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餘個文化需求二維碼已生成

青年報 發佈 2020-01-13T03:06:07+00:00

青年報資料圖記者 施培琦 攝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就能找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市5000餘個市民文化需求二維碼能實現「點單式服務」。

2020年在上海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已基本實現。青年報資料圖 記者 施培琦 攝

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就能找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市5000餘個市民文化需求二維碼能實現「點單式服務」。記者近日從市文旅局獲悉,2020年在上海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在長寧區,有幾個「群」和「圈」如今在市民口中耳熟能詳。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天山路商業體劇場群、虹橋路舞蹈音樂藝術群、中山公園紅色文化圈、虹橋海派文化圈、新涇江南文化圈讓不同的文化遍布全區,22個「閱空間」「藝空間」「舞空間」「益空間」拓展了文化空間向公共服務轉化。

打通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這是上海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據介紹,目前,上海已形成「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從「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

有關統計顯示,上海現已建成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23個,街鎮圖書館216個;市、區兩級文化館24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16家;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5546個;東方社區信息苑311個;美術館89家;博物館131家。

「十三五」時期,本市規劃的重大文化設施就有40個,在規劃建設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劉海粟美術館、世博會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程十發美術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等重大文化設施的同時,進一步統籌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拓展方面,上海亦有新表現。針對人群居住結構特點、自然村分散等情況,上海各區積極推動建設介於街鎮、村居中間的3.5級「鄰里中心、街區中心」,設置村居4.5級「客堂間、睦鄰點」等基層服務點。在商圈、樓宇、交通樞紐、公共綠地、濱江水岸等公共空間,與社會機構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的城市書房、智慧圖書館、望江驛等新型公共空間,有益補充了四級設施網絡。

「點單式」「訂單式」將文化送上門

2019年,楊浦區的「百姓點單我配送」進社區服務,共舉辦了8676場活動,為近60萬人次的市民將文化服務送上門。7個大型商場通過點單配送,打造「藝術商圈」,75場演出及特色活動吸引市民觀看參加,雙休日的「街頭藝人」在大學路、國際時尚中心等成為獨特的風景線。

據悉,一個全市統一的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平台已在上海形成,根據市民需求,就能送上「點單式」「訂單式」服務。目前在全市,已經設置了5000餘個市民文化需求二維碼,形成「需求地圖」。

2019年,市區兩級公共文化內容共配送文藝演出、文化講座、藝術教育活動共計3.88萬場,文藝指導7.8萬課時,電影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10萬餘場,總受眾人次1768萬;東方信息苑總服務人次1759萬。公共文化內容供給持續向3個遠郊地區傾斜。截至目前,上海遠郊地區配送額度占全市配送總量的20.3%,與市區人均配送量的比例為2:1,持續向基層居村下沉,配送場次數占總配送場次的76%。

上海還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區域全覆蓋的文化數字化服務平台「文化上海雲」。目前,「文化上海雲」註冊用戶已超過500萬,線上場館數4000餘家,平台日均瀏覽量達50萬人次,累計發布40萬條有效公共文化活動信息,市民通過平台預約參與的活動達14萬餘場。「雲上直播」讓不同職業、年齡和興趣愛好的市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體驗,在線直播觀看人次4100萬。「文化上海雲」也能實現訂單式配送,面向居村的「文化雲盒「已在全市115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內完成鋪設。

公共文化服務更社會化、專業化

上海還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實現「小循環」到「大循環」。作為全國最早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施運行管理社會化、專業化的城市,目前,全市建成運行的216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中,已有超過9成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委託企業、社會組織、群眾文藝團隊等各類主題參與整體運行或部分項目管理。

與此同時,上海有市區兩級註冊文化類社會組織達1200餘家,較2015年增長近3成。2019年,參與全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主體中,包括國有院團、行業協會、民營院團、民非組織、社會機構在內的各類社會主體已達約600家。

志願者參與文化服務也越來越多。目前,上海共有文化志願服務隊伍約5200支,約20萬人。在市級層面上成立了「上海市文化志願服務聯盟」。

社會力量集聚的上海市民文化節創辦7年,已累計開展活動近25萬項,每年舉辦的市民文化藝術賽事已累計服務市民超1億人次,成為上海重大文化品牌項目。各種社會資源在這樣的平台上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用小力氣辦了大事情。

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