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為什麼在法國有一塊飛地?加拿大是如何拿到法國國土的?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0-01-09T19:22:46+00:00

在法國北部小鎮阿拉斯的北郊有一塊連綿7公里,海拔145米高的小山丘,叫維米嶺。維米嶺距離法國首都巴黎僅僅200公里,算是在法國的腹地,但是查領土的歸屬地你會發現:維米嶺周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不是法國的領土,而是加拿大的領土。

在法國北部小鎮阿拉斯的北郊有一塊連綿7公里,海拔145米高的小山丘,叫維米嶺。維米嶺距離法國首都巴黎僅僅200公里,算是在法國的腹地,但是查領土的歸屬地你會發現:維米嶺周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不是法國的領土,而是加拿大的領土。

▲圖中紅色為維米嶺(Vimy Ridge)位置

法國的領土內竟然有加拿大的一塊領土,是不是感覺很詫異。從16世紀往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大多數時候都是法國去欺負別人,像加拿大的魁北克就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那法國為何在自己的國土內出現加拿大的領地呢?是割地賠款了還是賣給了加拿大?


一、榮耀的維米嶺戰役

戰爭是英雄的成名曲,也是一個國家展示自己力量的最佳舞台。加拿大能夠獲得維米嶺,就是其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

19世紀後期以電力和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英國因為可以從殖民地獲得巨額利潤而不願採用新技術,統一的德國則是充分利用各種科技成果迅速崛起。

崛起後的德國發現整個世界的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了,環顧一周發現老牌強國英國殖民地最多,德國開始打起英國殖民地的主意。英國擔心強大的德國會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並且德國的強大也違背了自己「大陸均勢」的政策。

兩者之間矛盾日益尖銳,開始拉幫結夥準備對對方動手,歐洲形成了以德國為主導的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1914年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歐洲主要分了東西兩個戰場。東線是沙俄和德國以及其同盟奧匈帝國在廝殺,西線則是英法兩國和德國對戰。

戰爭爆發後,加拿大站在英法一方對德宣戰。1914年9月,3萬多名加拿大士兵遠涉重洋來到歐洲參與了這場大戰。

▲馬恩河戰役劇照

在西線戰場一開始德國憑藉蓄謀已久的計劃,打的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最後英法兩國聯軍在馬恩河進行了艱苦阻擊,終於打退了德軍的進攻。自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由運動戰轉變成了陣地戰,塹壕戰。交戰雙方挖戰壕、築起堅固的防線,進入了持久消耗的階段。

維米嶺儘管只有145米高,但在平整的西歐平原上是一塊高地。因為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在戰爭的開始德國就占據了這個地方。

對德國來說,一旦失去維米嶺,往東百餘公里就成了一片坦途,協約國軍隊將可以順利地穿過多萊平原,並從北面包抄位於德國本土的德軍主力。因而德軍不僅投入了重兵保衛,還積極修築工事另外德國還在工事裡遍布機槍,火力極猛,可以說維米嶺是德軍西線戰場守衛最堅固的地方。

▲維米嶺(Vimy Ridge)的位置,維米嶺的右上方就是多萊平原

1915年,英法兩國聯軍就曾經調集重兵進攻維米嶺,結果卻大敗而歸,光法軍就有將近十五萬士兵犧牲在這片山丘上。

1916年7月,在阿拉斯南邊的索蒙之戰中,由於英國黑格將軍的瞎指揮,協約國軍隊一天傷亡5萬多人。索蒙之戰的大敗,嚴重影響了英法等協約國軍隊的士氣。到了1917年,英法兩國決定在法國北部發動一場戰役,通過奪回維米嶺,振奮一下士氣。

由於英法在之前戰爭中的巨大消耗,所以把這個任務安排給了年輕的加拿大士兵。

▲維米嶺戰役的主要指揮官:朱利安·賓將軍

加拿大士兵在戰前仔細研究了英法之前失敗的原因。發現維米嶺的地形是易守難攻:維米嶺面對著英法這個方向的是一個緩坡,背面是懸崖峭壁,英法為主的協約國部隊只能從正面進攻,但是進攻軍隊沒有什麼掩體,防守的德軍居高臨下;而且德軍在維米嶺安放了大量的馬克沁機槍,居高臨下的機槍手,絕對是戰場上的一大殺器,另外德軍後方還有大量的炮兵部隊隨時支援。

▲《勇敢的心》中維米嶺戰役中炮擊場面

探查完情況後,加拿大軍隊採取了一種新的作戰方式——炮擊。1917年4月2日,加拿大軍隊開始炮擊德軍戰線,一直持續到4月9號,在一個周的時間裡,加拿大總共向維米嶺發射了100多萬發炮彈。4月9日,4個師約3萬人的加拿大軍團發動了對維米嶺的總攻,最終加軍以傷亡1.1萬人的代價拿下了維米嶺。

至此,德軍西線號稱最堅固的陣地落入了協約國一方英法兩國打了兩年多,傷亡幾十萬,都沒占領的陣地被加拿大士兵奪回來了,這場戰役大大提高了加軍的地位。


二、備受侵略的加拿大

加拿大為什麼在一戰中跟在英法一邊對德作戰呢,這要從加拿大和英國的關係說起。

▲黃色部分為1580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

13世紀土耳其興起,經過不斷對外擴張到15世紀成為一個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帝國。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亞歐之間的陸上商路,這樣歐洲需要的香料、瓷器、茶葉等東方特產都要看土耳其的臉色。

為了東方的財富,無奈之下15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派航海家達迦馬等從海上開闢了到亞洲的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新航路開闢後最大受益者,東方香料、金銀源源不斷運往歐洲。歐洲其他國家十分眼饞西班牙和葡萄牙獲得的巨額財富,也想分一杯羹。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從非洲南端到達亞洲的道路上設置了大量的殖民據點,控制了這條商路,他們只好嘗試往北走另外開闢條新的道路。

▲加拿大的行政圖

1535年法國探險家卡蒂埃率船隊到達了加拿大地區,發現了這塊新大陸。自此之後法國不斷派人探索加拿大地區。

1603-1604年法國蒙德爵士和探險家尚普蘭奉法國國王的命令到加拿大建立殖民地。1608年,尚普蘭在聖勞倫斯河畔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統治中心是魁北克。

▲英國航海家哈德孫最後一次的航行路線

在法國航海家頻頻出海開闢新航線的時候,英國也不甘落後。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開始瘋狂的對外擴張。

1610年春,英國政府僱傭了航海家哈德孫,讓其帶領探險隊前往北美洲北部海域尋找通往亞洲的航道,哈德孫率船隊到達加拿大的哈德孫灣。但是由於內訌,哈德孫最終是魂落這片海域。後來英國探險家羅伯特·朱埃和托馬斯·巴頓繼續探索這片地區,在這些航海家共同的努力下,英國在哈德孫灣沿岸建立了哈德孫殖民地。

▲七年戰爭前,英法兩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其中黃色的是英國的殖民地,紫色是法國殖民地

17世紀末加拿大中東部地區分別成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能夠在17世紀瓜分北美,在於他們自身的不斷強大。1638年法國迎來了他國家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國王路易十四。

在路易十四的領導下,法國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積極對外擴張,力圖建立一個雄霸歐洲大陸的霸主國家。後來繼位的路易十五繼承先輩的遺志,不斷對外擴張。

在法國國力不斷上升的時候,歐洲北部的島國英國也迎來了自己一生榮光的開始。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光榮革命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保留了君主,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完成革命的英國發展越來越快,到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強大的英國不僅企圖奪取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實現獨霸海洋的目的,還對歐洲大陸實行了「大陸均勢」的政策,避免法國過於強大。

▲奧地利維也納女王廣場上的瑪利亞·特蕾西亞雕塑

在歐洲兩強英法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奧地利王位繼承出現了問題。1740年,奧地利國王查理六世病逝,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他的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繼承王位。

法國、普魯士等國覬覦奧地利領土而拒絕承認新女王,而英國為了制約法國支持新女王。雙方爆發了長達8年的戰爭,最後精疲力竭,宣布停戰。雙方最後簽訂了《亞琛條約》,奧地利將領土西里西亞割給普魯士。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後,普魯士強大起來,這引起想要稱霸歐洲大陸的法國的恐慌。法國國王又想起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曾嘲笑過自己的道德,轉而同奧地利聯合。1756年,奧地利與法國等國對普魯士宣戰。

法國是歐洲唯一能夠在殖民地和海上向英國挑戰的國家,英國為了制約法國,主動站在普魯士一邊對法宣戰。英法七年戰爭正式開始。1758年6月2日英國派愛德華·博斯科恩海軍上將率部隊進攻法國在加拿大的路易斯堡要塞,英國正式開始了征服加拿大之路。

▲七年戰爭後各國在北美的殖民情況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英法簽署了《巴黎和約》,規定法屬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歸英國,整個加拿大正式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加拿大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的10年,英屬北美最重要的13塊殖民地鬧起獨立。1781年,美國獨立。獨立後的美國不斷對外擴張領土,19世紀中期美國國土拓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為了防範美國向北滲透,1867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了加拿大自治領,自此加拿大不僅自己可以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還有了自己的貿易政策,軍隊等,但是宣戰的權利還掌握在英國手裡。所以在一戰中加拿大要服從宗主國英國的調遣。


三、法國的感恩饋贈和現狀

憑藉著維米嶺戰役的出色發揮,加拿大贏得了英法等國的認同。戰後的1919年加拿大作為戰勝國一方的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1921年加入了國際聯盟。1922年,法國政府為了感謝加拿大在維米嶺戰役中的犧牲和貢獻,將維米嶺周圍1平方公里的土地無償劃給了加拿大。

▲維米嶺戰役紀念碑

維米嶺戰役被認為是加拿大的「立國之戰」,所以加拿大政府特別重視這個地方。在獲得維米嶺後加拿大投巨資在這裡建了一個白色石灰石雙峰紀念碑並建立了一個戰爭博物館,由加拿大的退伍軍人部派專人管理。2017年,在這裡舉行了紀念維米嶺戰役100周年的紀念儀式。現在這個地方成為了一個緬懷歷史、反思戰爭的教育基地。


作者:羊洋洋

編輯:Thomas (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