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籍曹魏六大名士:臨朐縣二人,昌樂縣三人,壽光市一人

燦爛海灘 發佈 2020-01-13T02:33:18+00:00

如今的山東省濰坊市,三國時期為青州和徐州分管,是曹魏集團的屬地,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士來自該地。其中,兩人來自於臨朐縣,三人來自昌樂縣,一人來自壽光市。

如今的山東省濰坊市,三國時期為青州和徐州分管,是曹魏集團的屬地,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士來自該地。其中,兩人來自於臨朐縣,三人來自昌樂縣,一人來自壽光市。

第一位:邴原。邴原,字根矩,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人。邴原幼年的經歷非常勵志,十多歲父親早亡,家境貧寒沒錢讀書,每次路過學堂都會哭泣。教書先生髮現後詢問其緣由,邴原將自己的家境及對渴望進入學堂讀書的嚮往一一訴說。先生清楚了緣由後不由心生哀憐,免除了邴原的學費,將其召入學堂悉心教授。邴原得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學習異常勤奮,僅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就能熟練地背誦《孝經》和《論語》,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邴原在少年時以品行高尚而遠近聞名,州府多次徵召其出仕都沒有上任。漢末大亂,邴原先後避難於北海、遼東等地,從遼東返回後被曹操徵召出仕,自此加入了曹魏集團。邴原效力曹魏期間頗受曹操器重,出征時總命其留守府邸,早期歷任司空掾、丞相征事等職。邴原後期官至五官將長史,除了公事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潛居家中專心治學。後來,曹操南征東吳時命邴原隨行參事,結果,在途中不幸病逝。

第二位:管寧。管寧,字幼安,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人。管寧是漢末隱士,雖沒有擔任過一天的官職,卻在曹魏集團極為出名。管寧出身名門,祖上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管仲,少年時以才學和品行聞名。管寧早年家境貧寒,父親病逝時不接受族人及親戚的資助,以僅有的微薄財資料理了父親後世。漢末大亂時,管寧與邴原一同避難至遼東。管寧在遼東期間不參政事,專心講學授業,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度父子都對其非常尊重。

曹丕登基之後,命臣下推舉才學之士,時任司空的華歆推薦了管寧。曹丕隨即派人駕專車前往遼東禮聘管寧,結果無功而返。管寧返回原籍後,曹丕再次禮聘其出仕,並任命其為太中大夫,管寧依舊沒有接受。魏明帝曹叡繼位後,時任太尉的華歆及司空陳群又一次舉薦管寧出仕,明帝任命其為光祿勛,管寧最終還是沒有上任。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曹魏的侍中盧毓、太僕陶丘一、中書侍郎王基、衛尉孟觀等重臣,又接連兩次舉薦管寧出仕,朝廷決定任命其為司空。不過,任命詔書剛剛下達,管寧卻在家中病逝。

第三位:王修。王修,字叔治,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人。王修早年先後在北海孔融、冀州袁譚帳下效力,官至治州從事。曹操討伐袁譚時,王修負責督運糧草,途中聽說袁譚在南皮戰死的消息後悲痛欲絕,逕自去面見曹操,要求為袁譚收殮屍體。曹操對王修的忠義異常欣賞,當即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將其收入帳下。王修效力曹魏期間深得曹操的器重,歷任司空掾、魏郡太守、大司農郎中令等職,最終病逝於任上。

第四位:王忠。王忠,曹魏名士王修之子。王修病逝後,王忠繼承父志加入了曹魏集團,早期任東萊太守,後期官至散騎常侍,主要事跡不詳。

第五位:王儀。王儀,字朱表,曹魏名士王修的幼子。王儀加入曹魏集團的時間較晚,其主要事跡不詳,只知曾任司馬昭帳下司馬,後因言語衝撞被司馬昭處死。

第六位:徐幹。徐幹,字偉長,今山東省濰坊市下轄壽光市人。徐幹是曹魏集團的名士,少年時以才學著稱,成年後因看不慣朝廷中彌散的奢靡之風拒絕出仕,專心在家中勤奮治學。曹操任司空時,曾徵召徐幹為祭酒、後遷任五官將文學。不過,徐幹上任不久就託病辭職。曹操平定北方後,再度徵召徐幹出仕,仍官居原職。這一次徐幹效力的時間稍微長了一點,幾年之後才託病辭職,回到家中潛心治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病逝於家中。

參考書籍:《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