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2》:人際關係

學而樂乎 發佈 2020-01-10T17:52:06+00:00

9.1相互依賴理論在孩提時代,我們就學會了一個普遍的規則或者說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回報那些給我們好處的人。有6種基本的回報:愛,金錢,地位,信息,物品,服務。


從出生到死亡,關係一直是人生經驗的核心部分。社會心理學家試圖透過人際關係的各種內在變化,揭示隱藏在背後的適用於所有關係的一般性規律。

9.1 相互依賴理論

在孩提時代,我們就學會了一個普遍的規則或者說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回報那些給我們好處的人。如果人們幫助了我們,我們就會覺得有義務幫助他們。如果我們邀請某人共進晚餐,我們就會期望這個人會在將來回請我們。社會交往牽涉到相互依賴的同伴之間對結果的交換和協調。

一、回報與成本

回報指的是一個人從交往中獲得的任何利益。一個人眼中的回報,可能在另一個人看來沒有什麼價值。有6種基本的回報:愛,金錢,地位,信息,物品,服務。這些回報可以被歸為兩個維度。

第1個維度是特定性維度。它指的是回報的價值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提供者。例如,擁抱和溫柔話語,這類事情的價值,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它們是由誰提供的,因此,愛是一種具有特指性的回報。相反金錢是有用的,而不管它來自於誰,因此,金錢是一種非特定性的或者說通用的回報。當我們說一個關係對我們非常特殊的時候,通常指的是特定性的回報,它是我們從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

第2個維度是具體程度,它區分了有形回報和無形或象徵性回報,例如建議或社會讚許。

成本是發生在交往或關係中的消極結果。交往成本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交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它也意味著大量的衝突,或者因為其他人不贊同這種交往,會批評我們把自己卷進去。如果交往剝奪了我們進行其他有益活動的機會,它也是高成本的。

二、結果評價

相互依賴理論假設,人們一直在留意某個交往或關係中的回報和成本。具體來說,我們關注的是我們從一種關係中獲得的整體結果,也就是說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關係對我們是有盈餘(回報大於成本)的還是有虧空(成本大於回報)的。

除了決定某個關係是不是有獲益以外,我們還會對關係進行兩兩比較。有兩個尤其重要的比較標準。第1個標準是比較水平。它反映了個人認為他應該獲得的結果的質量。我們的比較水平反映了我們在關係上的過去經驗。例如,你會比較新的老闆和過去的上司。你也可能把目前的關係與你在電影中看到的關係相比較。比較水平反映了我們個人關於建立可接受關係的信念。

第2個主要的標準是,備擇關係的比較水平。它指的是將某個關係與我們目前可得到的其他關係相比較,從而對這個關係作出評估。你目前的約會對象比你現在可以約會的其他人是好還是差?如果你現在維持的關係是你認為目前可以選擇的關係中最好的,你可能就會保持這種關係。相反,如果存在更好的選擇,即便現在的關係可以讓你得到絕對的利益,你也會走開。

三、結果協調

所有關係都存在一個問題,即如何協調行動以使兩個人的收益都實現最大化。兩個人之間對結果的協調是容易還是困難,取決於他們有多少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如果兩個人喜歡做相同的事情,看中同樣的活動,他們之間就相對不存在什麼協調問題。因為他們得到的結果是對等的,對一個人有益的東西,對另外一個人也是有益的,對一個人有害的東西對兩個人都是有害的。一般而言,背景和態度相似的同伴之間需要協調的問題較少,因而比較容易建立互利的關係。

當然,即使十分般配的同伴,有時也會有利益衝突。當這種衝突發生時,同伴必須通過協商找出解決辦法。通過協商的辦法解決利益衝突,最好的結果是僅僅消耗了時間,而最壞的結果是導致爭論和留下壞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伴之間會確立協調雙方行為的規則或社會規範。共同的規範可以減少不斷協商以達成協調行為模式的需要。

之前我們將社會角色定義為人們在某種特定的交往或關係中應該遵循的一系列行為規則。角色為人們可能面對的某些協調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在工作情境中,僱主和員工分別應該做什麼,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互動。

當個體的行為是以現有的文化規則為基礎的時候,他們就是在進行角色扮演。當社會規則含糊不清或正處於變化之中時,個體的行動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他們也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成功的協調雙方的行為和結果。

四、公平交換

當人們知覺到他們的社會關係是公平的時候,他們就會非常滿足。我們不喜歡感覺到被他人剝削,通常也不喜歡占他人便宜。我們使用各種各樣的規則來評定一種關係是否公平。

第1個原則是平均分配,使用平等規則使每個人都得到同等的結果。

第2個原則是按需分配的原則,即考慮每個人的相對需要。

第3個原則是公平或分配公平。核心思想是一個人的收益應該與他的貢獻成比例。

研究已經證實,當關係不平等時,兩個人都會感到不開心。被剝削的人會感到不開心。但研究表明過度獲益的人也會感到煩惱,可能是因為他對於利益的不平衡有罪惡感或者覺得不舒服。

知覺到關係不平等的人會設法恢復平等,人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做到這一點。一種方法是恢復實際的平等。例如做額外的工作來補償。另一種方法是應用認知策略來調整知覺上的不平衡,恢復心理上的平等。人們可能會歪曲事實說自己已經做了分內的工作,從而不必改變自己的行為。人們究竟是恢復實際的平等還是獲得心理上的平等,取決於每個具體的策略相對成本和收益。最後如果兩個方法都不可能恢復平等關係,個體就會設法結束這種關係。

約會與婚姻關係中的滿意度,也受公平知覺的影響。一項研究發現,公平在婚前關係的早期是滿意感的影響因素,但幾個月後就不再起作用了。公平對於親密關係中幸福感的影響,小於一個人從關係中得到的絕對回報水平。當人們相信他們能夠從關係中收穫更多時,他們的滿意感水平最高,而不管他們知覺到的回報分配是否公平。在非常親密的關係中,我們可能會超越嚴格的公平和社會交換原則。

五、超越交換

交換理論假設自我利益是人類關係最首要、最重要的基礎。儘管我們可能更願意相信其他的解釋,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即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對他人能夠提供給我們的回報的評估結果決定的。關係中涉及的成本和回報通常是人性的、而且是唯一的:一個有魅力的微笑和共有的秘密,一輛豪華的轎車和昂貴的禮物,在交換理論中是同等重要的。

交換問題在你的一些關係中,比另一些關係中更為重要。例如,你可能願意與同事換班,但你顯然希望他下周也會這樣。相反,你和你的最好的朋友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可能經常幫忙,但誰也不會總是記得付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為了理解這些差異,研究者對兩種類型的關係進行了區分:交換關係和共有關係。

在交換關係中,人們付出了利益,同時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回收同等的利益。交換關係經常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偶然認識的人之間或業務關係上。身處交換關係之中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對對方的福利有特殊的責任。

在共有關係中,人們會切實的感受到自己對對方的需要負有責任。共有關係通常發生在家庭成員,朋友和戀人之間。在這些關係中,人們為對方帶來收益,只是為了表明自己對對方的關心和對對方需要的回應,並不期望不久就要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

共有關係中的人比交換關係中的人更留意對方的需要。共有關係中的人喜歡討論有關情緒的話題,交換關係中的人更喜歡討論非情緒的話題。如果一個人主動幫助一個偶然認識的人,人們會覺得他更加助人為樂。類似的,如果一個人不幫朋友或熟人的話,人們會覺得他更加自私。

在長期關係中,互惠模式和交換規則變得很複雜。在非常親密的關係中,我們可能會形成一種一體的感覺,從而認為讓自己愛的人獲益就是讓自己獲益。親密關係中的一個人會逐漸將對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9.2 自我暴露

交談是人際交往的基本組成部分。自我暴露是交談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我們與他人分享隱秘信息與感受的過程。自我暴露是使關係更親密的重要途徑。

有時我們會透露一些,如果我們不說對方就無從得知的事情。這種自我暴露被稱為描述性暴露,因為我們描述的是有關我們自己的事情。另一種類型的自我暴露是向對方透露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種自我暴露被稱為評價性暴露,它著重於我們對於人或事情的個人評價。

我們向另一個人暴露自我的原因有多種。以下是自我暴露的5個主要理由:

宣洩。僅僅是為了宣洩自我感受,所以我們要自我暴露。

自我澄清。和一個朋友談論某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對當前情況的思路。

社會確認。通過觀察對方對我們自我暴露的反應,我們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和恰當。

社會控制。我們可以把暴露或隱藏自我信息作為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例如我們可以謹慎的避免談論自身以保護我們的隱私,我們會突出那些我們認為可能給傾聽者留下良好印象的話題,信仰或觀點。

關係發展。分享個人信息和信賴是建立並發展親密關係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自我暴露與關係發展

親密關係的形成是一個透過一個人的外表,並對這個人的內在自我加深認識的過程。當關係由淺入深,人們會暴露更多的個人信息。我們願意與一個偶然相識的人談論我們對食物的偏好,但是我們只和親密的朋友談論我們的焦慮和個人的雄心壯志。隨著關係的發展,自我暴露的內容也會變得更寬。當然,了解一個人的過程要複雜多。我們不是簡單的,一天比一天多暴露一點。我們可能經歷尋求親密和避免親密的循環。有時我們對一個朋友是坦誠的,有時我們卻是謹慎而疏遠的。不過,關係中親密程度的發展確實來自於自我暴露的積累。

二、自我暴露,喜愛與互惠

喜愛是自我暴露了一個重要理由。比起我們不喜歡的人或不太了解的人,我們向自己喜歡和信任的人暴露更多。自我暴露也是喜愛的一個理由。我們更喜歡那些將自己的信息大量透露給我們的人,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樣的人是令人信賴的。最後,暴露我們的私人信息給對方可以增加我們對那個人的喜愛程度。

喜愛與自我暴露的關係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互惠。如果我們與另一個人分享隱秘的信息,他可能會反饋同樣隱秘的個人信息。如果我們的談話淺嘗輒止,對方也會這樣。一般來說,我們喜愛那些逐漸進行自我暴露,而且相互之間彼此暴露的人。

大量的證據表明,相互的自我暴露是產生喜愛的關鍵因素。

自我暴露與喜愛之間的聯繫還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一個人的自我暴露,以及我們自己對關係的目標是什麼。自我暴露對喜愛程度的影響取決於這是什麼性質的人際關係。如果你的好朋友向你哭訴自己的父親得了癌症,可能不久於人世,你會把這件事情看成是好朋友向你表達理解和同情的機會。相反如果在講堂里有個陌生人主動跟你搭訕,說自己父親如何努力戒酒,你會感到尷尬,並懷疑這個人的判斷力,並試圖轉移話題。

三、自我暴露的冒險性

儘管自我暴露,可以增加喜愛程度和促進關係的發展,但它也有一定的風險。暴露個人信息,使我們變得容易受到攻擊。自我暴露會有以下風險:

冷淡。有時我們會發現對方對我們的自我暴露無動於衷,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了解我們。

排斥。我們暴露的自我信息可能會導致他人對我們的排斥。許多同性戀都不大可能會像他們的親戚、朋友坦白自己的性取向。

控制感喪失。有時他人會利用我們暴露的信息傷害我們或控制我們。

出賣。當我們暴露自我信息給他人時,我們假設甚至明確要求對方要保密,不幸的是,這種信賴有時會被出賣。

由於自我暴露要冒一定的風險,我們有時會隱藏自己的感受,將我們的思想只留給自己,保護我們的內部世界不受窺視。簡而言之,希望向他人訴說與希望,保護隱私之間有一種緊張關係存在。我們的目標通常是控制他人對我們的了解程度,只在我們願意的時候和他們分享想談的話題。

四、文化與自我暴露

在美國,個人情感的分享通常被認為是親密友誼或良好婚姻關係的標誌。這與美國文化強調個體的重要性,強調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情感和精力表達是一致的,但是其他文化對於自我暴露有著不同的規範和價值觀。一般而言,日本的社會關係更正式、更受限制。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少的進行自我暴露。在美國第1次遇到一個人的時候,問一個人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做什麼工作,曾經在哪裡上學等問題是很平常的事。在日本這種行為被認為是魯莽和無禮的。

五、性別與自我暴露

在同性關係中,女性之間的自我暴露要多與男性之間的自我暴露。相反男性更強調他們與要好的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情。

在異性關係中,自我暴露的性別差異更加複雜。互惠原則鼓勵異性伴侶在同等水平上進行自我暴露,雖然有些夫妻對自己的私人信息暴露的多,有些得相對少些。一般而言,人們向自己的戀人或配偶暴露的最多。

男性和女性通常在同等水平上進行自我暴露,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暴露的是同類的個人信息。在男女關係中,女性比男性更喜歡暴露他們的弱點,掩飾他們的優點,而男性則相反,喜歡暴露自己的優點,隱藏自己的弱點。

在同性朋友關係中,女性朋友間更偏愛聊天,而男性朋友間更喜歡一起活動。如何解釋這些差異呢?大量的證據表明,文化規範會影響自我暴露的模式。在美國,女性的情緒表達一般是可以接受的。相反男性都被教導應該掩飾自己的柔弱情感和個人的關懷,尤其是面對其他男性時。鼓勵男性將他們的情感閘門向女性開放,特別是對女友或妻子。

9.3 親密關係

自我暴露是親密中的一部分,但是僅僅暴露個人信息還不足以形成心理上的接近感。只有當我們感到被同伴理解、認同和關心時,我們才會感覺這種關係是親密的。

自我暴露本身不會創造親密。相反,做自我暴露的人必須感覺到傾聽者對他們的觀點是接受的和理解的,像這樣的親密交往可以增強信任感和情感上的密切程度,這些是發展私人關係的基礎。

9.4 權力的均衡

社會權利指一個人能夠有意識的影響他人行為、思想或感受的能力。在某些關係中,兩個人的影響能力是平等的。另一些關係中存在權力的不均衡狀態。其中一個人做的決策更多控制更多的共同行動,在爭論中贏得更多,通常處於支配地位。

一、評估權力的均衡度

大多數關於權力均衡的研究都是有關異性夫妻的。一般而言,關係滿意度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關係和平等關係中同樣高。對於夫妻幸福,男人和女人之間達成共識,可能比雙方遵循什麼特殊的模式更重要。女性占主導地位的關係不太普遍,而且夫妻雙方傾向於都不太滿意。很明顯,夫妻雙方遵從傳統的男性主導模式或新的平等模式,比女性占主導關係的模式更容易。

二、美國婚姻中的種族與權利

三、維持權力均衡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關係中的權利是否平等?現已確認了三個重要的因素:社會規範,相對資源以及最小興趣原則。這些原則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關係,不僅僅是戀愛和婚姻關係,還包括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和家庭成員關係。

1、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通常決定了關係中的影響模式。在異性戀愛和婚姻關係中,社會習俗通常賦予男性更多的權威。傳統的社會規範,認為丈夫對家庭所有財產擁有控制權,而且作為家庭的首領決定整個家庭居住在哪裡,另一方面女性被教導,敬仰丈夫並服從他的願望。

2、相對資源

社會規範不是權力均衡的唯一決定因素。社會交換理論指出,兩個同伴的相對資源也會影響他們的相對權力。當同伴之間在資源上不均衡時,擁有更多資源的人也會擁有更多的權利。在戀愛或婚姻關係中收入較多,教育水平更高,從事更高聲望的工作,外表更有吸引力等的一方,通常擁有更多的權利。

3、最小興趣原則

交換理論指出另一個權力的決定因素是同伴間對關係的相對依賴程度,這種依賴程度是以他們對備擇關係的比較水準為基礎的。當兩個人具有同等吸引力和同等的忠誠度時,權力傾向於平等。當一方更依賴這個關係,或更在意關係的維持時,便產生了權力不均衡的平台。

社會學家將此稱之為最小興趣原則:對關係沒那麼感興趣的一方權力大。這裡隱含了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更關心關係和更依賴的個體會順從對方的願望,以保證關係的維持。

最終,雙方都會對這種以不平衡的依賴為基礎的關係不滿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關係要麼逐步趨於平等,要麼就會結束。

9.5 滿意度與承諾

通常人們都渴望愉快的長久的關係。用專業術語來說,關係的兩個基本面是:個人對關係的滿意度和對維持關係的承諾。

滿意度與承諾之間存在重要的差異。在空殼婚姻中,夫妻雙方沒有任何愛可言,只是因為孩子、害怕孤獨或者出於道德責任感而保持婚姻關係。他們有承諾,但是滿意度很低。再一個例子,一位女人熱烈的愛著一個男人,但是,這個男人不回應她,儘管她是高滿意度的,但是她也認識到,持續在一起是愚蠢的,而結束這段關係追求更般配的伴侶可能更好。這樣的例子說明,滿意度和承諾是不一樣的。

一、滿意度

滿意度指一個人對一段關係質量的主觀評價。一段關係中,如果我們獲得的回報超過了付出的成本,我們就會滿意。許多研究證明,從關係中獲取回報和滿意感之間存在正相關。成本對關係質量的影響,則沒有那麼一致的結論。近期研究者提出成本影響的不確定,可能來源於成本與奉獻之間的混淆。成本是我們知覺到的不愉快的事件,例如,同伴批評我們的衣著,或在公開場合讓我們感到尷尬。成本通常是消極的。相反,奉獻包括做一些事情,增進同伴的幸福感或增進雙方的關係。例如放棄休息,開車送同伴去機場。奉獻是為了雙方關係,而將我們自身的利益放在一邊,它可能不會讓人感到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依據相互依賴理論關係,滿意度還會受到一般的比較水平的影響。如果關係超出了我們的希望和期望,我們是滿意的。

公正知覺也會影響滿意度。即使一段關係帶來很大的獲益,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我們也不會對這段關係完全滿意。在商業領域、在友誼和愛情關係中都是如此。

與不幸福的夫妻比較,幸福的夫妻傾向於花更多的時間一起做事,使用更多的幽默,有更多的充滿愛意的觸摸。他們之間的相互批評和敵意較少,爭論也不多。

二、承諾

承諾只維持個體不脫離關係的所有力量,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力量。有三個主要因素影響對關係的承諾。

第一承諾受到來自特定同伴和關係的吸引力的積極影響。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喜愛與他相伴,而且發現這個人很容易相處,我們會想要繼續這段關係。換句話說,滿意度高的時候承諾更強。

第二,承諾受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影響。這種道德性承諾是以我們的義務感、宗教職責或社會責任為基礎的。

第三,承諾也受到使結束關係成本高昂的消極力量或障礙的影響。阻礙我們放棄一段關係的因素,包括缺乏吸引人的其他選擇,以及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的投資。

1、可獲得的備擇對象

其他選擇的比較水平會影響我們的承諾。我們可能不喜歡我們的老闆,但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份工資,而又找不到其他工作,所以我們繼續維持這段關係。我們可能會與一個沒有達到我們比較水平的人約會,因為他是目前我們知道的唯一合格的人選。當我們依賴一段關係提供給我們有價值的東西,而我們從別處得不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結束這段關係。

對一段關係有高度承諾的人會排斥或貶低其他選擇,以此作為拒絕誘惑的方法。高承諾的個體可能會:不太注意潛在的有吸引力的其他人選。不注意可能會有助於維持和保護一段想要的關係。

吸引人的其他選擇可通過兩種方式降低對戀愛關係的承諾。

第1種方法是結束一段關係來追求新的伴侶,建立新的關係。一個中年男人離開他的妻子,從另一個更年輕的女孩那裡得到個人滿足就是一個例證。現存的關係被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可選擇的伴侶打敗了。

第2種方法發生在當一個人認為他目前的某個關係不如其他社會關係那樣令人渴望的時候。當一個女性發覺他和某個同事一起工作時,得到的情感支持更多,而且發現其他男性比他丈夫更具有吸引力時,就會降低他對丈夫的承諾。這個人意識到目前的伴侶不如更廣闊的社交圈子帶給她的東西多。

2、投資

承諾也會受到我們對關係已經進行的投資的影響。投資包括時間,精力,金錢,情感投入,對同伴的奉獻等。對一段關係投資巨大,然後發現沒有得到回報就會出現認知失調,所以我們就會感到心理壓力,從而以積極的眼光看待這段關係,並淡化它的缺點。對一段關係的投入越多,結束這段關係的成本對我們來講就越高。

當人們對一段關係滿意的時候,投資巨大的時候,以及其他選擇相對更加不令人滿意的時候,人們的關係有最大的承諾。

三、滿意感與承諾的聯繫

在多數關係中,滿意感與承諾之間都存在緊密聯繫。

然而滿意感和承諾並不是總相互聯繫的。有一些夫妻儘管不滿意,卻仍然生活在一起。一般來說,承諾越高的夫妻曾經對他們的關係投資也越多。同時缺乏其他可選擇的結婚對象,也是一個影響因素。認為分開會讓生活更糟糕的信念會加強承諾,這一點對兩性而言都是成立的。道德承諾也有影響。那些相信婚姻就是一生一世的承諾的人,以及夫妻為了孩子應當生活在一起的人,更可能維持婚姻關係,而不論他們對婚姻關係如何不滿意。

而那些認為自己對生活有更強個人控制感的人,對不幸的婚姻有更少的承諾。

四、同性戀關係中的滿意感與承諾

相互依賴理論預期,當一個人知覺到一段關係給予了較多的回報,而自己付出的成本相對較少時,滿意度就會高。如果伴侶對關係的投入或承諾是同等的,滿意度就會比較高。除此之外,如果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伴侶相信他們在權力和決策上是相對平等的,對關係的滿意度也較高。

當情侶知覺到他們的關係提供了很多積極的吸引力,自己已經為關係投入了很多,而且沒有其他可以得到的選擇時,承諾比較高。

同性伴侶和異性伴侶之間的差異更多的在於結束關係式的障礙而非關係的正向吸引力。異性婚姻關係中妨礙離婚的障礙,有共同財產的投資,對孩子關心,或者一方對另一方經濟上的依賴等等。這些障礙會激勵已婚夫婦繼續生活在一起,改善逐步惡化的婚姻關係,而不是結束它。相反,同性戀夫婦往往缺乏這些障礙,所以同性戀個體較少陷入痛苦、無望和惡化的關係中,但是障礙的缺乏也會促使情侶輕易結束雙方關係。

相互依賴理論對於理解一個大範圍內的各種類型的關係都是有效的。

9.6 對不滿的反應

所有的關係都不時會遇到問題和令人失望的地方。我們對不滿做出的反應,既是我們滿意感和承諾的原因,也是其結果。人們如何對待今天的失望和挫折,會對他們未來能否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以及他們的關係最終壽命有著重要的隱含意義。

一、解釋同伴的行為

如果伴侶做了一些事情惹惱了我們或者讓我們失望,我們就會去尋找這些行為的原因。用學術語言來說,我們會對伴侶的行為進行歸因。

幸福的夫婦傾向於做出增強關係的歸因,他們從積極的角度解釋伴侶的行為。例如一位幸福的妻子,可能認為他丈夫最近對性生活缺乏興趣,是因為他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壓力。她將消極的行為歸因為暫時性的,他丈夫不可控的因素。

相反,一位處於不幸婚姻中的妻子對丈夫的行為會作出維持悲哀的歸因。她可能將丈夫最近對性生活缺乏興趣,看成是他不再愛她的信號,用故意的、特有的原因解釋消極的行為。

總結一下。

幸福夫妻傾向於將伴侶消極的行為歸因為外部的、不穩定、非故意的原因。這種歸因可以減少伴侶對消極事件和行為所負的責任。

幸福夫妻將伴侶的積極行為歸因為內部的、穩定的、有意的原因。伴侶友善的行為被看作是由他持久的、積極的品質所驅動的。這種婚姻將關係中的積極事件和行為歸功於伴侶。

不幸的夫妻則採取的是相反的婚姻模式,將有益的行為歸因為不穩定的、外部的,非故意的原因,將消極的行為歸因為內部的、穩定的、有意的原因。

幸福和悲哀的夫妻在歸因的一般性維度上也存在差異。幸福的夫妻只將伴侶的行為原因限於特定情境(他只是不喜歡洗碗)。悲哀的夫妻將伴侶的行為看做是對多數情景都有影響的更一般性的傾向(他拒絕做任何家務)。

對於不幸福的夫妻,責任感和責備的問題通常是很突出的。用自私和惡意來解釋伴侶的行為,會增加悲哀感,而且造成對伴侶的更多批評和情感退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歸因會降低整體的婚姻滿意度。相反,寬容大度的對伴侶行為進行積極的歸因,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意願,有助於促成更加富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人們傾向於對自己抱有正性的錯覺,反映了自我增強的一種傾向。在關係中感到開心的人傾向於將他們的同伴理想化,認為他們的關係比別人的要好。幸福伴侶傾向於突出對方的優點,淡化其缺點。把我們浪漫關係的對象看得儘可能的好,有利於增強我們的滿意感,堅定我們的信心,即我們找對了人,我們的關係很好。

二、以牙還牙的消極行為

有時我們會對我們的朋友和愛人做出惡劣的行為,說話或做事欠考慮,發脾氣等。

研究表明是否能夠避免對無禮冒犯和批評的回應,是決定親密關係質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對於伴侶們來說,將自己惱火或憤怒的情緒放到一邊,而以建設性的方式作出反應,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幾個因素可以增加建設性反應的可能性。

對關係有高承諾的人以及有安全依戀關係的人,不太可能進行報復。此外,人們如何解釋伴侶的行為也有影響。能夠從伴侶的角度出發,捨身處地為伴侶著想的人更少可能保護對方的消極行為。同樣的,能夠與無力的伴侶產生移情的人更可能原諒對方,更可能做出和諧,而不是報復的努力。

三、表達、忠誠,忽視與退出

表達指人們積極的討論問題,努力的尋求折中方案,尋求幫助,努力的改變自己和伴侶或整個局面,或者更一般的指改善關係的努力。從本質上講,表達指的是為了挽救出現問題的關係而付出的努力。在工作情境中如此,在浪漫關係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曾經對關係十分滿意,並對關係進行了很大的投資的話,通常會採取表達的方式。

忠誠指被動但是樂觀的等待情況好轉。忠誠是一種想要維持現狀的保守反應。在工作情境中,工人可能會公開支持自己的組織,干好自己的工作,並希望情況有所改善。在親密關係中,一個不滿意但是忠誠的伴侶會做出如下反應:等待、期望或祈禱情況會隨時間而好轉。當人們認為關係中的問題相對較小,沒有什麼其他的解決方法,對關係投入較大,或整體上並不是非常不滿時,最可能以這種方式作出反應。

忽視指被動的讓關係繼續惡化下去。在工作情境中,這意味著通過偷懶、頻繁遲到或缺勤,或利用上班的時間做私人的事情等讓工作情況不斷惡化。在個人關係中,忽視表現為:花更少時間與伴侶在一起,忽視伴侶的存在,拒絕討論問題,對伴侶態度惡劣,或者就讓關係崩潰。當一個人過去就對關係不滿意,對關係投入也不多時,這種反應最有可能發生。

退出指積極的結束一段關係。在工作情境中,退出可能以尋求一份新工作、換崗或辭職的形式出現。在浪漫關係中,退出的表現形式是:從一起居住的房子裡搬出來,虐待伴侶,或者通過離開或離婚來結束關係。在個人關係中,當人們相信他們不會失去什麼的時候,他們最可能結束一段關係。當關係不幸福,個人投入相對較少,或個體有其他合理的選擇時,就會以這種方式作出反應。

滿意感和承諾會影響個人關係中的問題解決方式。當伴侶在問題發生之前對關係是滿意的時候,當他們對關係投資巨大的時候,當他們缺乏其他選擇的時候,他們就更可能採取改善關係的反應方式——表達與忠誠。相反,當問題發生之前滿意度較低,投入相對較少,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時,更可能採取退出的策略。

從維持關係的角度出發,表達和忠誠是建設性的,改善關係的反應方式,忽視和退出對關係是破壞性的。當然對於牽涉其中的個人來說,結束一段關係或辭職可能是有幫助的、恰當的選擇。

9.7 衝突

即便在最好的關係中,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讓夫妻發生爭吵,從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到工作和金錢,從如何度假到怎樣分配家務活。當然衝突也會發生在同事和上司之間,家庭成員和鄰居之間,朋友和室友之間。

當一個人的行動干擾了另一個人的行動時,衝突就會發生。當兩個人更加相互依賴時,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提高,當交往變得更加頻繁,覆蓋了更廣泛的內容,就會有更多的機會發生爭執。

衝突問題可以劃分三個一般性的類別。

1、具體行為

例如,一個大學生被激怒,因為他的室友將音響開得很響,打擾了他的考試複習。

2、規範與角色

一些衝突針對的是關係中同伴的權利與責任等一般性的問題。衝突可能涉及一方食言,缺乏回報或者疏忽了一致同意的某些任務等。例如,員工和上司之間對於員工的工作責任意見不一致。

3、個人性向

一些衝突針對的是個人的動機和人格。人們經常超越具體的行為,對同伴的意圖和態度進行歸因。一個人可能會抱怨同伴懶惰,缺乏自律性,或者根本並不真的在意這種關係。

當同伴間用具體的問題行為,對彼此的性格進行一般化的歸因時,衝突就會升級。例如,最初可能只是抱怨同伴不洗碗,隨著爭論的持續,補充說同伴很少完成自己份內的家務勞動,最後也許會下結論,同伴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邋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衝突可以損害或者有助一段關係,這依賴於它的解決方式。因為衝突會喚醒強烈的情緒,所以它們可能不會為建設性的解決問題而提供好的環境。

衝突升級對關係一般是沒有好處的,特別是如果它導致了交往中的防禦、固執和退縮的時候。最壞的情況是衝突會導致身體上的恐嚇和實際的暴力行為。

另一方面衝突也可以給夫妻們提供機會,澄清他們之間的不一致,且改變他們對關係的期望。愛人間的爭吵,讓他們有機會去檢驗自己和伴侶對關係的依賴程度,去發現他們彼此感情的深厚程度,去繼續努力創造一個滿意的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