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看朱棣一脈,論是非功過,他們成敗皆反骨

時光密語 發佈 2020-01-13T01:03:36+00:00

用當代眼光去看這種戲劇化以後的歷史劇,還蠻有些特別風味。我們,就像最理性的旁觀者,在知道所有結果之後,回看過程,然後,說長論短。

用當代眼光去看這種戲劇化以後的歷史劇,還蠻有些特別風味。

關於成敗得失,皇權富貴,當下的我們自可以蕩滌掉歷史的塵埃,用全局觀去審時度勢,重新打量他們用生命攪起的跌宕起伏。我們,就像最理性的旁觀者,在知道所有結果之後,回看過程,然後,說長論短。

這也就是「他們,曾真的來過,而是非功過只有後人評說。」

《大明風華》的故事已經過半,時間軸線上經歷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和當下的宣宗朱瞻基。圍繞他們年號的更迭,曾經縱橫捭闔,曾經也血雨腥風。而最吸引我們的,似乎還是他們的家族故事,那裡更精彩,也更有溫度。

這種溫度的冷向,是他們血親相殘的徹骨寒涼。熱向則是那濃濃的煙火氣息,與百姓人家無二。

然而,此時的大明皇家,今非昔比。

朱棣駕崩,相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這是一根頂樑柱的轟然倒塌。有他時,他強大的氣場可以鎮住漢王、趙王的反叛之心。沒了他,註定生亂。

很快,朱高熾也駕鶴西去。他最大的能力是穩妥解決問題,勝在不動聲色。只惜命數太短。

朱瞻基這個人物,在登基以後的家庭觀念更適合現代思維。而在劇中,他則是被爺爺晚年對靖難的悔過有所觸動,對父親一直秉持的仁治有所理解。

然而,看朱瞻基從太孫到太子再到皇帝這一路走來的性格變化,個人認為是強行將這個人物拉回到正統。

其實,他的骨子裡是存有反骨的。和他爺爺、二叔、三叔們一樣。在他們的基因血脈里流動著強烈的反叛意識,那種意識會時刻形成一種心理暗示。稍有機會,便肆意生長。

功過由後人評說,所以就有了成王敗寇。

朱棣的謀反之路走的很幸運,而且不得不說,他的麾下有漢王這個驍勇的兒子替他鞍前馬後,有趙王這個「鬼才」兒子替他暗中開道,還有朱高熾這個仁義的兒子為他安撫後方。這些是他豐功偉績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王位,代表統治權、話語權、包括是非判斷標準。

事實證明,朱棣是對的,他開創了永樂盛世。當年的謀反,也成了他神武生涯中必須推開的門。就連血肉相殘都似乎變成了功可抵過一般說得過去。

再看漢王。

漢王沒有他爹那麼幸運。雖說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但終究,他們朱家接連三代,個個都有翻個跟斗也如龍騰虎躍的本事。即便漢王一身反骨,即便最後攪到天翻地覆,仍然註定是一條不歸路。那裡沒有父親當年的旌旗飄飄,唯有灰飛煙滅。

漢王雖說狀如莽夫,但他馬上征戰沙場,可禦敵無數。馬下謀略權術,麾中可敵半壁江山。正像他用計讓朱瞻基說出當年朱棣遺言時那般:「你二叔是可以穩定住朝局的」。

其實,漢王那一段的表現,我相信他的眼淚是真誠的,因為他太在意父親給他的這句評語。雖說他要一點點磨死「老頭子」,但是他在心底是崇拜父親的,他需要這種認定。

因為在那個馬上天下的朝代,他不甘心自己一身武藝、戰功無數怎麼就輸給了體弱多病的大哥。

漢王是反派無疑。但他更像一個渴望被認可,渴望得到父親誇獎的孩子。在那一瞬間,他暴露出內心的脆弱,他的一生幾乎為此而活。

但,終究「時也,命也,運也,非吾之所能也」。

當年,朱棣造了侄子的反。後來,漢王絞盡腦汁,算計、殘害血脈至親,最終又被侄子烤到灰飛煙滅。

用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漢王,已無需辯證。因為在既定的命運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此處不計陰謀亦或陽謀)。

這種惡性循環在朱家因為有根源,有出處,所以無需驚訝。同時,在那種舊制中,生於皇家,血脈本身就是敵對關係的基礎,這是他們富貴之血中濃縮的惡之花。任誰也無法擺脫。

知道一切真相後的朱瞻基,雷霆萬鈞。一夜之間,他處置了漢王、趙王一黨,最後自己被這發生的一切擊倒。他的手上還是沾滿了親人的鮮血,他這一代依然重蹈覆轍。

想當年,他意氣風發之時,幾度欲殺兩個叔叔,那時可以感覺到他體內與爺爺、叔叔們一樣,有著暴戾之氣。

然而,那種冷酷與堅硬被他自己,更確切的說是被編劇柔化了。以至於朱瞻基被兩個叔叔氣到「瘋魔」一般。想來,澆灌一下當年的狠絕萌芽,或許他能活得長久些,也會讓大明盛世繼續穩定些。

看到這裡,感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種悲愴感。是那種在骨子裡剜也剜不掉的命中注定,怎麼都無法圓滿。因為,自古無情帝王家。

或許真的穿越到那時那地,為了活著,也就真的像「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一樣。而所謂反骨,想得透徹些,倒如今日雞肋,有與無放到歷史長河中都成了輕描淡寫。

但對於朱家,無法更改的是成也反骨,敗也反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