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光靠「和事佬」社區和諧樂陶陶 這位志願者有「妙招」

浙江新聞 發佈 2020-01-09T18:18:23+00:00

1月7日上午7點30分,73歲的周鴻英如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位於長慶街道浙大御蹕社區御蹕苑的老幹部「三和交流室」忙開了。周鴻英和老幹部「三和交流室」的志願者們在討論工作。

1月7日上午7點30分,73歲的周鴻英如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位於長慶街道浙大御蹕社區御蹕苑的老幹部「三和交流室」忙開了。「商討籌備『離退休老幹部座談會——我為社區建設獻一計活動』方案、徵集繼續深化小區垃圾分類工作『金點子』……」周鴻英戴上老花眼鏡,在筆記本上寫下了當天的工作內容。

「周鴻英幾乎天天為社區的事忙著,一刻也閒不下來。但是從來沒聽到她叫一聲『苦』,喊一聲『累』」75歲的社區居民曹靖聲豎起大拇指誇讚道。

眼前的周鴻英剪著一頭短髮,清瘦、幹練而精神。有40多年黨齡的她,2002年從下城區人大常委會機關退休後,就到長慶街道註冊登記為黨建工作終身志願者,許下了「退而不休、奉獻餘熱、立足社區、投身公益」的諾言,並提出了「同為公而來,共為益而行」的志願服務口號。2019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周鴻英(中)和老幹部「三和交流室」的志願者們在一起。

「御蹕社區共有常住人口近萬人,既有高層住宅小區、單位宿舍樓區,也有回遷戶小區,流動人口多,人員結構複雜,矛盾多發。生活在小區的『和事佬』們,對身邊的情況了如指掌,能有效地處理好鄰里矛盾糾紛。」周鴻英認為。根據長慶街道黨委的指導下,她組建了社區「和事佬」協會。從此,哪裡有矛盾糾紛,哪裡就有「和事佬」。18年來,「和事佬」化解的矛盾糾紛數不清。

「建設和諧幸福社區,光靠『和事佬』還不夠,應該營造社區睦鄰文化,才能打造出和諧社區。」周鴻英開始嘗試以「精神文明」建設助力社區治理。2003年,依託樓道黨支部,創建了全國首個樓道關工小組,將關心下一代工作延伸到樓道、覆蓋到家庭。發揮一老一少、就地就近、親情鄰情、言傳身教相融合的作用;成立6支公益小分隊,開展立家規、重家教、樹家風等32項家風文化活動,傳遞愛與正能量。如今,社區有8個樓道亮出119戶家庭家規家訓、《鄰里公約》等,設置了「青少年作品角」、好人好事展示牆和平台家風畫廊等。家家戶戶形成遵循家規家訓、敬老孝親、熱心助人的良好風尚。

周鴻英(左)和老幹部「三和交流室」的志願者們在討論工作。

2011年1月,她提議學習「楓橋經驗」,創辦了老幹部「三和交流室」,建立以「家庭和美、鄰里和睦、小區和諧」為理念的新型人際關係。探索出了「12345 6」工作模式,以黨建引領,營造「忠孝善美」的社區文化;設置愛心牆、製作睦鄰卡、開通「和事佬」服務熱線等。9年來,周鴻英帶動社區居民骨幹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志願者人數從原有的16人擴大到現在近200人,為街道各社區居民提供法律諮詢1500餘次,預防矛盾糾紛500餘起,成功調解100餘例,普法宣傳、培訓4000餘人次;推進了社區「百老惠藝術團」、「杜榮華•三和書香文學社」等社團組織的建立發展。

「有了周鴻英這群熱心的老黨員老幹部,社區里多了歌聲、笑聲、音樂聲,少了罵聲、叫聲、吵鬧聲。我們住在這裡覺得很有歸屬感,幸福指數很高。」社區居民任燕娜說。在「三和交流室」全體志願者的努力下,小區就像一個幸福的「牆門裡」,社區和諧樂陶陶。

「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工作著是美麗的、奉獻著是幸福的」,十多年來,平時節儉的周鴻英還個人出資10餘萬元用於社區公益和幫困結對。她一共結對了5戶家庭,有獨居老人、殘疾家庭和困難家庭,周鴻英把他們當作親人一樣關心照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