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穴位養生:你知道足三里有這麼多的作用嗎?超乎你的想像

凈心穴位養生 發佈 2020-01-10T17:39:43+00:00

古人常常用艾灸的方法來調養身體,常不干就是用艾柱,直接灸灼穴位的皮膚,逐漸化膿,流膿水的狀態,這種艾灸的方式稱為瘢痕灸。

足三里可謂是千古第一大穴。孫思邈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什麼意思呢?古人常常用艾灸的方法來調養身體,常不干就是用艾柱,直接灸灼穴位的皮膚,逐漸化膿,流膿水的狀態,這種艾灸的方式稱為瘢痕灸。


人體那麼多的穴位,為什麼要如此重視足三里呢?這就涉及到足三里具體的功能和作用了。

了解一個穴位,最直接的就是從名字開始。足代表足陽明胃經,足三里是胃經上的穴位。里有理的意思,三理就是調理上中下,有調理三焦的作用。具體是調理三焦哪方面的問題呢?

足三里對中焦的作用

第一,現代的研究發現刺激足三里,對腸道的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如:收縮亢進的痙攣,會起到緩解的作用。低興奮狀態下的運動,會起到增強的作用。消化不好時,胃液分泌不足,可以使胃酸分泌增加,從而促進消化。胃機能亢進時,如潰瘍性胃疼痛,可以使胃酸分泌減少,從而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疼痛。

第二,有補氣血的作用。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記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赤就是血的初形,是變成血的第一步。不論我們吃得是什麼,米,面,雞鴨魚肉,統統變化而赤。這就是胃「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很多女性朋友,臉色蒼白,都知道是血虛,吃了很多營養品,很多當歸,阿膠,效果也並不是很好。有沒有想過,是氣血生化之源出問題了呢?如果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差的話,我們不論吃什麼營養品,都不能很好的吸收到體內。這時候按摩足三里,可以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就有補益氣血的作用。

第三,黃帝內經上記載:「邪在脾胃,則肌肉痛。」中醫書上說:脾主肌肉。我們如果肌肉酸痛症狀,就要想到,是脾胃有邪氣的問題了。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有餘是陽熱,邪熱多的時候容易飢餓。消化食物快,很多胃潰瘍的患者,都有一種燒心的感覺。就是陽有餘,陰不足的病機症狀。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寒氣有凝滯、收引的性質,氣血滯不運動的時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通則痛。腸道受到擠壓,在運動過程中會有壓迫聲,也就是腸鳴。

陰陽俱有餘,俱不足,皆調於足三里。」 以上的所有症狀,都可以用脾胃陰陽的不足、有餘來概括。為我們總結的也就只有一個穴位:足三里。它有平衡脾胃陰陽,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功能。

在四穴總歌上,有肚腹三里留的說法,也是對足三里的功能和作用範圍的一個經典概括。

足三里對上焦的作用

第一,中醫書上有句話,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脾胃是土,土能生金,肺在五行中屬於金,按摩足三里,可以補土生金,就有補益肺氣的作用。不管患有什麼樣的症狀,只要病機符合「肺氣虛」這三個字,就可以按摩足三里。

第二,黃帝內經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大家注意,這裡記載的是不安,不是睡不著,也不是失眠。是睡的不安穩,不踏實。為什麼不安穩呢?和思傷脾有很大的關係。思慮過多的時候,無法做到深入睡夢,睡夢質量不高。足三里有調理、平衡脾胃陰陽的作用,使不和為和,不安為安。它的出發點還是在中焦,但是作用範圍卻是在上焦,是在神志方面,可以定心安神,靜心養神。

足三里對下焦的作用

黃帝內經記載:陰有陽疾者,取下陵三里。下陵三里,就是足三里,換了一個名字。什麼是陰有陽疾呢?陰在這裡指的是少陰腎,厥陰肝,太陰脾。陽疾是形容疾病,形容症狀,陽熱的症狀,或者是外面的症狀{陰有裡面的意思,陰陽相對}。重點在「疾」這個字,是以概括症狀為出發點,不討論病因病機。有脾腎肝病的患者,只要是症狀在外面,或者是有陽熱表現的,都可以按摩足三里,這時候的作用範圍是在下焦。

說了這麼多,足三里在哪裡呢?準確的取穴,是養生調理的第二步。


中醫書上最標準的取穴方法是: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犢鼻就是膝眼,三寸可以用自己的四個指頭來衡量。旁開一橫指,就是在脛骨旁,一個大拇指的寬度。


大家在按摩的時候,有酸痛感,就表明找准穴位了。穴位是一個範圍,不是某一個點,找穴位的時候,不要過於糾結,分毫之間的尺寸。

足三里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堅持。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 」。也許你堅持的下一秒,就會有奇蹟出現。建議大家,每天在睡覺前、睡醒後,按摩十五分鐘。

按摩過程中,如果大家遇到了什麼問題,可以私信我、給我留言。希望大家有個好身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