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經抑鬱症折磨後,有10%的人獲得了比常人更好的生活

壹點靈 發佈 2020-01-13T22:17:41+00:00

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有那麼一兩次想要放棄,有的人撐了下來,看見了自己的未來,有的人選擇放棄,就此結束一生。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哪一個瞬間讓你想好好治療抑鬱症了?」

有一個回答說:「當我希望有一天,能笑著談論這些事。」

最糟糕的那段日子,也能成為最珍貴的回憶。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個視頻刷了屏。

獨自在深夜的女子,在黑暗中拿著瑩瑩發光的手機,面無表情地輸入:

「動脈在哪裡?具體點。」

凌晨一兩點,問題提出似乎石沉大海。

女子掩面而泣,連傷心都沒有聲響。

當她正打算摁滅手機,卻看見一條又一條閃現的消息。

  • 「小可愛,你的動脈被我藏起來了,你笑一下,我就給你看。」
  • 「買瓶脈動倒過來念就是了,傻瓜,比動脈好玩的事多著呢,你是不是不開心了,我煮碗粥給你吃吧,我煮的粥可好吃了」
  • 「這個你不用知道,醫生知道就好,我們愛你」
  • ……

每一個回復都是最溫暖的刀子,讓她死氣沉沉的心,從感受到細微的痛感開始逐漸鮮活。

一直僵硬的臉龐開始有了表情,僵直的身體也終於放鬆下來。

原來啊,她一直在等候的,從來都不是真的死亡。

知乎上有一個答友說,想要去自殺的前一夜,夢見了前幾天爸爸給她買的新裙子,是她曾經最喜歡的碎花蕾絲樣式,冬天來臨之前,她一直想著,等瘦下來能穿上那條裙子的時候,一定要去找那個喜歡了很多年的人告白。

可是等她瘦下來的時候,已經到了冬天了。

裙子已經不適合穿了,她的心裡,也已經死氣沉沉。

可是就在她決定自殺的前一天晚上,她在夢裡看見自己終於穿上了合體的新裙子,畫著許久都沒有畫過的精緻妝容,穿著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來的白色高跟鞋,笑意盈盈地衝著那個喜歡的人告白。

原來啊,不斷說服自己已經沒有希望的時候,還在心底懷著最細微的期待。

美國研究者對3487名成年人展開調查,發現,有將近10%的人在抑鬱症康復之後,過得比沒得過抑鬱症的人還要幸福。

研究者把這個稱為「thriving」,我想把它翻譯成「涅槃」

這小部分的人,在經歷了抑鬱的折磨之後,奇蹟般的復原,甚至獲得了比常人更好的生活。

這些曾經到達過最低谷的人,為什麼反而能夠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①他們接納了自己的抑鬱,把抑鬱當做是愛的附屬品;

TED有一個演講,名叫《抑鬱,我們各自隱藏的秘密》(Depression, the secret we share)。

演講者安德魯·所羅門,他在被抑鬱症反覆折磨的過程中發現,抑鬱本身就是愛的一種證明方式。

失去一段愛情之後很快又可以拋下一切重新開始,這不是愛;失去一段愛情之後,為這段失去而感到痛苦,並反覆因為相同的情景而感到傷痛,這是愛。

抑鬱是伴隨愛而生的,如果ta不曾帶給你抑鬱、痛苦,那ta一定沒那麼重要。

你此刻體驗到的痛苦,一定是源自一件重要的事,一段深刻的關係。

當我們的視線只聚焦在,怎麼擺脫這份痛苦,怎麼重新產生興趣,怎麼拾回過往的活力,卻忽視了抑鬱所帶給人的不止這些,它還可能會給你更深刻的情感,對愛更敏銳的感知力,對當下更透徹的感知,一份「可貴」的人生體驗。

抑鬱的復發率很高,抑鬱患者在一生中可能會反反覆復經歷多次。許多抑鬱患者,不是從抑鬱中康復,而是學會帶著抑鬱生活。

當他們將抑鬱當作是愛的附屬品時,抑鬱,正在逐漸失去它的破壞力。

②當他們意識到自己這麼糟糕是因為生病了,開心哭了;

網絡上有一句讓很多抑鬱症患者感同身受的話:

「最近確診抑鬱症,確診的那一刻自己開心哭了。起碼我知道我不是矯情,而是我生病了,而且有藥可醫。」

嚴重的抑鬱患者可能整日整夜不出門,甚至不下床,他們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沒辦法工作,沒辦法維持僅有的人際關係。他們的大腦處在混沌中,沒辦法處理當下的狀況,甚至想不明白自己是怎麼了。

當他們被貼上診斷標籤的時候,這一切混亂都有了解釋。

「沒有人愛我」;

「我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個世界沒有我會更好」;

……

這些無法擺脫的「扭曲認知」原來並不是事實,我只是生病了。


③除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外,選擇讓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微博上曾有過很多通過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走出抑鬱的故事。

90後母親毛晚,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患上了產後抑鬱,無意中拾起了自己對編織的愛好之後,逐漸治好了自己的抑鬱症。

2009年開始,安榮開始帶著自己患上了抑鬱症的母親環遊世界。


從東南亞等沿海國家,再到歐洲,6年時間,推壞了5把輪椅。

安榮說,她沒有意識到媽媽是在什麼時候徹底好的。但是翻照片時能看到媽媽胖了,還滿是笑臉。

也有抑鬱症患者對於勸慰自己多出門看看,多和人溝通深惡痛絕。

他說:「不去上班,就是覺得在家裡會比在外面呆著好一些。

編織、旅遊、安靜獨處,任何一種能讓自己感受更好一些的方式,都是能夠治療個體抑鬱的「秘訣」。


還記得前段時間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熱依扎抑鬱#的話題嗎?

接受了系統治療和心理疏導的熱依扎,在一次採訪中說:

「當你意識到你需要靠自己走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在恢復了。」

抑鬱症的背後是無法擺脫的自我放棄,當你有了自我拯救的慾望,就是逐漸變好的開始。

日劇《悠長假期》里有一段台詞: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是上帝給的長假。

當我們結束假期,開始正常生活,大多會帶著從「休憩地」帶來的「伴手禮」。

那些從抑鬱中康復的人,或許餘生依舊要帶著抑鬱一起生活,或許帶著從抑鬱中獲得的東西生活得更好,也或者,開始嘗試用自己康復的經驗幫助其他人。

  • 安德魯從抑鬱中恢復之後,發現了「苦痛如何造就我們」的秘密;
  • 90後媽媽毛晚,用自己治療抑鬱症的方法幫助身邊所有的人;
  • 安榮媽媽,在女兒的身邊看遍了世界的風景。

學會了和抑鬱相處的他們,也學會了更好的珍惜自己。

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有那麼一兩次想要放棄,有的人撐了下來,看見了自己的未來,有的人選擇放棄,就此結束一生。

抑鬱是什麼呢?

它是漫長人生里可能潛藏在每一個階段的「禮物」,它強迫你休息,逼著你將注意力轉向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