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無障礙插班美國小學五年級 為什麼中國孩子英語總是學不好?

抬頭見北斗 發佈 2020-01-13T01:00:19+00:00

2012年至今,主持編寫大型國際化教材EnglishJourney。Reading A-Z系列 原版書選好了適合孩子的分級讀物,就可以讓孩子進行泛讀了。

蓋兆泉,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碩士。外研社資深編輯。2012年至今,主持編寫大型國際化教材English Journey。2013年至今,主持編寫大型英語分級讀物。熟悉英語教學法,各種教學理論、教材和分級讀物。

其子Gary,5歲開始學英語(開始的其實已經比較晚了,3歲就可以開始了),8歲參加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北京決賽,獲得一等獎。9歲參加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北京決賽,獲得金獎。10歲參加FCE考試,以B(良好)成績通過。11歲到美國無障礙插班小學五年級,跳級學六年級內容,在美國的標準化考試SAT10中取得了英語99%(比99%的美國學生英語好的成績)。

這是什麼概念呢?我本人也是還算高分通過大學英語六級,杭州市裡的英語閱讀比賽也拿過二等獎。但讓我直接去插班美國小學,我也是做不到無障礙學習的。其原因就在於,我們這一代,甚至現在這一代還有很多孩子都在學習「啞巴」英語,即把英語當做科學、數學一樣學科來進行「學習」。然而這種「學得」的學習方式,考試還能勉強應付的過去,一旦涉及到「聽」和「說」,就完全不行了,甚至連美國小學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如果你有心想要培養出一個「雙語」兒童,即同時讓孩子掌握「中英文」兩種語言,那麼首先就要對英語學習有一個解正確的理解和定位。錯誤的認知只會讓孩子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01

在英語學習中,有一個家長不可不知的理論,叫做「二語習得」理論。

那具體什麼是「習得」呢?它和「學得」又有什麼區別呢?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英語學習上來就是「A、B、C、D」,又是背單詞又是學語法,這就是典型的「學得」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是一開始父母就拿本字典對我們說:「來,今天我們學習『你、我、他』這三個主語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從「中文」的學習過程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習得」。

從0歲開始,在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年紀,我們就已經開始「聽力訓練了」,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電腦電視里的聲音源源不斷的傳來,即使我們可能不會做出什麼反應,卻也是實實在的大量接收著這種全新的聲音信號。

就這樣有意無意的「聽」了一年多,我們能開口說話了,雖然是些簡單的詞語句子,比如「爸爸媽媽」、「吃飯」、「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等,但已經從單純的「聽」,過渡到了「聽」和「說」。這個時候我們有了表達的慾望,一邊注意聽別人怎麼說,一邊儘量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等到4、5歲「聽說」日漸成熟了之後,我們才會給孩子看看帶圖的繪本,讀一些簡單的文字書,這個時候孩子又從「聽說」,過渡到了「聽、說、讀」,早一點的孩子也可以這個時候慢慢加進最後一項,「寫」的環節。

由此可以看出,「聽、說、讀、寫」是有著不可顛倒的順序。所有語言的學習,必須要從「聽」和「說」開始。如果上來就是「讀」和「寫」,那英語將註定學不成孩子的「第二母語」,最多只能像我們那個時候一樣,靠記靠背,一邊學,一邊忘,最後學成「啞巴英語」。

我們總是在強調英語學習年紀越小越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青春期以前,大腦正在迫切學習語言,以便從成年人那裡學習經驗和與同伴交流,大腦中幾乎一切都在為學習語言服務。而一旦到了青春期,默認語言學習已經完成,大腦就會把更多能量轉到其他方面去了。大腦會把在5歲以前學的第二種語言和母語儲存在同一區域,因此,從小開始學才最有可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02

了解了「學的」和「習得」的區別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發現,中國的英語學習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中國在英語學習這方面太依賴學校,而我國尤其是大陸的英語課課程標準其實已經非常低了。比如我國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畢業生掌握600到700個詞彙,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從1年級到6年級,整整6年里只學了600多個英語單詞。到12歲,中文已經能閱讀任何章節體小說,英語卻只有母語國家學前班的水平,幾乎什麼都讀不了。

其次中國目前的英語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就拿大學來說,我當年班級里來自各個省份的同學英語水平相距甚遠,就在我覺得大一教材簡單的同時,同寢室的同學卻是連看都看不懂。放到初中也是一樣,初中老師普遍反映小學畢業生水平差距太大,以至於中學還是傾向於採用零起點教材,從頭學起。

最後,學校里要學習的學科非常多,英語不可能占用大量學習時間,小學每天基本就只有40-45分鐘的一節英語課。為了配合教材趕進度,一節課的目標只有幾個單詞和幾個句型,當然更不可能做到「自然習得」,大部分要求孩子進行「背誦」,像背公式一樣,強行背出來的。

因此,中國的英語課堂並不是理想的「習得」環境,那麼如果想要孩子真正把英語學成母語,最主要還是要靠「家庭」來實現。但可以說現在絕大部分家長並沒有很強的英語學習的意識,還是把重心放在小學的「應試」上。而就算有的家長理念比較先進,知道英語要從小抓起,但也缺少正確的理念和系統的學習方式,導致孩子進展緩慢,英語學習變得非常痛苦。

如此一來,有的家長選擇了報培訓班。的確,培訓班有用,但問題在於有些家長一旦報了培訓班,就對孩子撒手不管,學得好不好都聽天由命。培訓班只能說起到了一部分的用處,在培訓班,我們可以完成「學得」的任務,但最關鍵的「習得」,還是要在家裡完成。在幼兒階段,蓋兆泉建議習得最好在英語學習的總時間裡占到80%以上。上小學以後,就要讓「學得」的比例逐漸增加,最終在4-6年級時達到1:1的比例,「學得」和「習得」各占50%。

03

寒假即將來臨,在家度過的這1個月左右的時間,正是進行英語「習得」,也是拉開英語學習差距的黃金時間。

那麼,在家裡那80%的「習得」需要哪些學習那幾個板塊?學習材料又是什麼?從哪裡找?有了材料,我們又需要怎麼樣給孩子安排學習順序?每個部分的學習時間又是多長?

首先第一個問題,在家裡我們需要學習那幾個板塊?根據蓋兆泉所說,概括出來是以下四項內容:1.家長說英語2.看動畫3.聽故事4.讀原版書。

1. 家長說英語

如果家長有心要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第一就要把自己武裝起來。

電視上看到很多明星的孩子從小就說的一口流利的英語,除了較強的國際化意識,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明星本身也英語也說得不錯,或者能請的起專門的外教,在家裡一對一和孩子說英語。如果在家沒人說英語,孩子根本就不會有說英語的動力。

但有些家長就會說,自己本身也不怎麼會英語,或者請不起專門的外教那怎麼沒辦?沒關係,目前中國年輕父母或多或少都學過幾年英語,只要會說「單詞」,有學習英語的「熱情」,就可以做孩子最初的英語啟蒙老師。

在家裡,一些特定的場合就和孩子說英語,說的次數多了,孩子就自然習得了一些語言。比如:與其說100遍「起床了!」不如把其中的20遍換成「Time to wake up!」;與其說100遍「吃飯了!」不如把其中20遍換成「Breakfast is ready!」。再比如平時出去玩,看到花、樹,直接問孩子:「What is it?」然後指著一顆樹告訴孩子:「It’s a tree.」

初學階段,對於「樹」「杯子」這樣的名詞,直接指著物品說就可以了,因為這樣最直觀,不用藉助中文「翻譯」,孩子能直接把「發音」和「場景」對應起來。

而對於「坐下」,「跑」等動詞,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動作反應法來教,說完英語直接用動作表達出來就好,千萬不要用中文去翻譯。

通過這兩個方法,孩子在短時間裡,就能建立起各種物體動作與英語發音之間的關係,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起很多單詞。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有了雙語幼兒園,但20-30分鐘一節課中,老師最多教孩子們5個單詞,但在家裡,隨時隨地的教學,一天掌握20-30個基礎單詞都不是問題。

而一旦孩子能從家長這裡學到300-400個基本的動詞和名詞,英語學習就可以開始第二個階段——孩子自己看動畫、聽故事。

2. 看動畫

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可以每天看原版動畫片了。孩子小的話,每天堅持看20分鐘的動畫片,長大了些,就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適當延長時間,上學了之後,就可以改為看電影,每天0.5個小時到1個小時。

最開始看的時候,父母最好陪著看,稍微給孩子解釋一下劇情(不是一句句的翻譯,主要是為了讓孩子理解故事說了什麼。)動畫片里出現的一些詞彙,父母也可以留心記憶一下,在生活中隨時運用,加深孩子的印象。比如動畫片有「吃巧克力蛋糕」的場景,平時父母買了蛋糕來,也可以跟孩子說「Let’s eat chocolate cake.」多說幾次,孩子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下面是一些適合孩子們看的動畫片,按照年齡和難以順序排列。

  • BIG MUZZY系列

《瑪澤的故事》是英國BBC出版的啟蒙類學習動畫,是學習類動畫,語速很慢,內容設置方面也重點圍繞著常見詞彙和日常用語,並且重複量非常大,一句話可以用誇張的語氣說上很多遍,非常適合孩子的啟蒙。

  • Peppa Pig系列

《小豬佩奇》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但很多家庭里,父母都給孩子看中文版的小豬佩奇,這對孩子的幫助其實是有限的。小豬佩奇最大的價值在於內容非常簡單並且生活化,一集也只有5分鐘,非常利於孩子的理解;同時它的發音清楚地道,很適合孩子學習模仿。

  • Little Bear系列

《天才寶貝熊》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啟蒙動畫片,美音。孩子學英語,不要怕口語串混,英音美音都可以聽,畢竟你長大了還是美國人英國人講話都要聽的。這部動畫片講的是小熊一家和它的動物朋友,故事溫馨、輕鬆、幽默,也能在培養孩子聽力的同時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 Franklin系列

《小烏龜富蘭克林》是加拿大動畫片,它則適合更大一些的孩子觀看學習。這部片子注重美德教育,講的是小學生富蘭克的故事,要孩子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學習經歷才能看懂。

  • Arthur系列

看完Franklin之後就可以接著看《亞瑟》了。Arthur也是小學生,這部片子比Franklin搞笑,內容更深,語速也更快,適合大一些的孩子看。

  • Super Why

《閱讀魔法》是講閱讀的,等孩子開始進行「讀寫」時,就可以讓孩子看這部動畫片。它每集24分鐘,是一部寓教於樂的教學片,每集都會讓孩子學一些單詞。

3. 聽故事

蓋兆泉的孩子Gary就有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小播放器,這個可以播放音頻故事的小播放器可是Gary不離身的寶貝。

玩玩具的時候聽,吃飯的時候聽,臨睡覺的時候聽,刷牙的時候聽,泡澡的時候聽,連上廁所的時候也聽。

孩子對故事的熱愛是天生的,只要他們能聽得懂,聽故事這件事是不需要家長逼迫的。家長要做的就是當孩子聽完故事後,在播放器里拷貝進新的故事。從1年級下到3年級下,兩年中,Gary一共聽讀了大約800本英文小說。

通過如此大量的聽故事,Gary的聽力越來越強,無論多麼快的語速,他都沒什麼困難。當時三年級的他,已經開始聽美國小學5、6年級的小說了。同時,聽得多了,他的口語自然就非常不錯,說話用詞很地道,詞彙量也非常大,三年級時,就獲得了希望之星英語口語大賽北京市金獎。

這一點就是我最最羨慕的地方,因為從小的教育模式,我的聽力至今為止都非常差。我在聽BBC 6分鐘英語就感覺特別明顯,很多地方聽了半天沒聽懂,一看文案,卻都是學過的單詞,然而就是聽不出來,這就是當年「聽力」基礎沒有打好。

當然,給孩子聽的故事也要經過父母的選擇,要儘量符合孩子現在的英語水平。一篇故事,孩子起碼能聽懂90%以上,這樣,孩子才能對故事產生興趣,剩下的不到10%的陌生單詞也能靠猜猜出來。

如果一篇故事非常深奧晦澀,孩子一聽什麼都沒聽懂,那他們肯定不願意再繼續聽下去了,對他們的自信心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如果孩子的基礎還沒有達到聽小說的階段,那把他看過的動畫片的原聲音頻拷下來,放給孩子聽,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法。

4. 讀原版書

讀原版書的前提是「聽說」足夠紮實,千萬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

很多家長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可以自己讀英文小說了,羨慕的不行,也找來一大堆讀物讓自己的孩子讀。結果往往是家長累得要死要活,孩子不僅什麼都學不會,還因為被父母強迫要求,而變得對英語閱讀十分排斥。

只有當孩子的已經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時,才可以慢慢讓孩子接觸原版書的學習。而讀原版書時,也要循序漸進,從薄薄的分級讀物再到厚厚的章節書。

對此,我們要做到廣泛涉獵,自由自願,可理解輸入這三個原則。

前兩條非常容易理解,最後一個「可理解輸入」是什麼意思呢?直白點說就是要選擇適合孩子年齡,孩子能讀懂的原本書。如果你選擇的書超過了孩子現有的能力水平,那麼首先他不會對此感興趣,其次他讀書時需要大人逐字逐句的「翻譯」,這與「自然習得」是相違背的。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哪些圖書適合孩子閱讀呢?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許多美國原版圖書上是有詳細的標註的,下面以《夏洛的網》這本書舉例。

其中「Age:8,9,10」說的是這本書適合8-10歲的孩子閱讀。

「Interest Level:3-5」說的是美國小學3-5年級的學生會對這本書感興趣。

「Grade Level Equivalent:4.4」指的是美國小孩4年級第4個月,也就是說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4年級才能讀這本書,當然這個「讀」是指獨立閱讀,和聽讀跟讀還是有區別的。

最後,「Guided Reading:R」這個是分級閱讀的指標。這個分級體系是從A-Z(從簡單到難),那麼R的位置就代表了這本書的難度級別,R在26個字母中排的比較靠後,所以這本書的難度會比較高。

如果能夠讀懂這些指標,我們就能自己在眾多的原版書中尋找適合孩子的書籍了。國外有許多教材類出版社出版的、分年級的分級讀物,比較著名的有Scholastic公司(美國最大的教輔書公司)、Heinemann(海尼曼)公司、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牛津大學出版社)、Treasures(加州教材)等出版的各種系列,像蓋兆泉在Gary剛開始閱讀時採用的,就是海尼曼公司的Reading A-Z系列。

選好了適合孩子的分級讀物,就可以讓孩子進行泛讀了。蓋兆泉建議,至少泛讀300本,Gary就泛讀了大概1000本。所謂泛讀,就是讓孩子選書,讀他們自己喜歡的,讀的時候不要要求孩子每個單詞一定要弄懂,一邊讀一邊查字典。而至於精讀,即逐字逐句的理解甚至背誦,學校里的老師自然會幫孩子完成。

「泛讀」是「習得」,「精讀」是「學得」,這就是為什麼泛讀的量要如此巨大。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無論到了哪個階段,我們一定要保證「習得」>「學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的「雙語兒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