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講健康則不健康

山里人太行 發佈 2020-01-09T18:49:26+00:00

一提到健康、養生、長壽的話題,便自然想起微信群里的這段話:「都說舞蹈長壽,跳舞的陶金36歲走了;都說早鍛鍊長壽,天天在中央電視台教大家早操的馬華36歲走了;都說學佛長壽,向佛的陳曉旭42歲走了;都說唱歌長壽,歌手姚貝娜、葉丹、臧天朔、布仁巴雅爾分別於30多、40多、50多歲走了;

一提到健康、養生、長壽的話題,便自然想起微信群里的這段話:

「都說舞蹈長壽,跳舞的陶金36歲走了;都說早鍛鍊長壽,天天在中央電視台教大家早操的馬華36歲走了;都說學佛長壽,向佛的陳曉旭42歲走了;都說唱歌長壽,歌手姚貝娜、葉丹、臧天朔、布仁巴雅爾分別於30多、40多、50多歲走了;都說笑能長壽,一輩子幽默、說笑話的侯耀文、笑林50多歲走了,李詠才50歲也走了…… 」

這不,被稱為「自然療法大師」的林海峰51歲,去年的「雙十一」也走了。這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養生!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意義?誰能說得清,誰又能講得通?


人生步入老年,該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氣。這個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過程和形式,所謂仁者之壽。

自古以來,長壽,被嚮往;養生,被推崇;百歲,被期望。但過分地追求,反走進了誤區,反而忽略了生命里真正的價值。比如:電視廣播,報刊網絡,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等等的活法,聽來聽去,越聽越迷茫。別人的活法,只能欣賞不能照搬,跟風模仿,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抗衰老?衰老豈能抗,天下哪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況且,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活了多少歲,而在於有生之年中,是否真正懂得並提升了生命的質量。

老年人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時下,不少人在生理指標與正常值失之偏頗,形成了過度講究健康的傾向。


以一台汽車為例,出廠指標與堪用指標一定是不等同的。如果拿出廠標準檢查我們家家戶戶的在用汽車,恐怕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我們不是每天都開得好好的嗎?

現在有種理念是「以健康為中心」,這提法值得商榷。人生在世,應該以快樂開心為目標,健康只是條件,不是目的。

如果以健康為中心,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一天到晚抱著個血壓計、血糖儀,這哪裡是人生?哪有幸福?充其量是戰戰兢兢地苟活著。

人是過日子的,不是讓日子過人。應該享受健康,而不應該讓健康奴役人。


生命有時在於運動,但有時也在於靜養。鍛鍊身體的人會比較健康,但不經常鍛鍊的人未必不健康。有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藥罐子不離身邊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那些所謂的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小心駛得萬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過於健壯的人說沒就沒了,就像體育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

許多人的不健康,恰恰在於過度講究健康。健康只能說明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的持久性和延續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你看,明明都是使用了六七十年的「老設備」,卻希望能檢測出年輕人身體運行的參數,這怎麼可能?追求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傷害自己,能健康麼?說到底,人們還是要學會與各種慢性病老年病和睦相處,相依為命,這是現實。

總之,要習慣與「疾病」共存,攜手同行,不那麼健康地過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開心生活!人生才有意義!

長壽,就要順其自然;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到了一定年齡,交往不必過多。沒事多休息,感到累就躺一會,作息有規律,走路要慢步防跌,過一種「慢節奏生活」。這樣做最大好處是能使情緒平穩,心臟不致過於疲勞,能使整個人都得以放鬆、修養。

老年人切忌猛吃海喝,運動不過量。要自尋其樂,常與人交流,不把煩惱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整個人有了精氣神,生命才能得以延長。

現代醫學和科技的發達,給與人類防治疾病和減緩痛苦的外力。但過度的治療,得到的是無尊嚴無意義的生命。


敬畏生命的同時,也要學會笑對歸宿。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的害怕。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兄弟姐妹們,不要隨意改變自己,不要刻意為難自已,不要信這信那,不要這也不敢嘗,那也不敢吃。我們都到了這個年紀了,隨心所欲,淡泊從容,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