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門戶 無所依傍」——陸儼少先生的書法人生

團結報黨派e家 發佈 2020-01-13T00:08:27+00:00

1993年10月23日,是近現代書畫大家陸儼少先生辭世的日子,26年後的2019年10月23日,一個全面、立體地還原了陸儼少藝術的一生的大展——「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在上海陸儼少藝術院、龍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三大展館同時拉開帷幕,這也是目前規模最大

1993年10月23日,是近現代書畫大家陸儼少先生(1909-1993)辭世的日子,26年後的2019年10月23日,一個全面、立體地還原了陸儼少藝術的一生的大展——「穆如·晚晴——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在上海陸儼少藝術院、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三大展館同時拉開帷幕,這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陸儼少藝術大展。

陸儼少,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經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他的書法個性及其學書淵源也是博採眾長,他在《學畫微言》中關於臨池學書有這樣的一段自白:我於書法,所用功夫,不下於畫畫。14歲開始臨帖,初臨龍門二十品之中的《魏靈藏》《楊大眼》和《始平公》,繼臨《張猛龍》《朱君山》等碑。30歲後學《神龍蘭亭》,如是復有年,後來放棄臨帖,改為看帖,尤喜楊凝式,下及宋四家諸帖,揣摩其筆之法,以指畫肚,同時默記結字之可喜者牢記在心。有一餘晷,抄書不輟,如是積紙數盡。他還曾說,就畫畫用筆來說,寫字是最好的訓練方法,學畫宜學書,字寫好了,不僅題款可以增加畫面美觀,而在畫時,對於點線用筆,幫助實多。

陸儼少書法晚年用筆追求鋒在筆中,結體去方為圓,取沉著痛快意,線條「勁拔而綿和,圓齊而光澤」。取法無不來自前人卻又讓人不能察辨其所從出,是其山水畫之外的又一大成就。1989 年,沙孟海在《題陸儼少行書冊》說:「畫家之書,吾愛雲林、雪個,為其奇不欲怪,古拙不欲做作。展宛老行字冊,眼明心熹,倘亦同此蘄向。」

陸儼少是近現代優秀的文人式山水畫家,他的詩、書、畫結合得渾然無間,他把樂山樂水所得的感受化入書法,呈現出類似於山水畫的韻律之美。他的行草書點畫線條極為沉著痛快,使轉自如,濕筆渴筆兼施,線條墨色變化非常豐富,其書法兼具碑帖的特點,深得米芾的真諦,但更為放縱與飄逸,又吸收了蘇軾書法的圓腴風雅、楊凝式行草的神韻,經過他自身消化後,遺貌取神,不見形跡,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體現了他在藝術上的信條——獨立門戶,無所依傍。

陸儼少曾為王克文題冊頁,寫道:「自來未有不變而能克稱大家者,恨董巨無臣法。」在書法上,他亦不願討好古人,循規蹈矩地摹襲。他的「獨立門戶、空所依傍」的精神在「求變」中日益凸顯。「獨立門戶」即是自成一家,有獨特的自我風格、面貌;「空所依傍」 則要辯證地理解,從他所言「然非法度,何出新意?此與恣肆豪放而乖悖於理者,何以異焉?」可以得知,陸儼少並非否定法度、傳統,而是涉及「傳承與出新」這一始終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陸儼少以山水畫聞名於世,人物、花鳥兼善,亦精通書法,他曾執教中國美院(原浙江美院),為中國美院樹立了重視傳統的山水畫教學體系,影響至今。在中國當代畫家裡,專以深入傳統筆墨精華乞求變法的,能獲得成功的很少,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則更少。能深入傳統而又形成自己突出風格的近代畫家,除了黃賓虹先生之外,大約也只有陸儼少先生了。(張逸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