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宋朝小兵,卻能與郭子儀並稱「三郭」,此人是如何做到的?

文蹤旅跡 發佈 2020-01-09T18:57:12+00:00

在等級鮮明的古代社會,想要成為一名高級將領,大體來說有著兩種途徑:一是依靠自己的出身,如果是名族、功臣的後代,那麼往往很容易就能夠被委以重任,享受高官厚祿;第二便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功績,如果能在戰爭中表現出色,那麼也能夠逐漸升遷。

在等級鮮明的古代社會,想要成為一名高級將領,大體來說有著兩種途徑:一是依靠自己的出身,如果是名族、功臣的後代,那麼往往很容易就能夠被委以重任,享受高官厚祿;第二便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功績,如果能在戰爭中表現出色,那麼也能夠逐漸升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第二種人的占比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了最主要的方式。

在我國宋代,有著這樣一位將領,他從底層的士兵、低級武官一直當到左武衛大將軍,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姓郭,他被與武則天時的大將、宰相郭元振、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合稱為"三郭",又因為和狄青大體處於同時代,他也與之齊名,被後人推崇。這位一生不凡,受到許多讚譽的名將便是郭逵。

乾興元年(1022),郭逵出生於洛陽,其先祖本是河北鉅鹿人氏,在北宋初年先是遷徙到京城汴梁,後來又在洛陽去世,後人便居住在了洛陽。據《宋史》記載,郭逵為人"幼慷慨,喜兵學",從小就展現出了豪爽的性格和對軍事的喜愛。於是長大後,他投身軍營,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毅然選擇了相對而言更加艱難的道路。

很快,郭逵迎來了升遷,但這是因為其父曾在朝中任職,他受其恩蔭得以被封北班殿侍。後來宋夏戰爭爆發,郭逵擔任延州西路都巡檢使的兄長郭遵壯烈捐軀,朝廷又撫恤郭逵,升遷其為三班奉職。當時,郭逵屬於一代名臣范仲淹的部下,范仲淹對這個豁達豪爽的後生十分欣賞,常常"勉以問學",對其大加培養。

不久後,朝廷準備攻打西夏,出兵靈武,郭逵對此判斷道:"地遠而食不繼,城大而兵不多,未見其利。"結果,朝廷派出的任福果然遭遇了重大失敗而全軍覆沒,此後人們便對郭逵的遠見十分佩服。依靠著優異的表現,郭逵被陳執中引為自己麾下的駐泊將,一次眾將議論當時的良將,大家都說是葛懷敏,但郭逵卻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為人耿直的郭逵直抒己見,說道:"懷敏易與爾,他日必敗朝廷事。"聽到這話,陳執中有些不滿,但僅僅過了幾天,他又認真詢問為何郭逵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郭逵回答:"喜功徼幸,徒勇無謀,可禽也。"聽完這話,陳執中誇讚道:"君真知兵",這是因為就在幾天前,被眾人推崇的葛懷敏兵敗身亡,這又一次體現了郭逵的遠見。


在陳執中的推薦下,郭逵升任真定兵馬監押。上任不久,不遠的保州爆發了叛亂郭逵前往平定,恰好叛亂者之一的侍其臻曾與他一起在范仲淹麾下做事,於是郭逵徑直來到城下,"示以舊所佩紫囊"。

這張親情牌打動了侍其臻,再加上郭逵以自己的性命保證投降後不會被加害,保州之亂很快便平定,郭逵也"論功加閣門祗候、環慶兵馬都監。"

郭逵慢慢積累功勳和資歷,在軍中也是穩步升遷,但缺少在戰場上的大功使得他一直沒能登上高位。嘉祐初年,他終於迎來了真正意義上建功立業的機會,當時,湖北的彭仕羲宣布叛宋,郭逵受命前去征討。因為當地地形複雜,郭逵先是俘虜了彭仕羲的手下,以其為嚮導"盡平諸隘,遂破其所居桃花州",逼得彭仕羲倉皇逃竄,餘眾都被收編。

郭逵幾乎可以說是一戰成名,在平定彭仕羲後,他多次升遷,逐漸進入了高級將領的行列。治平四年(1067),宋軍攻下了綏州,但朝中都認為綏州食之無味,主張將其放棄,宋神宗聽罷下達了焚燒綏州的詔書。郭逵雖然收到詔書,但卻認為綏州不應放棄而不予實行,此時西夏提出用塞門、安遠兩座要塞換取綏州,但郭逵害怕這是欺詐,因此堅持先交要塞,西夏果然反悔,於是宋朝得以保留綏州。

立下這樣的功績,宋神宗喜出望外,親自下詔褒獎道:"淵謀秘略,悉中事機。有臣如此,朕無西顧之憂矣。" 熙寧八年(1075),越南李朝南上侵擾宋朝邊境,郭逵挂帥出征,很快就根據實際狀況制定了先擒越南主要謀士劉應紀,令敵軍喪失主心骨的作戰方針,並成功將其實施,此外,郭逵還聯合越南周邊的諸國,與宋軍一同作戰,最終在數月之內便逼得李仁宗李乾德主動請降。

然而,回到朝中的郭逵卻因為沒能奪取交州全境而將其貶官,被貶的郭逵一口氣在家中閒居了十年,天天讀書寫字陶冶情操。

宋哲宗繼位後,多次任命郭逵,但郭逵以年老為由不願做官,最終於元祐三年(1088)病逝在故鄉洛陽,朝廷追封其為雄武軍節度使、司空,算是對他數十年軍旅生涯的嘉獎和表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