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柳下惠的「坐懷不亂」看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君子文化」

拂沙讀書 發佈 2020-01-13T21:07:36+00:00

說到成語「坐懷不亂」,我們想到的是這個人有定力,不好女色,不為女色所誘惑,真乃君子也。至於「坐懷」要不要亂,能不能亂,還要看個人的選擇了,畢竟嚴格按照古人的標準做一個君子太累,我個人覺得只要不違背道德,不違背公序良俗,即使坐懷亂了,也不影響一個人成為君子。

說到成語「坐懷不亂」,我們想到的是這個人有定力,不好女色,不為女色所誘惑,真乃君子也。

成語「坐懷不亂」,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講的是春秋時期時魯國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本名展獲,是春秋時魯國的貴族,做過魯國的士師,掌管刑法訴訟的工作,也就是那個時候的法官。坐懷不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柳下外出辦事,路過一片茂密的柳林,忽遇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個破廟裡避雨。恰在這時,一年輕女子也到此避雨,與他相對而坐。大雨下了一整天,一直持續到晚上,此時正值晚秋,天氣已涼,半夜時分,年輕女子被凍醒,柳下惠看見女子被凍的瑟瑟發抖,快要被凍死了,便心生憐憫,對女子說:「你可以坐到我的懷中,我用體溫為你驅寒。」女子有所顧忌,說:「萬萬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處在一起本已不妥,我若再坐我懷,更是有傷風化。」 柳下惠說:「人人都說我品德高尚,有大夫般的賢德。我定不會生邪念」。女子實在冷的厲害,別無他法,只能坐到柳下惠的懷裡取暖。就這樣,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漫漫長夜竟不知溫香在懷,一夜無事。天亮後雨過天晴,柳下惠與女子各自回家。坊間便傳開了:「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虛傳。」

這就是「坐懷不亂」的由來。後來在歷代文人的筆下,將柳下惠塑造成聖人君子,成為人們追求的道德標準。

柳下惠坐懷不亂故事的真假是存疑的,我本人就將信將疑,覺得至少存在訛傳的部分。一個正常的男人,懷抱一個年輕女子一夜,怎麼可能沒有一點生理反應呢?可能我不是君子,更不是聖人,不懂君子們的定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妄加懷疑了。

我看到也有很多人直接將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定性成古人編造的,這一點更不可取,懷疑歸懷疑,直接否定就更沒有依據了。「坐懷不亂」的典故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可見,在戰國時期,柳下惠的故事就已經非常流行,人盡皆知了。

再後來,元代《純正蒙求》一書中也記錄了此事。《純正蒙求》實際上是一本教材類的書籍,專門教導蒙人的行為準則。書中這樣描寫:「魯柳下惠,姓展名秦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了,這個描寫與上面講的有三點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和地點不同,分別從秋季換成了冬季,由雨天換成了下雪天,由避雨的破廟換成了城門郭。其他的故事情節都相同,表達的意思也相同,都是為了說明君子要不近女色。

不要小看這三點細枝末節的不同,其改變的背後可能另有深意。這本書的作者胡炳文可能也懷疑第一個版本的真實性,乾脆通過修改下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來使故事看上去更加合情合理一些。

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穿著厚厚的棉衣,這樣抱著一個女子,中間隔著厚厚的基層衣服,可能不容易有生理反應吧,總比秋天衣著單薄的時候看上去更安全一些;從破廟換到城門郭里,更是將故事發生的一個封閉的環境換到了一個開放的環境,退一步講,即使柳下惠沒有把持住,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他也只能忍住。城門郭里想必還有其他的路人,還有守城門的衛兵。

從「坐懷不亂」第二個版本看,故事的目的和意義都沒有改變,只是看上去更容易做到了而已。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追著故事的真偽,無風不起浪,空穴來風,既然這個故事能從2700多年流傳到今天,說明確有此事,只不過後來傳播的過程中演化了很多而已。

為什麼會發生演化?當然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要樹立一種道德的標準,教導後人要做一個君子。從「坐懷不亂」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中的「君子文化」。


每一個人都想成為君子,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里君子是最高道德標準的代表。君子的反義詞是小人,每個人都不想成為小人,因為小人意味著人人唾罵,甚至得而誅之,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中國人也喜歡把君子和小人做比較,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雖然歷史一直沒有給「君子」和「小人」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們從上面成語的對比中,可以感受出君子的行為與小人的行為有何不同,君子的定義沒有,但界定的方法古人給我們了。

是否好色就是界定是否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一個重要的人物,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但提起這個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對修身養性的教條,有人將曾國藩稱為半個聖人,中國近代史的大儒。

既然曾國藩是聖人,是君子,他就不能近女色,他本人也的確這樣做的。

曾國藩27歲考中進士,一直在京做官,妻兒留在湖南老家。最初的幾年,曾國藩到同僚家吃酒,回家在日記中經常提到某某家的妻子如何漂亮,某某家的丫鬟如何水靈,然後第二天面對前一天的「色心」又非常後悔,再在日記中寫如何如何要「戒色」。

遠在湖南的原配婦人是個知書達理的女人,多次在家書中讓曾國藩納妾,並說只要曾國藩同意,她會親自選好送到京城,但都被曾國藩拒絕。

後來,曾國藩帶領湘軍去平叛太平天國,屬下為討好曾國藩,也多次暗示曾國藩納個妾照顧生活起居,也都被曾國藩拒絕。胡林翼是個絕頂聰明的人,見曾國藩患「癬疾」,晚上難以入睡,需要不停的抓癢。於是勸說曾國藩納個妾,晚上好讓她「抓癢」。曾國藩便以這個名義,讓胡林翼在鄉間幫自己找了個普通的女子,對外宣稱是撓痒痒的僕人。

你看,古代的聖人就是講究君子文化,好女色就不是君子。曾國藩的這個妾一定不只是抓痒痒,同枕而臥,曾國藩有沒有定力像柳下惠一樣不為所動,大家也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再後來,曾國藩徹底的擊敗了太平軍,消滅了太平天國,為了讓皇帝太后安心,解散湘軍後回朝為官,他的這個妾也被曾國藩送回到湖南老家。軍中能留下這個妾,是因為人們盯著的是他的戰爭,和平以後如果再把這個妾留在身邊,對別人就不好交代了。


在中國做一個讀書人很難,除了要把書讀好,專業知識做好,還有做到古人給讀書人塑造的「君子」的標準。

要像柳下惠一樣做到不好女色——坐懷不亂;

要像楊時一樣做到尊敬師長——程門立雪;

要像孔融一樣做到謙讓有禮——孔融讓梨;

要像岳飛一樣做到忠貞愛國——精忠報國;

要像王祥一樣做到孝敬父母——臥冰求鯉;

等等,這樣的典故成語在中國的文化中實在太多了,加起來就是中國的「君子文化」,也就是給君子們提的道德標準。所以字啊中國要做一個「君子」實在太難了,一不小心別人就會丟給你一個古人的典故,罵你一聲「偽君子」。

君子文化要求的不僅僅是我們個人,同樣也要求貴為天子的皇帝。

皇帝號稱後宮佳麗三千,但他選自己的妃子是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的,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如果哪一位皇帝沉溺在後宮,對某一個妃子偏愛一些,就很容易被大臣罵成昏君,那個妃子就成了禍亂朝綱的罪魁禍首。

商紂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唐玄宗的楊貴妃等,都是這樣的例子。就拿楊貴妃來講,安史之亂是一個弱女子造成的嗎?但大臣們不管這些,因為唐玄宗沒有做到「不近女色」,皇帝是不容置疑的,不能承擔歷史的責任,只能由這個女子來承擔,三尺白綾為「君子文化」買單。

余秋雨老師在《何謂文化》一書中說:

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覺者」,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先知」,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巨人」,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紳士」,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騎士」,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武士」,而中華民族把人格理想定為「君子」。

可見「君子文化」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被上升到人格理想的高度了。


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有兩個最沖崇高的人生目標——達則兼濟天下,窮寫獨善其身。一個目標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忠君為民的士人,另一個目標是要做一個「獨善其身」的君子,講究個人的修養。

修身齊國治天下,這是歷史「君子文化」對每一個人的要求,在這個要求之下,個人又怎麼會過多的考慮個人的利益和個性發展呢?所以說中國人不鼓勵個性的發展,也就不包容個性張揚的人了。因為這樣不符合「君子」的標準。

「君子文化」對每一位中國人影響其實挺大的,雖然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在很多方面我們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比如中國人「好面子」,不喜歡別人當眾說自己的缺點,因為這讓他們難堪。別人也不喜歡去談論某些人的缺點,怎麼能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呢?這些都不符合君子的標準嘛,所以在中國的某個集體里做民意調查,結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領導想要批評一個人,必須先和顏悅色的表揚他做的好的地方,然後才輕描淡寫的說在那些方面還有待提高。不說某個人「做的不好」,而說成「有待提高」,這樣就符合君子的標準,既考慮了個人的面子,有照顧到領導的修養,一舉兩得。

君子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優良品質,對我們個人的道德標準提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從「坐懷不亂」的典故,我們多少能感受到君子文化的存在。

這就是我個人由「坐懷不亂」想到的中國歷史上的「君子文化」。至於「坐懷」要不要亂,能不能亂,還要看個人的選擇了,畢竟嚴格按照古人的標準做一個君子太累,我個人覺得只要不違背道德,不違背公序良俗,即使坐懷亂了,也不影響一個人成為君子。

這個話題,可能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值得討論——有沒有人能夠做到「坐懷不亂」,歡迎留言討論,或者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