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在感情中,如何保持良好持久的親密關係

果凍雙雙 發佈 2020-01-10T17:47:56+00:00

人是社會性動物,關係是人和人之間的接觸和互動,關係中的自己和他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界限,有親疏遠近之別。

關係是什麼呢?

人是社會性動物,關係是人和人之間的接觸和互動,關係中的自己和他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界限,有親疏遠近之別。

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屬於人際關係的一種,如字面意思,它比普通的關係要更加親密,兩人之間的關係更近、彼此界限更模糊。

親密關係並非單指兩性之間的關係,夫妻、戀人、密友、親子關係都符合親密關係的範疇,文章接下來講述的是成人間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如何影響日常?

心理研究(BenAri &Lavee,2007、Marston et al.,1998)表明親密關係和普通關係存在著六個層次的明顯差異,分別是:

了解(knowledge)、關心(care)、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和承諾(commitment)。

了解和關心:親密關係中,對彼此有私人的廣泛的了解,知曉彼此喜好、個人經歷、弱點等,由衷的關心記掛對方。相互一致性:接納對方,認為彼此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而不是各自分離的個體,會用「我們」代替「我」。

信任:相信對方會帶來幸福而不會帶來傷害,期待彼此的尊重和友好相處。

承諾:承諾感情的永久性,並為此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財力來維護。

相互依賴性:雙方彼此需要、互相影響,一方的行為會影響另一方的行為目標和行動能力。


「親密伴侶的相互依賴性是指他們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響對方的程度,這種相互依賴是頻繁的(經常影響彼此)、強烈的(彼此都有顯著的影響)、多樣的(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響的時間很長)。

人際關係變得相互依賴時,一方的行為在影響自己的同時也會影響對方(Berscheid et al.,2004)。」

個人認為,相互依賴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最明顯,也是區別於其他關係,親密關係最特別的特徵。

親密關係是歸屬的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親密關係處於第三個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它是第四層次尊重和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必要基石。

行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對自我發展非常重要,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才可能進一步發展,進一步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真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好的親密關係可以滿足人的歸屬需要,保持生活朝著有條不紊的方向行進。

有調查表明,處在持久而良好的親密關係里(例如穩定的婚姻)的人們,要比沒有親密關係或糟糕親密關係中的人們身心方面更為健康。

拿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舉例,他們共同走過了二十多年,在李銀河的支持下,王小波辭去教職安心寫作,創作出了多部極其優秀的作品,李銀河自己的研究和寫作也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和讚譽。

王小波寫給李銀河:

「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

李銀河提起王小波:

「我的生命因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滿了一種柔柔的、濃濃的陶醉感。」

他們倆在親密關係中彼此支持,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對方。

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護

親密關係的建立有很多種方式,兩個人如何相愛、兩個朋友如何交心的過程因人而異,可能是一見鍾情,也可能是日久生情,更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

接著拿王小波和李銀河舉例,當初李銀河讀了《綠毛水怪》,被王小波的文字打動,可當她第一次見到他真人的時候,內心大失所望,覺得這人長得真夠難看的。

王小波卻一眼喜歡上了她,之後再見時,他大膽地問李銀河:你有男朋友嗎?得知沒有,他接著問:那你看我怎樣?

王小波對李銀河是一見鍾情,李銀河對王小波是日久生情,這不妨礙他們的愛情成為佳話。

多巴胺的分泌導致了兩人最初的吸引相戀,雙方的共同努力和維護讓兩人保持著深刻而持久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如何開始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穩定的親密關係。

無論多心意相通、多志趣相投,熱戀中的親密關係終歸要恢復平靜,回到現實之中。

這是由人生理構造層面決定的,人體內的多巴胺不會一直分泌,通常三個月到三年,這種讓人興奮激動的化學物質就會停止分泌。

在平淡期依舊保持親密關係的穩定,是所有處在親密關係之中的人要面對的課題。

順暢的溝通和保持忠誠異常重要。

  • 溝通

學會傾聽是開啟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不是僅僅選擇性傾聽,只聽自己想聽符合心意的話,而是要真正聽到對方表達的內容,才能進一步有效交流。

溝通有很多種樣式,有的溝通只是互相指責,這種溝通屬於暴力溝通,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非暴力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極為關鍵,可以事半功倍地促進問題的解決。

溝通時務必要對事不對人,對對方要提出具體可行的意見,而不是空泛虛化的概念。

舉個例子,當你加班回家看到家裡一片狼藉,而對方正若無其事地看著電視節目哈哈大笑,你會怎麼處理呢?

是關上電視,指責對方懶惰,進而引起爭吵,扯出八百年前的雞毛蒜皮小事,生一肚子氣不歡而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家中依舊髒亂(說不定摔碗雜瓶子的鬧的更亂了)。

還是忍住心頭怒火,成年人般就事論事地耐心溝通,要求對方打掃一下客廳地面、收拾一下廚房碗筷,分配家務是有效的處理方法之一,如果對方拒絕,可以接著探討請鐘點工或者改變的可能性。

  • 忠誠

「他們不再把自己視為單獨的個體,而是視為包括自己及伴侶在內的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他們認識到伴侶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有著很大的重疊,他們更多使用複數稱謂的代詞,用我們、我們的取代我、我的(Agnew et al.,1998)。」

忠誠意味著兩個人從獨立的「我」變為了一體的「我們」,雙方的思考方式也隨即改變。

從此生活中會考慮「我們」的共同發展,而不是「我」個人的發展;在做決定和人生規劃時,會將對方放進自己的世界裡。

這是自我限制也是自我發展,我們會失去我的一部分自由,得到他人的一部分,對彼此產生更深厚的影響,加深互相依賴性、關心和信任。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把平時在外帶的面具摘下,把自己的缺點、陰暗面、脆弱、不完美全部暴露在對方面前而不擔心受到攻擊。我們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現自我,從而接受自我本來的樣子,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

在良性生長的關係中,一方的優秀品質(如樂觀堅強)會影響到彼此,過往的陰影和傷害也會被彼此修復消融大半。

兩人身上有著彼此的印記,生活中有些夫妻長年累月的相處,不光性格,連容貌都會變得相似。

我們要保持忠誠,因為任何一個人對「我們」的背叛都會導致兩個人的解體。

親密關係破裂時,該如何應對?

有陽光便有陰影,糟糕的親密關係也會傷人。

感情一開始,人們通常偽裝成更好的自己,相處到了一定階段,本來面貌會顯露出來,對方能否接受原本的自我變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個自我也許不合一方的心意,在糟糕的親密關係中,通常涉及到控制欲過強邊界感太弱,一方或雙方試圖控制改變對方,要求對方變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愛人模樣。

但成年人的性格多已定型,來自他人的強迫改變很難成功。改變,只有發自本人內心意願才可能實現。

關係是不斷變化的,「了解、關心、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和承諾」這六個特性的負面改變會導致親密關係破裂。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提出了「控制的兩分法」,我認為可以在越界的親密關係中嘗試改善挽回,即努力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面對破裂的親密關係,第一步,找出這段破裂的感情中,哪些地方是我們能控制能改變的,把關注點轉移到這些事情上;第二步,對於沒法完全控制的地方,把能控制和改變的點找出來,努力把它做好。

面對一段破裂的關係,我們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挽回或離開。

做離開決定時,不可憑一時意氣衝動,要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有的人吵架時喜歡動不動就分手,過陣子又複合,這樣感情會在反覆離開和好的過程中消磨掉。

在一段不合適的親密關係中,當關係讓人痛苦不堪時,並經過慎重考慮後,離開是最佳的選擇。

心理學研究調查表明:

「歸屬需要和我們伴侶是誰並無太大的關係,只要他們能給予我們持續的關愛和包容,我們的歸屬需要就能得到滿足。

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親密關係終結,我們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侶(儘管新人和舊人有很大的差別),而且能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Spielmann et al.,2011)。」

親密關係具有可替代性,用通俗的話來說,「真愛」可能不止一個,所以不要懼怕離開一段已不適合自己的親密關係,無論當初有多美好,如果變得糟糕且不可改變,請毅然決然地離開。

面對親密關係的結束,會經歷一段迷茫不安的時期,但不要懼怕,畢竟只有結束錯誤的感情,才能重新再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找到新的歸屬,獲得情感的新生。

參考文獻:

羅蘭·米勒《親密關係》

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