。

再到後面被Carol拋棄時,在自己家中來回跎步,拿起電話又放下,又拿起來,撥通被掛斷,最後特瑞斯對著忙音說:「I miss you,I miss you.」的隱忍、克制。

這些畫面,都將一個19歲少女青澀又複雜的情感刻畫地入木三分。

而整部劇最唯美的一個片段是它的床戲部分,床戲時間不長,也不激烈,但在看的時候實則會覺得暗涌流動。

凱特的淡然自若,魯尼的緊張顫抖,卡羅爾霸道的索取,特瑞斯默默的承受,輕車熟路的年上,紅到耳根的年下。

在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既緩慢又熾熱,既相擁又絕望,很少有這樣的床戲,讓人看的難過。

之所以如此迫切將自己獻給對方,是她們知道前路無望而漫長,好像在一起的一小段時光都是偷來的,總是要還回去。


三、

整部電影的題眼,是電影的最後一幕,特瑞斯穿過人群,目光如炬地尋找著卡羅爾,而卡羅爾側過交談的臉望向她後,兩人隔著老遠相視一笑。


這一幕簡直太有張力!

在那一幕中,特瑞斯穿過人群,眼神堅定地看著卡羅爾,義無反顧地走向她時,也走向了自己的命運;而卡羅爾眼神篤定而又曖昧,用表情告訴著特瑞斯:「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一眼萬年。」

看似是久別重逢,但那一幕實質上是展現了兩人的成長。

特芮絲經過此事之後,更能理解生活的複雜,理解卡羅爾當初在女兒和自己之間選擇的痛苦。而她在卡羅爾的觸發下,走上了攝影的道路,不再像過去那麼迷茫。

整個人變得更加成熟,在愛中也更能關愛自己,過去的敏感並沒有簡單地消失,而是化為了心底更深沉的力量。

卡羅爾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了維持那副堅強獨立的面具而壓抑自己的情感,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不再是那個完全固化的成年人模式。

她敢於在特芮絲面前展露自己的常態、自己的虛弱,敢於接受激烈情感中的不可控,在她身上同樣開始散發出令人著迷的勇敢和青春。

而這,我想才是電影真正想要表達的內核。

愛或許有時候有分對錯,但愛對了人,我們會因此感到光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