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企業IBM:向我們展示了它的每一次變革,讓自己重煥光芒

菲菲七 發佈 2020-01-09T18:17:45+00:00

老沃森出身貧寒,沒讀過多少書,17歲就當起了推銷員,走街串巷販賣雜貨。他從最底層做起,經過十多年的歷練,終於在業界闖出了名頭,成為當時一家著名大公司的頂級銷售。

老沃森出身貧寒,沒讀過多少書,17歲就當起了推銷員,走街串巷販賣雜貨。儘管學歷不高,但他天生就是當推銷員的料,外表英俊、心思縝密、談吐不凡。

他從最底層做起,經過十多年的歷練,終於在業界闖出了名頭,成為當時一家著名大公司的頂級銷售。這家公司的老闆叫帕特森,在美國商業史上也很有名,被譽為「現代推銷術之父」。老沃森從帕特森那裡學到了不少真傳。

1

老沃森創建IBM

後來,老沃森與帕特森產生矛盾,於是跳槽到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公司擔任總經理。這家公司叫「計算制表計時公司」,簡稱CTR,它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IBM的前身。CTR的產品包括天平、磅秤、打卡鐘、穿孔制表機等雜七雜八的商業機器,由於管理不善,負債纍纍,眼看就要面臨停業清算。

董事會請老沃森來,也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老沃森提出,除了固定薪酬,自己還應該拿到一定比例的利潤分紅。當時CTR的董事會根本就沒奢望公司還能盈利,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個要求。

出乎意料的是,老沃森不但很快讓公司起死回生,而且業務蒸蒸日上,規模迅速擴張。1924年,也就是入主CTR十年之後,老沃森給它改了個名,叫「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聽起來很有氣勢,縮寫就是IBM。

老沃森本人也憑藉當初的薪酬條款,成為了全美國薪酬最高的人。他一直執掌IBM直到82歲,在自己臨終前幾個月,才把IBM的總裁之位傳給了小沃森。

外界一般認為,IBM成功靠的是技術創新,但小沃森坦白承認了一個秘密: IBM真正的優勢其實並不是技術創新,而是極強的銷售能力。

無論是最初的穿孔制表機,還是後來的計算機,IBM一開始都不具備技術優勢。但靠著一支頂尖的銷售隊伍,IBM能賣出去比競爭對手多得多的產品。先形成規模優勢,反過來推動技術升級,然後才有了IBM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為了打造這樣一支頂尖的銷售隊伍,老沃森想了不少辦法。他認為,如果想把產品推銷給一位生意人,那麼首先自己看上去得像個正經生意人。所以他規定所有銷售人員一律要穿白襯衣、黑西服,並且工作時間不得飲酒,甚至在公司聚會上也不得出現酒精飲料。

老沃森還設立了IBM培訓學校,專門培訓新入行的銷售人員,一個新人必須在培訓學校待上一年半:首先要花半年時間學習產品知識,然後跟隨資深銷售員實習半年,最後再花半年學習專業的銷售技巧,這樣才能正式上崗。

1915年,沃森提出了著名的「Think」的口號,開始在公司內部使用。多年以後,流行全球的IBM筆記本便以此命名為「Thinkpad」。

為了鼓舞銷售人員的士氣,老沃森還推出了IBM的專用儀式、內刊、歌曲,所有學員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體起立,齊唱「IBM之歌」。這些方法的確讓銷售新人快速接受了公司理念,激發了工作熱情。

老沃森深知,要受到員工的擁戴,就必須善待員工。他明確表示,IBM的目標就是「消除員工對自身及家人保障的擔憂」。IBM員工的福利待遇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工廠環境乾淨整潔,每個車間都配有空調。

老沃森還下令修建了圖書館、運動場、夜校,甚至還有鄉村俱樂部。任何IBM員工只要花1美元就能加入俱樂部,享受一周三次的免費晚餐。

除此之外,老沃森還對員工有一項最大的承諾,就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裁員。當時沒人敢做出這樣的承諾,而老沃森不但做出了承諾,還堅持兌現了這個承諾。即使是在最困難的1929-1933年大蕭條期間,IBM也堅持不裁員。

當時老沃森就判斷,經濟衰退只是暫時的,所以當別人大裁員的時候,他反其道而行之:招募更多員工,增加元器件庫存,等待市場回暖。

沃森有著精明的政治頭腦,做成了很多跟政府相關的大型業務。憑藉著天才的推銷才能和政府關係,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當其他公司都在衰落時,IBM卻逆勢增長。

這段時間,IBM的規模迅速從幾百人壯大到7000多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沃森將當時IBM公司主營的穿孔卡片設備通過遊說羅斯福政府,大面積進入到了各地政府的社會保障系統。

1935年,美國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對會計服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穿孔卡片和IBM會計機的幫助下,社會保障委員會每天最多能為社保法首批覆蓋的2600萬名工人處理60萬次福利計算。

老沃森非常重視研發投入,在1932年美國經濟最艱難的日子裡,他在紐約建立了一個現代化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整個30年代的研發上,讓IBM在技術產品上獲得領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沃森與美國國防部簽署合同,大量製造機槍、瞄準器、發動機等軍火。IBM生產了M1卡賓槍和白朗寧自動步槍,盟軍廣泛使用IBM的設備,做軍事計算、後勤和其他軍需之用。公司新屬工廠的2/3全部投入軍需品生產,生產量擴大了3倍。同時,IBM開始進入的計算機領域,其中重要的標誌就是1944年出資100萬美元在哈佛大學研製成功的著名的「Mark Ⅰ」計算機。1947年,又同樣花了100萬美元推出「選擇順序控制計算機」(SSEC)。

二戰之後,沃森適時提出了「通過國際貿易實現世界和平」的口號,並不斷宣揚自由貿易的好處。沃森本人是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堅定支持者,他積極推動重振歐洲經濟計劃,並為此做了很多公關上的努力。

但隨著電子計算機和磁帶的出現,IBM迎來了第一次危機。那時很多管理者還是堅信:「IBM就是一家基於打孔卡片的公司,基礎將永遠是打孔卡片。」

沃森面對要不要轉型,雖然有所心動,但一直不夠堅決,這預示著屬於他的時代在此時已經走向尾聲。

2

小沃森出任IBM

1952年,沃森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unior)出任IBM公司總裁,IBM新一代領導集體誕生。當時小沃森邀請了計算機奠基人馮·諾依曼博士擔任公司的科學顧問,並研製出了IBM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

到1956年,隨著老沃森去世,小沃森出任IBM董事長,全面掌控IBM。儘管打卡機業務曾經是IBM的現金流來源,但小沃森還是認為計算機才是未來發展方向,勇敢地宣布要進行自我顛覆,進入到電子時代。

在小沃森的領導下,IBM以大型計算機作為目標,以此完全擁抱電子時代。IBM當時研製出聞名世界的第一代大型機「IBM360系統」,開發耗資50億美元的資金。這個投入是當年美國政府此前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25倍。

「IBM360系統」的核心技術奠定了當今資料庫、個人計算機、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基礎。人類登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一號就是在5部「IBM360系統」上執行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投入,IBM後來才湧現出6個諾貝爾獎得主,6個圖靈獎得主,19位美國科學院院士,69位美國工程院院士,拿到10個美國國家技術獎和5個美國國家科學獎。

「IBM360系統」於1964年推出後,獲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很快就成為市場領先的計算平台。

1969年,IBM在計算機市場份額達到70%,成為第一家被稱作「邪惡帝國」的大型IT公司。這個歷史時期,IBM一家獨大。當時的計算機市場被美國媒體戲稱是「IBM和七個小矮人」(七個小矮人分別指Burroughs、UNIVAC、NCR、Control Data、Honeywell、通用電子和RCA七個公司)。

小沃森把IBM的高福利制度進一步推進,用年薪制替代了工人原來的小時工資制,消除了藍領和白領的薪資差別,還給員工們購買重大醫療保險,給全體員工優先認購股票權等等。沃森父子的這些舉措深得人心,IBM的每個員工都對公司有著極高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這次轉型,不僅為公司發展帶來質和量的突破,並且開創了計算科學這門代表人類發展最新階段的學科。也是在小沃森時代,IBM在全球建立起了「藍色巨人(Big Blue)」的形象。

3

Frank T. Cary接任

1971年,小沃森退休,Frank T. Cary接任。在卡里時代,IBM開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

1971年,IBM公司生產的計算機引導「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15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

1973年,IBM最早推出的自動櫃員機,Union Trust是首家安裝自助終端的銀行。

1975年,IBM推出首款型號為5100的「可攜式」計算機。當時根據存儲空間大小(16KB、64KB)和選購存儲配件(如8英寸的軟盤)的不同,售價從9000到20000美元不等。

在1970年代,IBM的一名資料庫專家發表了經典的關係型資料庫論文,卻被IBM束之高閣。這位資料庫專家一氣之下,出走IBM,創立了著名的資料庫公司甲骨文(Oracle)。直到今天,Oracle仍是全世界最好最強的資料庫,成為IBM在這項業務上最為強勁的對手。

1957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奧爾森創辦了DEC。DEC於1959年研發出了體積更小、價格更低的PDP-1小型機。尤其1965年發布的PDP-8型小型機,更是和IBM直接搶奪客戶。1972年,DEC已經牢牢掌控住了美國小型主機市場。

更讓IBM噩夢的是,1976年成立的Apple公司,於1977年推出了Apple II,這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1977年,蘋果製造了首款非常成功且批量生產的個人電腦。4年之後,IBM也發布了讓商務人士信服的第一代PC,售價為1600至4500美元,存儲容量為16KB至256KB。這台計算機的締造者名叫埃斯特利奇,也被人們稱為IBM PC之父。

後來IBM出產的個人計算機成為了所有廠商生產PC的標準,因此這些計算機又統稱為IBM兼容機。

IBM在1980年代準備生產並推廣個人電腦時,找到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微軟,由後者為其編寫合適的PC作業系統。

當時比爾·蓋茨的微軟通過從蒂姆·帕特森手裡收購了SCP-DOS後,進行適當改進,形成MS-DOS後安裝到IBM PC機上。藉助於IBM品牌的力量,微軟一下子成為PC機作業系統的霸主。

整個80年代,IBM沒撈到什麼好處,晶片是Intel、OS是微軟、電腦是Apple,它們才是那個時代的明星。

IBM做慣了高價格合同、藍色嚴肅的商業計算機、企業對企業的生意,根本不適應大批量、低價格、講究好看流行易用的個人電腦生意。

4

郭士納上任

1993年,郭士納擔任了IBM董事長兼CEO。他立刻止血、降價、裁員,然後換掉IBM董事會和高管團隊,並且改變IBM文化、組織方式、考核方式、激勵方式,讓IBM更靈活反應、更高效工作、更微笑面對小型企業的客戶。這改變了IBM一貫的高傲、嚴肅、只做大客戶大訂單的形象。這讓IBM的業績在1995年就復活了。甚至,1996年,IBM股票升至145美元,達到9年來的最高點。

郭士納更開闢了一條路,那就是軟體和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這是動搖IBM根本的大事。

因為在1969年,IBM就討論過要不要自己做應用軟體產品。後來認定,IBM是做計算機和作業系統的,如果再做上層的應用軟體,就有點與民爭利的意思,這樣,生態就建立不起來,所以IBM就自己不搞應用軟體了。因而,1971年,一幫IBM德國公司的技術VP們,就出來自己創立了企業軟體公司:SAP。

1995年是微軟的高光時刻。微軟自己不生產計算機,但研發作業系統、資料庫、開發語言和開發工具,還研發應用軟體Office。郭士納看在心裡,覺得IBM非常有必要進入軟體市場。於是,同年,IBM以35億美元併購Lotus。Lotus就是類似Office這樣的軟體,但是比微軟Office更具有協同性。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爆發;2002年,郭士納功成身退。之後,IBM經歷兩次變革轉型:一次是從智慧地球到CAMSS,另外一次是正在進行中的從CAMSS跨越到「認知解決方案+雲平台」。

5

彭明盛上任

2002年第一季度,IBM連續三季度出現利潤及營收下滑,下滑幅度達到十年之最。這一年,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接替郭士納擔任IBM的CEO。

上任後,彭明盛提出要全面進入知識服務、軟體和顧問等服務市場,向客戶提供任何需求的任意解決方案。彭明盛將IBM的全球工作體系進行了整合,即在全球範圍內重新設計和分配自己的資源和運營體系,使IBM運營成本極大地降低,資源分配儘可能得到優化。

2002年,IBM以39億美元高價收購了普華永道諮詢公司,又用21億美元收購了Rational軟體公司。這讓IBM擁有了為客戶提供諮詢等多種後台服務,而不是局限於IT產品服務。

此舉標誌著IBM從硬體科學技術進軍到提供信息系統服務、企業管理和運營諮詢服務的領域。IBM在深入諮詢、軟體和技術服務的同時,也藉此進一步增強全球執行能力,明確了以軟體、硬體、IT服務和諮詢服務四輪驅動的高價值業務模式。

彭明盛最令很多中國人記憶深刻的決策是在2004年決定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中國的聯想集團。當時,上任CEO的彭明盛提出「隨需應變」的戰略:退出PC硬體業,把公司向客戶提供從戰略諮詢到解決方案的一體化服務公司轉變。

沃頓商學院管理教授茲巴拉基(MarkJ.Zbaracki)就此評論說:「IBM的長處一直就是善於徹底改造自己。」

到2006年,轉型後的IBM全年經營業務收入達到了914億美元。三年後,IBM的營收又進一步達到1036億美元。

彭明盛在2008年對外發布了他們的新方向:全球化的人類社會將複雜的自然系統轉化為複雜的商業和社會系統,而這個系統基於統一的智能全球基礎設施。

為此,IBM推出了著名的「智慧地球」戰略。這個戰略的提出,可以說比較準確地把握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的科技發展脈絡,為IT產業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由此帶動了幾個產業鏈的發展,比如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等。

為了實質性推動「智慧地球」的戰略,IBM又連續推出以創辦人老沃森為名,史上第一台聽懂人類自然語言的超級計算機(沃森)。沃森在美國老牌知識問答電視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擊敗了兩位人類冠軍,被譽為21世紀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方面的偉大突破。由此,「人工智慧」一詞才開始大面積進入人們的視野。

6

吉尼·羅睿蘭上任

2012年,以系統工程師的身份加入IBM公司20年之久的吉尼·羅睿蘭(Virginia C. Rometty)開始擔任公司董事長、總裁兼CEO。她是IBM歷史上第一位女性CEO兼董事長。

她接過上任的旗幟,轉型方向是要讓IBM從一家傳統硬體、軟體和服務公司轉向向客戶提供認知解決方案及雲平台的公司。在她看來,「認知計算是改變一切的技術。」

到目前為止,IBM都應該是IT行業中戰略轉型最為順暢的巨頭。每一次的戰略轉型,均擁抱了科技產業發展的潮流,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先機和財富。

IBM公司一次次從危機到重返盛年期的歷史,告訴我們對處在老化階段的企業來說,轉型變革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和眼光。IBM的變革之旅遠未結束,這種勇氣、智慧和眼光將為這個百年老店不斷注入永續的活力。

回過頭來看,郭士納做了十年IBM CEO(1993-2002),把IBM轉型成為軟體產品+硬體產品的公司。彭明盛做了十年IBM CEO(2002-2012),把IBM轉型成為諮詢+IT解決方案公司。而羅睿蘭也要做十年IBM CEO(2012-2022),正在把IBM轉型成為雲計算服務公司。

IBM每隔幾年就提出一個商業口號,如e-Business(實質上是推WebSphere中間件和IBM伺服器)、隨需應變SOA(實質上是仍然推WebSphere中間件)、智慧地球(實質上是推IBM數據倉庫和商業智能BI),現在把自己定位成一家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和雲平台的公司。

到今天很多大型商業機構對IBM還是畢恭畢敬,深知其中的分量。稍微熟悉華為公司的人都知道,華為之所以有今天,背後跟IBM的智力支撐是有很大關係的。為此,華為也支付了幾十億的服務諮詢費。

IBM到現在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公司、第二大資料庫公司、第二大伺服器公司、第三大安全軟體公司、第六大諮詢公司,連續14年是最大的應用基礎設施和中間件公司。

該公司製造了第一個硬碟驅動器、第一個軟盤驅動器、第一個在各種不同但兼容的機器上實現的體系結構、第一個廣泛使用的高級程式語言、關係資料庫、第一台超級科學計算機、第一個RISC設計和第一塊DRAM晶片等等。

在「2018世界十大信息技術(IT)公司」排名中,IBM排在微軟之後,屈居第二位。緊隨其後的是甲骨文、埃森哲、惠普、SAP、TCS、凱捷等8家公司。其中,微軟和甲骨文的誕生直接與IBM有關。而且就企業壽命來說,IBM都遠超其他公司。

在《財富》2018年「世界500強」排名中,IBM位居全球第92位,營收為971.39億美金,摺合人民幣約6522億元,相當於阿里、騰訊、百度的總和還多600億人民幣;利潤為57.53億美金,摺合人民幣約386億元。

這份成績單對於IBM來說,並不值得驕傲。就算是跟自己比,也比上一年度的排名下降了11位。不過作為一家已經轉變為主打諮詢業務的企業而言,這個營收和利潤水平,也並不太令人感到失望。

創新能力是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未來增長潛力的重要指標。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2017年專利統計榜單中,排名第一位的仍然是IBM。這已經是IBM連續26年蟬聯榜首,其專利數在2017年達到了9043項。僅就專利數量而言,整個中國都沒有超過這一家公司(中國的華為和京東方進入了全球前25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