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浪子》|古龍隱藏在武俠背後的創作野心

王清漁 發佈 2020-01-13T00:26:55+00:00

前言《邊城浪子》是古龍名作小李飛刀系列的第二部。然而這就是古龍寫《邊城浪子》的原因,也可以說是一個武俠小說家的創作野心,他想要證明武俠不過是眾多文學體式中的一種,也可以表達振奮人心的主題,就如同一個人,即便衣衫襤褸也可以有高貴的靈魂。

前言

《邊城浪子》是古龍名作小李飛刀系列的第二部。它於1972年在雜誌上連載,將推理融於其中,情節設置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是古龍創作風格成熟時期的一部經典作品,也是一部主題不同於傳統武俠小說的作品。

小說的故事始於十八年前的一樁滅門慘案。名震江湖的神刀堂堂主白天羽一家在梅花庵遭到三十位絕頂高手的伏擊,一番血戰之後終究滿門被殺。十八年後,白天羽的兒子傅紅雪為了向主謀——萬馬堂堂主馬空群復仇而來到邊城小鎮,遇上了來歷神秘並對自己多次出手相助的江湖浪子葉開。二人在追蹤馬空群的過程中發現當年參與慘案的兇手還有七人倖存於世。傅紅雪於是決定要一一找到他們為父報仇。然而復仇之路不僅危險重重,隨之而來的人性痛苦與掙扎讓傅紅雪和葉開對於仇恨開始產生疑惑和反思。

故事的最後,葉開阻止了傅紅雪的最後一次拔刀。他坦白了自己才是白天羽真正的兒子,將傅紅雪從復仇命運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並以白家後人的身份寬恕了慘案的主謀——馬空群和丁白雲。

隨著所有的仇恨得到終結,古龍在小說中所要表達的主題如同圖窮匕見般徐徐展開——仇恨帶來痛苦和毀滅,愛才是永恆的。唯有寬恕才能真正結束所有的仇恨。

當我合上《邊城浪子》這本書的時候,腦海里久久迴蕩的只有一個想法——在武俠小說里用滅門復仇的故事去表達愛與寬恕這一主題,古龍的野心實在是太大。


《邊城浪子》的創作挑戰

懲惡揚善、弘揚正義是古龍活躍時代傳統武俠小說的主流。江湖中人的結仇與復仇是如此天經地義,讀者們看得就是一個血脈噴張的快意恩仇。古龍的此舉無疑是違背了武俠世界正義戰勝邪惡的鐵律,挑戰了讀者的既定期待。這就好比觀眾將《復仇者聯盟》系列追了一路,眼看著犧牲了好幾個英雄,留了好多眼淚,最終倖存的主角們卻決定寬恕滅霸,手拉手來個大愛無疆。你看全球觀眾會不會拿爛番茄「砸暈」編劇。

其次,「殺人償命」以及「殺父者不共戴天」的傳統價值觀在國人心中一直深具影響力。東晉權臣桓溫為報殺父之仇,枕戈泣血三年,十八歲孤身一人手刃仇人三子,不僅為時人所稱頌,即便今人讀到此處也不免擊節讚嘆其孝義。更遑論一部以古代江湖為背景,主角身負滅門之仇的武俠小說,古龍敢下筆讓葉開對殺父仇人既往不咎簡直是對國人傳統是非公道和孝義兩重觀念的挑戰。

然而,古龍不僅如此收尾,為了體現這場寬恕是多麼的不易和偉大,他將這場滅門慘案寫得尤為悲壯慘烈。書中雖未直接正面描寫梅花庵一戰,但通過不同人物之口對大戰激烈程度和白家人死狀的描述,讀者完全可以感受到兇手們的殘忍與惡毒。特別是為避免日後尋仇,他們趕盡殺絕,連白天羽與正室所生四歲幼子都不放過。可以說,古龍用這些精妙的細節設計和極富代入感的文字,不斷「挑動」著讀者內心對罪惡的承受力,讓我們仿佛能切身感受到兇手們的罪惡何其滔天,發自肺腑地期待他們以死來贖罪。而作者如此費盡心機地「算計」讀者的情緒卻不為大仇得報的酣暢淋漓,只為彰顯主角終極一恕的愛的力量,你說古龍的膽子是不是很大?!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愛與恨是最為常見的文學主題,但是能把愛與寬恕這個主題寫好的作品並不多。寬恕的背後是恨與愛兩種極端情緒的互為影響和轉化,這個轉變的過程必須通過一系列情節來推動人物心理作出相應的反應。轉變的過程必須合情合理而且細膩精準。如果情節設計不合理,描寫又粗糙,則人物心理上的轉變不能邏輯自洽,最後的寬恕會變成「為恕而恕」的「聖母」行為,無法讓讀者信服。所以,古龍選擇這一主題也是對自我創作能力的挑戰。

但是,大家都知道《邊城浪子》在武俠迷中收穫了成功,也成為了古龍的經典作品之一。所以,今天我便來分析探究古龍是如何讓讀者信服這個發生在江湖中的愛與寬恕的故事。


古龍的破局之法

個人認為小說得以成功的最關鍵點之一便是設置了葉開與傅紅雪兩位雙男主,用一暗一明兩種筆法來表現二人在復仇過程中恨與愛的心理轉變,為最終的寬恕作了充分合理的鋪墊。

古龍寫傅紅雪,總是不厭其煩的一次次在書中完整而又細緻的描寫他蒼白的臉、黑色的衣服、永不離手的黑刀和身體殘疾的缺陷——「左腳先邁出一步後,右腿才慢慢地從地上跟著拖過去」 。一開始你會有種古龍在湊字數的揶揄,不免想要跳過,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再讀到一樣的句子,讀者內心對傅紅雪的感受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只是滿腹仇恨只為報仇的冷酷少年、還是受盡磨難羞辱仍不忘復仇的孤傲、倔強的少年,也是被命運捉弄、失去摯愛的悲苦少年。

其次,古龍寫傅紅雪採用從頭到尾的明寫,對他復仇之路上的每一個心理活動都作了毫無保留、細膩入微的刻畫——癲癇發作、被人羞辱和欺騙時內心的憤怒和自卑、第一次殺人和錯殺殺父仇人時的痛苦崩潰,以及人生所愛被殺時的悲傷絕望。在古龍筆下,讀者看到的為父報仇的「正義」主角不再是瀟洒自如,內心始終無比堅毅強大的人設,而是更為貼近真實人性的存在——人會因仇恨而強大但也會因為失去愛而變得痛苦不幸。當十八歲的少年再次孤獨地離去,左腳先邁出一步後,右腿才慢慢地從地上跟著拖過去。每一個讀者也都在反思這樣的仇恨人生是否值得?

這也正是作者賦予傅紅雪這一人物的使命——向讀者展現仇恨的可怕。但傅紅雪無法承擔寬恕的「重任」,不僅因為他並非白天羽真正的兒子,更重要的是因為傅紅雪不懂得愛。

他的人生為仇恨而生,當他遇到葉開和翠濃,一個多次救他、給予他友情的男人和一個跟隨他、給予他愛情和生命的女人。他的心雖有了點熱度,但究竟被從小教導只會拔刀不懂如何去愛。得知身世後,他放下仇恨,不再恨任何人,因為他已經體會到仇恨帶給他的不幸,不願重蹈覆轍。但如果要求傅紅雪還用一種更高級的情感去寬恕馬空群和丁白雲,顯然是不合理的。在此,也可以一窺古龍對於人物塑造的精準——人物的變化必須符合他的身份背景。

而對於葉開,古龍賦予他的使命則是彰顯愛的力量。但這並非是一個」白蓮花「式的英雄,一味地在書中宣揚愛與正義。事實上,葉開的的心理轉化遠比傅紅雪複雜太多。

作者巧妙地安排李尋歡作為葉開的師父,不僅傳授他小李飛刀,也教導他愛和寬容。根據書中葉開的口述,他本人是完全認同這套愛的教育理論的,並渴望成為李尋歡那樣光明磊落的人。這是葉開不同於傅紅雪只會拔刀不懂愛的最根本區別。但是,古龍又安排他從養母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和所負的血海深仇。為人子的本能讓他想要探究家人慘死的真相。所以,帶著嚮往人性美好和本能仇恨的複雜情感,他來到了邊城小鎮。

初到萬馬堂的葉開,只想知道真相併不想復仇,即便後來知曉馬空群就是主謀,也並未改變這一初衷,因為此時的他還堅信著李尋歡教導他的愛與寬容之道。但是當馬空群拋棄子女和萬馬堂,逃離邊城時;當他知道馬空群聯手另一個殺父仇人蕭別離一直想要殺死白家後人時,他開始對自己堅持的信仰產生動搖——寬恕一個惡行不改的人是否值得?於是,他摧毀了蕭別離活下去的信念,知道其會因此自盡也未相救。此時的葉開選擇為討回白家的公道而支持復仇。

這個想法直到葉開遇上阿飛才又有所轉變,他第一次理解到十八年前的罪行也在讓兇手付出極大的代價。這一刻他後悔沒去救蕭別離,後悔自己對他過於殘忍。「能殺人並不難,能饒一個你隨時都可以殺他的仇人,才是最困難的事。」阿飛的這句話讓葉開終身難忘,但也讓他陷入了是否為公道堅持復仇的迷茫中。正如丁靈琳所說的「傅紅雪並不奇怪,因為他做的事,本就是他決心要去做的,而你做的事,卻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這麼樣去做。」

這樣的迷茫直到書中最終章——丁乘風犧牲自己代替妹妹丁白雲赴死,以求還白家公道,不希望恩怨在一代代延續下去時,葉開才終於頓悟到結束仇恨的方法只有兩種——殺盡所有仇人或者寬恕。於是,他用小李飛刀斬斷了傅紅雪的刀,選擇了寬恕仇人,也終於真正成為李尋歡精神的繼承人。

古龍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葉開「置之死地而後生」,寫他對人性真善美的嚮往、對滿門慘死的痛苦、對兇手毫無悔過的憤怒、對愛人是仇人之女的不甘,而惟有這樣一個走過「煉獄」般內心煎熬,仍然願意閃耀人性弧光的人才能讓讀者信服他的寬恕是了不起的。

更難得的是在全書結構上,因為古龍要將白天羽之子的驚天反轉留在最後,所以,寫葉開只能採用暗寫,筆法隱晦。我們不知道葉開每一次行動背後的目的、也不知道他每一個心理活動的變化,更不知道他過去的經歷,甚至故事過了大半我們才知道他是李尋歡的徒弟。但在每個重要情節處,古龍都不忘遺留下關鍵的對話或者行為來暗示主角此刻內心的波瀾,待讀者閱完全書意猶未盡時,這些隱藏的細節便會魚貫而入腦中串聯成線,驚覺作者草蛇灰線伏千里之外,一切原是水到渠成。

小說成功的另一大關鍵點則是作者在書中借兇手之口引出慘案背後的隱情,引起讀者對武俠世界裡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復仇觀念進行反思。

古龍提出的第一個反思是關於公道。蕭別離的父親為白天羽所殺,身為人子的孝義和江湖規矩,所以他成為三十個刺殺白天羽的絕頂高手之一。如果葉開與傅紅雪報父仇是為了公道,那蕭別離的父親被殺就不是公道了嗎?丁白雲與桃花娘子俱是被白天羽始亂終棄而因愛成恨,丁白雲更因情殤而毀棄容貌,正如丁乘風所言,被「渣男」毀了一生的妹妹的公道該由誰來償還呢?被白天羽強占而失去心愛之人的柳東來的公道該問誰討呢?還有被強逼將家財獻給神刀堂的易大經......

古龍讓這些兇手們發聲,並非是為他們的罪行開脫。他塑造的白天羽雖然私德有虧,獨斷專行令人難以相處,但也為人豪爽義氣、仗義疏財,絕非大奸大惡之人。作者通過這些人性的矛盾衝突無非是向讀者拋出一個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公道。為什麼主角就可以將自己的公道凌駕於別人之上呢?

江湖復仇有無盡頭是古龍提出的第二個反思。薛大漢設計陷害傅紅雪的確卑鄙無恥,但他殺傅紅雪無非是因為保護父親薛斌免於被復仇。郭威滿門被傅紅雪殺得四下逃命,但有人嘴上還不忘念叨日後回來好復仇。而這不過是江湖上的常態而已,但這樣的你殺我、我殺你、子子孫孫如同宿命般的殺戮何時才有盡頭呢?葉開最終想明白了這點,所以選擇了寬恕,而馬空群這樣活在殺戮中的人即便被寬恕也不過是繼續活在復仇和被復仇的夢魘中罷了。


結尾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泰斗的古龍,一直秉承「求新求變」的創作理念。他將推理、詩歌、戲劇等元素融於創作中,更不斷借鑑中外文學經典,推動了武俠小說向武俠文學的發展。

古龍寫《邊城浪子》的年代,殘酷血腥的殺戮與復仇仍然是武俠小說的主流。對於大部分作者來說,讀者看得爽就行,武俠小說難道還要承載發人深思的主題嗎?然而這就是古龍寫《邊城浪子》的原因,也可以說是一個武俠小說家的創作野心,他想要證明武俠不過是眾多文學體式中的一種,也可以表達振奮人心的主題,就如同一個人,即便衣衫襤褸也可以有高貴的靈魂。

他曾在序言中說自己這麼做或許是樁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事實證明大師的想法是多慮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