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修的人格——讀《南開校父嚴修畫傳》札記

中華書局 發佈 2020-01-09T19:07:06+00:00

讀完陳鑫、郭輝的《南開校父嚴修畫傳》,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質量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讀完陳鑫、郭輝的《南開校父嚴修畫傳》,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質量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這段話雖然不是為嚴修而講,但用在嚴修身上卻同樣合適。

《南開校父嚴修畫傳》,中華書局2019年9月出版

嚴修的著作並不是很多,壽命也不是很長,他一生處在波譎雲詭變幻莫測的環境中,治學和做事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遠遠沒有實現他的抱負。因此,就立言和事功而論,嚴修也不是同時代的佼佼者。

然而,嚴修的人格卻極少能有與之匹敵者,而且,時間越久,就越能感受到嚴修人格的卓越和難以企及。

嚴修的人格主要不是體現在他平時的待人接物,也不是體現在他為官的清正廉潔,而是體現在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

嚴修像

張佩綸是嚴修的老師,嚴修的學業深受張佩綸的引導,嚴修對他非常尊重。但是,嚴修堅持擇善而從、獨立思考,他對於老師「若夫宜古宜今、有體有用,莫如讀史」「當為『五通』之學」的告誡言聽計從,但對老師關於「通經實不足以致用」「宋元明書萬不必看」的說法則持保留態度。他一方面在小學、史學上下功夫,同時將宋儒的義理之學當作自己的立身之本,不斷修煉自己的心性。他尊重老師,但並不盲從,更不把老師的主觀論斷當作判定是非的標準。老師在朝中如日中天,一言九鼎之時,嚴修並不上前攀附,而當老師在馬尾海戰中一敗塗地,國人群情激奮、皆曰可殺,清廷將其革職遣戍的時候,嚴修卻依然保持對老師的同情和尊重,並試圖籌集資金,贖回在張家口軍台效力的張佩綸。當有人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地寫詩、作聯嘲諷張佩綸時,嚴修及時阻止,稱文人的輕薄之作,不可存留。

張佩綸像

如果說張佩綸之於嚴修還是學業上的引導,那麼,徐桐則對嚴修恩同再造。嚴修的鄉試、會試、朝考,徐桐都是重要考官。徐桐對嚴修極為賞識,給嚴修的進身之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在政治主張上,師生二人存在很大的分歧,嚴修主張維新,徐桐極力守舊。嚴修在貴州學政任上的一系列新舉措讓徐桐怒不可遏,忍無可忍,以致連續四次讓嚴修吃「閉門羹」,並在門房貼出字條:「嚴修非吾門生,嗣後來見不得入報。」這無異於把嚴修逐出了師門。對此,嚴修非常痛苦,但又無法在恩師面前進行辯解,只能負重前行,在革新的道路不斷推進。雖然不能拜見老師,但對老師卻充滿了感激之情。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徐桐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自殺殉清。嚴修聞訊,泫然落淚說:「吾師仁人,為人誤耳。」

在處理同袁世凱的關係方面,嚴修的卓越人格達到了極致。由於徐世昌的引薦,嚴修結識了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兩人一見如故,甚為投緣。嚴、袁二人,一文一武,均有維新之志,因此惺惺相惜,互為知己。袁世凱任軍機大臣期間,力薦嚴修為學部侍郎,使嚴修得以一展所長,二人常常會面,配合默契。但是,好景不長,1908年,在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去世後,皇權落入攝政王載灃之手。載灃攝於袁世凱的權勢,上台不久即削奪袁世凱之權,命其回河南老家養病。

袁世凱被奪權時,他的舊部、同黨都裝聾作啞,袖手旁觀,惟有嚴修冒死上疏,坦陳利害。他在《奏為重臣去位關係國家大局宜謀補救之法以定人心事》中指出:「但論外交一事,自李鴻章而後,能為吾國增重者,實惟袁世凱一人。」「處此群雄角逐之世,又值危急存亡之頃,外人汲汲,協以謀我,厝火積薪,禍在旦夕,僅得一恢閎奇偉之才,猶恐不足以搘持而抵禦,而又舉此恢閎奇偉之才擯而投諸閒散,損國威而快敵志,臣竊以為失計甚矣!」為了給皇帝保存面子,嚴修還提出可以給袁世凱若干天的假期,限令其假滿回京復職。在這份奏摺的最後,嚴修說:「臣與袁世凱誠有私交,感其禮遇,但全局安危所系,斷不敢有黨同之私,亦不敢因避小嫌舉『心所謂危』者不以入告」。可惜的是,嚴修的奏摺如泥牛入海,朝廷不予理會。袁世凱被迫出京回原籍,而前往車站送行者僅有嚴修等寥寥數人。

嚴修的冒死進諫,觸怒了攝政王載灃,時隔不久,朝廷就以莫須有的罪名對他「罰俸半年,不准抵消」進行懲戒和警告,嚴修只好請病假辭職歸隱。對此,嚴修並不後悔,因為他的上疏並非出於私交,而是「本為衰朝惜異才。」

武昌起義之後,袁世凱重掌大權,反覆邀請嚴修作為南北議和代表為其效力,但嚴修力辭不就,因為他對混亂的時局並不看好,深知自己難有作為。但他仍盡一己之力,積極為各方牽線搭橋,希望通過和談解決紛爭。民國建立,袁世凱成為總統,以教育總長委任嚴修,又遭嚴修婉拒。為了避官,嚴修自請率袁氏諸子赴歐洲遊學,遠離權力鬥爭的中心。

嚴修與袁世凱私交甚篤,但是,在事關朝綱國體社稷安危問題上,嚴修卻沒有絲毫的含糊。1915年8月,楊度等人發起成立籌安會,為袁世凱推行帝製造輿論。對此,嚴修先是託人向袁世凱進言,隨後又於8月19日進京面見袁世凱,表示「若行茲事,則信誓為妄語,節義為虛言。公雖欲為之,而各派人士恐相率解體矣。」嚴修不顧私交,力阻袁世凱稱帝,意在「為大局弭亂源,為故人盡忠言。」但是,袁世凱稱帝之意已定,已經聽不進嚴修的逆耳忠言,嚴修規勸無效,即和袁世凱拉開距離,決不參與其事。

不出嚴修所料,袁世凱剛一稱帝,天下譁然,蔡鍔雲南起義,發兵討袁,多方響應,袁世凱四面楚歌,被迫宣布退位。一時眾叛親離,樹倒猢猻散,此時,嚴修卻專程進京看望袁世凱。對此,袁世凱頗為感慨,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祿者,乃真國士也……嚴范孫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1916年6月6日晚,嚴修聽到袁世凱亡故的消息,一早便赴京弔唁,並親自送袁世凱的靈柩回河南章德安葬,極盡朋友之道。

不因私誼亂國本,不以成敗絕故交,這就是嚴修空前絕後的人格。

對於學生晚輩,嚴修也決不以年高德劭自居,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他認為「人各有志,奚能相強」,但他特彆強調學生要涵養道德,培育人格,成為「有志之少年」。他在給南開中學第一屆畢業生的訓詞中說:「諸生今日中國少年之一部分也,勉之勉之,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周恩來曾就讀於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他的品格與才幹給嚴修留下了深刻印象,稱他「有宰相之才」。周恩來在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時,被軍警拘捕,迫於壓力,南開大學只能讓其退學,為此,嚴修特意設立「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赴歐洲留學。後來,有人告訴嚴修,周恩來加入了共產黨,可否停止獎學金,嚴修的回答是:「士各有志」,仍一如既往予以資助。

1919年,南開大學首屆招生96名,第二排右起第七人為張伯苓,第九人為嚴修,後排左一為周恩來

嚴修是舊時的「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他在身處亂世中獨立不移、潔身自愛、重情好義、公而忘私的卓絕人格,為中國人樹立了典範。正如張伯苓所說:「嚴先生道德學問,萬流共仰!個人追隨頗久,深受其人格之陶冶。南開之有今日,嚴先生之力尤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嚴修的人格對於張伯苓的投身教育、創立和發展南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嚴修是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南開校父」,百年南開應該永遠記住嚴修,把嚴修的人格發揚光大。

(本文轉載自張伯苓研究會公眾號)

| 拓展閱讀:

擘畫學務 秉公盡能——南開「校父」嚴修與張伯苓的歷史合作

韋力:走出地方史的近代名人嚴修

《南開校父嚴修畫傳》

陳鑫 郭輝 著

16開 精裝

簡體橫排

9787101140989

98.00元

本書作者在整理《嚴修日記》《嚴修集》及大量相關史料的基礎上,以6章篇幅概要介紹了嚴修一生的主要事跡和他在教育、文化領域的主要貢獻,同時收集了300餘幅相關圖片,不少為首次披露。本書是第一部圖文並茂的嚴修傳記。

《嚴修集》

陳鑫 楊傳慶 整理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1016

158.00元

此次整理出版的《嚴修集》是其作品第一次集中出版面世,共七十餘萬字,文體十分豐富,分為十個部分,分別為奏摺、文集、詩集、聯語、詩鐘、歌謠、公牘文書、呈啟函電、科舉文獻、自定年譜。另有附錄,包括朱卷履歷、貴州碑記、傳記資料、著作序跋。本書對研究嚴修的生平、思想,理解中國近代史、教育史、社會文化史、知識分子史都有著重要價值。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