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道|學前融合教育不是簡單的「混合」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 發佈 2020-01-13T03:15:58+00:00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老師能察覺到有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不一樣,但他們為什麼不同、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同、從哪裡著手訓練,老師卻不清楚,這說明現在學前教育中附設的特殊教育資源、老師的專業能力是極其有限的。

2019年12月19-20日,由北京市學前教育研究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和北大醫療腦健康聯合主辦的「2019年首屆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創新與教學質量提升研討會」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圓滿召開。現場嘉賓的精彩觀點,嗨腦仁將陸續呈現。

融合大會觀點實錄
圓桌主持人:

潘燕生 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名譽園長

圓桌嘉賓:

賈美香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 雁 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異芳 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

王 磊 北大醫療腦健康總經理

吉 寧 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執行院長

潘燕生:

在融合教育中,怎樣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機結合,如何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實施符合個體的融合是所有幼兒園和老師的關注點,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次思想碰撞,來聊聊特殊需要兒童醫學康復與學前教育的融合。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大六院主任醫師賈美香老師已從事孤獨症康復事業40餘年,參與並見證著孤獨症康復行業的發展、成長。首先,就請賈美香老師從醫學康復角度,聊聊學前融合教育對特殊需要兒童的關鍵作用。

賈美香:

現在孩子被診斷患有孤獨症等發育障礙的年齡普遍在三歲左右,正是接受學前教育的年紀。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老師能察覺到有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不一樣,但他們為什麼不同、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同、從哪裡著手訓練,老師卻不清楚,這說明現在學前教育中附設的特殊教育資源、老師的專業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那麼,如何才能提升融合教育能力?

第一,需明確學前融合教育不是簡單「混合」。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支撐、科學的融合安排和創造一個適合特殊需要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因此,教育體系里就不能缺少醫學、特教的知識。只有具備專業知識,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融合策略。

第二,正常的幼兒園要附設特殊教育的資源,讓孩子能在普通幼兒園獲得專業干預、融合。所以,園所教師就要具備特殊教育的能力,即:不光懂得正常孩子的生長發育,還要懂得特殊需要兒童的生長發育需要怎樣的轉接。這樣如果老師發現孩子有些不同,幼兒園附設的特殊教育資源就能及時解決他們的問題,提升孩子回歸主流社會的可能性。

第三,能總結、複製、輸出優秀的融合模式。我們看到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創造了融合教育模式。未來,如果能將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探索的成功融合教育經驗總結、複製出去,推廣到全國的幼兒園,相信能讓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受益。

潘燕生:

一所好的學校要有好的領導,更重要的是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下面有請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王雁教授來聊聊對於學前融合教育人才培養,您的看法。

王雁:

融合教育當前處於先研、先探、先試的階段,但追求的已經不僅是讓殘疾孩子有學上,而是能融合。這其中,專家們都提到了一個關鍵,那就是教師。

但普教的幼教師資是缺乏的,在幼教的特殊教育方面,師資隊伍缺口更大,質量也亟待提高。所以,如何藉助專業力量進行人才培養,保障幼兒園在特殊教育方面有持續的服務和支持是兩大關鍵

除此,幼兒園是孩子黃金干預的窗口期,孩子與幼兒園班級老師的接觸是最多的,如果老師能更早的發現問題,孩子就能更早診斷、干預。因此,專業知識的習得能讓老師對孩子的問題時刻保持敏感,發現問題,及時與專業人員/家長溝通,如賈美香老師強調的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潘燕生:如專家們所言,現在融合幼兒園很少,老師缺位也很多。作為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我非常想聽聽王異芳教授在學前融合教育方面做過哪些嘗試,面臨著哪些難題?

王異芳:

作為融合教育的研究者和幼兒園的實踐者,我們幼兒園一直在嘗試「家園共育」。比如我們會派專業的研究人員跟蹤有訴求、渴望幫助的家庭,類似孤獨症兒童家庭。在雙方達成一致後,採用視頻反饋技術,把孩子和家長互動的過程記錄下來,讓研究人員和班級老師共同研究分析,制定一套家庭指導方案給家長,並重複觀察6-8次,來幫家長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和大多幼兒園一樣,我們的困難就是師資不足、策略不足、專業指導不足。我們也在尋求解決辦法,比如我們會有意識的從特教學校或特教培訓基地招聘教師,但特教老師進入幼兒園後,他們的專業如何和普通教育做融合、如何科學開展融合教育仍比較困惑。

所以,在經過實踐後,我們的策略是,幼兒園遇到融合問題,還是要儘可能的借鑑專業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等力量,然後去尋找有相應專業知識背景的康復機構或委員會去聯合,希望這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潘燕生:

專業知識對融合教育至關重要。我了解到北京大學的校辦企業北大醫療腦健康長期致力於專業的教育支持、人才培養,下面有請總經理王磊分享他們的專業經驗。

王磊:

如專家們所言,缺老師、缺模式、缺策略讓學前融合教育這條路異常艱難。做融合教育不能只用情懷,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康復開始,幫助小朋友走向幼兒園融合,答案就是「科學系統」,科學地治療孩子、科學地培養教師、科學地輸出體系和知識
所以,腦健康將發揮責任,聯動各大專業院校和組織,沉澱出一套科學體系,告訴幼兒園和老師融合課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怎麼給小朋友做管理,融合老師應該怎麼培養等等。從教育支持、人才培養、專業輸出開始,實實在在的支持學校、教師發展融合教育,為小朋友實現融合做些事情。

潘燕生:

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執行院長吉寧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博士,一直在實行兒童心理衛生和健康層面的康復研究,不知道吉寧博士有什麼看法?

吉寧:

到今年我跟隨老師做孤獨症康復研究已經有13年,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醫療和教育越來越近了。2006年「醫教融合」這個詞還沒有盛行,家長來諮詢我們,我們除了開藥,只能告訴家長需要訓練,至於去哪兒訓練、做完訓練怎麼辦、能不能回到學校、去什麼學校,我們都說不清楚。

多年來,隨著專家、機構在科研和實踐上的努力,逐漸給孤獨症等特殊需要的孩子劃出了一條成長路徑。當然,也是我們的家長在激勵著我們、鞭策我們往前走,這也是我們的工作動力所在。

在探索學前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協同學校做了一些專業工作,比如教老師如何識別和篩查孤獨症、多動症,教老師如何進行科學的融合課程安排等,這期間我們的工作越來越深入,也發現融合教育是缺少標準的。所以,未來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融合教育的標準,告訴幼兒園、家長到底什麼樣的孩子該去機構,什麼樣的孩子可以去幼兒園,這是我們會一直做的,也會是未來我們希望突破的。

潘燕生:雖然「產學研」、「醫教研」對於我們並不陌生,但真正實行卻僅僅是開始。如果想要將融合教育做得好、有效果,那麼我就不能只埋頭幹活,更需要科學的引領。

所以學前融合教育想要不走彎路,關鍵在於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和給機構提供持續的專業的策略支持。

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摘自2019年首屆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創新與教學質量提升研討會圓桌討論文字實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