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流行戴佛珠?有一種「朝珠」內有乾坤,只有皇族可戴

靜說歷史 發佈 2020-01-10T17:16:09+00:00

此外,一串朝珠有一百零八顆,這一百零八顆不是簡單數字,自有寓意,其中十二顆代表一年之中有十二個月份,二十四顆則代表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顆又代表七十二候,四個大珠子象徵一年由四個季節,統治者佩戴這樣的朝珠更顯得他們對上天心存敬畏,時時刻刻為百姓憂心,希望國家能夠國順民安,風調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是離我們最近的可以考古的封建皇權社會,同樣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珍貴的考究資料,甚至還有影像資料讓我們可以親眼看到古代封建皇室的風華。雖說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服飾打扮上各有風格,但到了清朝,就變成了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因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他們有著獨特的服飾標誌,有著獨特的裝扮風格,從近些年來大火的清宮影視劇中我們就可見一斑。

清朝男子的服飾大多是長袍馬褂,而女子的服飾則是旗袍,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展現身體曲線的旗袍,而是寬鬆的,完全看不出女子的身材。統治階級中的男女所穿的服飾更為精緻講究,他們佩戴的朝珠更是宮廷中獨有的組成部分,只有皇帝、后妃和具有一定品級的官員在穿著禮服、吉服或常服時,他們就會在胸前佩戴朝珠,以區分等級,彰顯威儀,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被允許佩戴。

朝珠形同和尚胸前掛的念珠,其實朝珠本來就是佛教之物,滿清統治者推崇的是佛教,不過他們推崇的佛教是歷朝歷代中信仰都是用來禁錮百姓思想的最有力的武器,統治階級將佛珠在重大場合佩戴自身上以示對上天的信奉,向老百姓彰顯他們的誠意,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民心。但統治者為了配飾精美,而將念珠進行了「改良升級」,朝珠有一百零八顆,顆顆價值不菲,一般會選用沉香木、雕瓷等,更為名貴的還有翠玉貓眼石或者南紅瑪瑙等玉石,這些都被打磨成圓滑的珠子,其中每二十七顆則有一顆不同的大珠,一共有四顆,這四顆更是價值不菲,同樣這四顆珠子便能決定大臣的地位等級。

原本大清統治者也沒有佩戴朝珠的講究,只是他們信奉的佛教中人會有數珠的習慣,念珠在滿族中的地位很高,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會把數珠賞賜給立下軍功的屬下,而且各級將領也會把自己得來的珍貴數珠進貢給皇帝,漸漸地佩戴朝珠就成為了大清國的傳統,清朝入主中原後,在細枝末節方面都考慮的面面俱到,於是就有了將朝珠作為冠服的規矩。

乾隆二十九年出的《大清會典》中記載了皇帝冠服中有朝珠的佩掛,還規定官員如何佩戴朝珠,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為之。」而且這朝珠的顏色材質都極為講究,皇帝在不同的重大場合下所佩戴的朝珠都是不同的,在宮中舉行大典之時,佩戴東珠朝珠,在祭天祭地祭日祭月之時,朝珠分為青金石朝、蜜蠟朝珠、紅珊瑚朝綠松石朝珠,全都是極為難得的寶珠,東珠朝珠更是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皇太后還會在兩肩部位分別掛上「紅珊瑚朝珠」。

清朝統治者用這些完備的服飾規矩區別前朝,彰顯清廷威嚴所在,而且官員覲見皇帝的時候需要伏地跪拜,能夠佩戴朝珠的人只需朝珠碰地,就可以代表額頭觸地,而官越大,他們所珠串就越長,叩頭的幅度就會減小。的確如此,清朝的服飾成為歷朝歷代中最獨特的服飾,如今多個博物院中還珍藏著皇室或者官員佩戴過的朝珠,存世的東珠朝珠更是十分罕見,就連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東珠朝珠也不多,極其具有珍藏價值。

此外,一串朝珠有一百零八顆,這一百零八顆不是簡單數字,自有寓意,其中十二顆代表一年之中有十二個月份,二十四顆則代表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顆又代表七十二候,四個大珠子象徵一年由四個季節,統治者佩戴這樣的朝珠更顯得他們對上天心存敬畏,時時刻刻為百姓憂心,希望國家能夠國順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在一年之中有個好收成,溫飽不愁。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為人一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可以歸納為一百零八種,所以古代佛寺中會撞鐘一百零八下,稱為「醒百八煩惱」,看來統治者也想借朝珠為自己解憂。

還有一種說法是朝珠「內有乾坤」,108顆針對風水和國運而設計,關乎國運。

大清亡了,象徵統治階級的朝珠也大多消逝再立歲月長河中,只有極為少數保留下來的朝珠,但也足夠讓後人見證當年封建社會中的等級森嚴和奢華講究,它們凝結了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同時也見證了大清王朝一路走來的榮辱興衰。歷史留給我們的每個物件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如果想了解歷史文化,好好研究這些物件是少不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