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人生:我我我我,說不出口

39深呼吸 發佈 2020-01-13T01:57:03+00:00

「今天,我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段子。」在成都的一家小茶館裡,搭著一個簡單的台子,台下坐滿了觀眾,台上有兩人正講著人們愛聽的相聲。

「今天,我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段子。」

在成都的一家小茶館裡,搭著一個簡單的台子,台下坐滿了觀眾,台上有兩人正講著人們愛聽的相聲。

「有個領導乘車外出,在路上突然對司機說:『快快快快……』這司機一聽,趕緊踩油門,小車立刻如快馬加鞭。這時領導更急了,臉憋得通紅,說:『快快…調頭!!走錯路了!!』。」

「好嘛,原來這領導是個結巴!」

這個關於「口吃」的段子,頓時引起台下觀眾一陣哄堂大笑。

其實,像這樣將「口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巴」作為創作素材,無論是相聲、小品還是戲劇都已司空見慣,比如去年大火的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口吃的形象就為這部片子增添了很多笑點。

而當我們常常為此捧腹大笑時,是否有想過在真實生活中這個特殊人群的生活境況?他們的人生是否也如段子裡的開心快樂?

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的口吃患者大約有8000多萬人,而我國就有超過1300萬的口吃群體,其中男女比例為6:1。就在這1300萬的龐大群體中,39深呼吸有幸接觸了其中幾位口吃患者,發現他們的生活幾乎都是灰色的。

1 口吃:一段段憋屈的人生

距離2020年春節的到來還有15天,在外漂泊一年的人們此時幾乎都在「搶票」的陣線上,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拿到一張可通往家鄉的車票,盼望過一個既溫暖又熱鬧的新年。

「買到票沒有,好久回來……」

「沒……沒有,我……不……回來!」

當人們都熱切盼望春節來臨時,在溫州打工的30歲王波卻顯得有點抗拒,家人三番五次地打電話來確認歸家時間,他總是這樣冷漠地拒絕,儘管已經有3年沒有回家了。

「我30了,他們……想……想給我……相親。」王波介紹,家人如此著急地催他回家,除了有思念,還有就是為其終身大事而著急。但是曾經難堪的相親經歷,讓他不僅死了心,內心更是還有點害怕,害怕自己口吃的毛病,被別人再次摧毀掉僅存的一點自尊。

就在3年前,老家的媒婆曾給他介紹了個女孩,稱人家不嫌棄他是個結巴,叫他趕快回來見見。當時還對愛情充滿嚮往的王波趕緊買了連夜的火車票站著回家,第二天便跟著爸媽到了姑娘家。

王波回憶,女孩長得很秀氣,自己看到第一面就很喜歡,相親時兩家父母一直在聊天,他和女孩因為不好意思都全程保持沉默。媒婆在確認男女雙方的心意時,女孩害羞地點點頭,表示對王波有好感,這讓他的內心激動不已。

「但是,後……後面……就……就變了。」王波表示,在接下來二人單獨接觸交流時,當聽到他說話結結巴巴,女孩瞬間臉黑了下來。

「你怎麼是個結巴?!」

「你不是……接……接受嗎?」

「誰喜歡結巴啊,你媽是個結巴就算了,沒想到生的兒子也是個結巴,我就說不能跟你相親吧!」

當時女孩看他的表情,王波一直都無法忘記,就像見到了地溝里的老鼠般嘔心厭惡,氣哄哄地轉身而去。後來,因為這件事雙方家長還撕破了臉,大吵了一架。

「可能我……真的……真的不配有……愛情」。王波尷尬地笑道,有這樣兩三次的相親經歷已經足夠了,因此面對家長再次提出的相親要求,為了小心呵護最後的尊嚴,他只能以不回家而逃避。

王波的口吃除了讓愛情的道路十分艱辛,也同樣埋沒了他的理想。從小喜歡看警匪片的他,心中一直有一個當警察的夢想,但是從小說話磕巴,加上身邊人的嘲笑,讓他變得孤僻和自卑,初中沒有讀完就輟學打工了。

而就在距離王波400多公里遠的上海某高校,好不容易通過多年苦讀考上大學的18歲男孩張俊洋,在跨入大學沒多久就選擇了「退學」。

「太痛……痛苦了,我不……不行了。」張俊洋是從初中開始有了說法結巴的毛病,他把這發生的原因歸結於模仿鄰居大叔口吃所致。

但關於口吃的病因,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美國執業言語病理師陳臻博士告訴39深呼吸,口吃作為一種語言流暢度障礙,它的病因學界尚無定論,與遺傳和對構音習慣的運動控制有關聯,但沒有傳染性,因此口吃會傳染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在讀初高中的這6年,因為害怕口吃的問題讓老師同學笑話,張俊洋更多時間是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也不舉手回答問題,彷佛班上的一個透明人。來到大學這個全新的環境後,張俊洋一心也想著儘量隱藏自己的說話問題,但是開學第一天的班會上自我介紹,就讓他完全暴露在同學面前。

在等待上台時,他一遍一遍在紙上寫著,心裡不停重複著自己簡單的介紹詞,「大家好,我是張俊洋,很高興認識大家。」

但是,當走上台,面對底下30多名同學,張俊洋鼓起勇氣講出心裡這句滾瓜爛熟的句子時,一切還是回到了原地,「大家……好,我……是張……張俊洋,很高興……認……認識……大家。」台下同學錯愕驚慌、使勁憋笑或者同情的表情,讓他漲紅了臉,渾身發麻。

在張俊洋眼裡,這尷尬的說話方式讓他看不到未來,也不想與外界打交道,因此他選擇了休學,來暫時逃避和規整人生的路。他也曾自嘲道,自己都想去學手語,聾啞人可能都比我們這樣的人活著痛快。

在第88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口吃》中,與王波和張俊洋一樣,有重度口吃的男主人公,為了逃避尷尬,就試著裝作聾啞人來拒絕外人的詢問。

而這些看起來極度憋屈的生活狀況,不只是他們,也是1300多萬口吃人群的縮影,甚至有些人的境況比他們還要悽慘,導致最後迫不得已走上輕生的道路。

看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去治治,非要在這裡自怨自艾?其實,他們都有在尋求治療,只不過這看似簡單的口吃,要想治好真的好難。

2 治療:無數次失敗經歷

如今,在某高校讀研究生的姑娘李果也是一名口吃患者,為了擺脫說話結巴的問題,不影響自己的前途,在尋求解決辦法上是花盡了心思。

據李果介紹,口吃是在她小時候就有,當時一緊張激動就磕巴,父母為了讓她說話流暢,還嘗試了各種民間治療方法,其中讓她記憶猶新的就是一旦說話磕巴了,父母就狠狠拍打她,甚至還用針扎過,只為讓她說話不敢卡殼。但是這樣恐嚇的方式,不但讓李果加重了口吃,心裡對父母也充滿了畏懼。

後來,上學後因為成績比較優秀,自信心得到提高,她的口吃有慢慢減輕,只是偶爾出現小結巴,對生活和學習影響不大。但是,到了讀研時,李果再次發現自己說話結巴嚴重,意識到可能是小時候的口吃復發了,便偷偷在網上搜索各種口吃治療方法。其中李果看到推薦最多的就是「發音法」,通過這個方法做到輕柔緩慢的說話,改善說話問題。

「可是練了,情況變糟了」。在練習發音法前,李果只有說很多長句子時才會有口吃,但在練習發音法後,她不僅感覺說法方式很彆扭,還加重了心理負擔,每說一句話都會預測有沒有難發音,導致口吃問題越來越嚴重。除此之外,她又相繼自學了森田法、呼吸法等,卻依然沒法阻止口吃惡化。在生活中,為了不讓導師和同學發現,她儘量保持沉默,慢慢被同學扣上「不合群」的帽子。

相對於李果網絡自學解決口吃,王波則是選擇花錢購買那些五花八門的治療口吃的產品,希望能如廣告宣傳那般根除口吃。

「口吃矯正光碟」是王波買的第一個治療口吃的產品。在地下通道的光碟售賣攤位上,賣家得知他有結巴的毛病,便極力給他推薦這套光碟,稱裡面錄入了某著名講師的口吃培訓方法,只要拿回去一邊聽一邊跟著做,最長一個月就能擺脫口吃。賣家告訴王波這套光碟原價298,現在100塊賣給他,這讓急於擺脫口吃的王波很是心動,便買了下來。

可是,回到出租房播放光碟,王波看到這並不是某大師的授課,而是將眾多亂七八糟的口吃培訓視頻拼接而成,最後一段甚至還是動畫片,讓他驚覺自己上當受騙了。

「我也吃藥了,沒……沒用。」在人們普遍的意識中,生病就要吃藥才能好,面對自己常年口吃的毛病,王波有想過通過藥物來治療,便花了大價錢買了小廣告上兩千多塊一個療程的某根治口吃的膠囊,可跟光碟一樣,吃了沒有效果,反而還容易頭暈。

提到口吃的治療,陳臻向39深呼吸表示,口吃的治療不是依靠藥物或手術,通過藥物根治更是無稽之談,口吃治療主要是通過語言流暢度的訓練,輔以心理疏導來改善口吃患者的流暢程度,減少口吃對患者心理的負面影響。

儘管藥物根治口吃的說法屬無稽之談,但39深呼吸調查發現,網上仍然有很多打著「根治口吃」的旗號賣著各種藥品,比如「祖傳口吃丸」、「口吃中藥古方」等,其中一些藥在售賣不到半個月後就匆匆消失了,但網上還有類似的藥物在售賣,也有很多像王波這樣的患者花錢購買。

另外,面對國內龐大的口吃人群,各類口吃矯正培訓機構也是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紛紛打著「創始人走出口吃陰影」的勵志套路來吸引學員加入。拿著這些培訓機構發的小傳單,張俊洋就特別想參加,但一看上面的價格表還是放棄了,這大概2、3萬的一個培訓療程,對於還是一名學生的他根本負擔不起。

然而,即便有人有經濟能力去參加這樣的培訓班,得到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陳臻告訴39深呼吸,他曾經接診過一位口吃患者,就是在這樣價格高昂的培訓機構治療,但幾個療程下來毫無效果。

因此,對於口吃患者來說,不管有錢沒錢,在改善口吃的道路上一樣很艱難。

3 真相:醫患比例失衡嚴重

面對國內口吃患者普遍治療困難的問題,陳臻認為我國目前專業言語病理師的嚴重缺少是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因為在治療口吃方面,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專業言語病理師的治療。

據了解,在歐美已開發國家,言語病理師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和完善的高等教育培養系統,以及高度發達的行業協會,使兒童與成人都能很容易地得到溝通障礙和吞咽障礙方面的專業治療,其中就包括口吃治療。

而我國的言語治療起步較晚,嚴重缺乏專業的培訓人才,目前國內的言語病理師缺口就達到了25萬。同時言語治療大多被歸到康復治療專業下,比重輕、課程少,也沒有單獨設置言語治療師的資格證,這些都導致口吃者很難找到專業的言語病理師,也容易在參差不齊的口吃培訓機構中上當受騙。

同樣關於口吃者就診問題,曾經有記者撥打了一些大醫院的諮詢電話或總機服務台詢問該看那個科室,有的醫生建議去口腔科問問,有的人把電話轉到了耳鼻喉科醫生又說不負責治療,還有的醫生讓其打到神經科或心理科,總之口吃究竟該去哪一個科室就診,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由於大眾對於口吃的不重視,以及專業人員的匱乏,我國醫院專門設立言語治療的科室鳳毛麟角。」陳臻表示,雖然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一些高校設立聽力學與言語治療專業為社會輸送人才,但是目前這方面的專業師資仍處於匱乏的狀態,要想改善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想要改善口吃者現在困頓的局面,除了培養更多的言語病理師,提高口吃者以及大眾的相關科普知識也非常重要。

雖然,為了呼籲大眾對口吃的重視,早在1997年,國際口吃協會等組織就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但20多年過去了,人們對於這種語言疾病的認識還是相當陌生。

比如王波、張俊洋這些其中的口吃代表,張俊洋面對自己口吃的病因一心認為是模仿所致,殊不知是身體出現了問題;王波認為只要是病吃藥就能治,但是對於口吃這種特殊的語言流暢度障礙,並不是吃藥就能根除;還有張果的父母,為了讓女兒擺脫口吃,竟然荒謬到用暴力恐嚇……

與此同時,39深呼吸在調查20多名普通人對於「口吃」的認識時發現,幾乎所有人知道最多的就是「口吃等於結巴」,可見,加大這方面的科普宣傳實在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要想讓這龐大的口吃群體的灰色人生重新擁有彩色,除了外界的努力,口吃者本人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也至關重要。因為口吃本就是個「遇強則強」的大魔王,心裡越想掙脫,它的力量就越大,故切勿與這想像中的惡魔過於糾纏。#39健康超能團##清風計劃#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和新聞人物外均為化名)

指導專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美國執業言語病理師 陳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