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新生意,衛星託管運營或成市場加速器

deeptech深科技 發佈 2020-01-13T03:37:47+00:00

談及商業航天,在國際方面,埃隆· 馬斯克的 SpaceX 和傑夫 · 貝索斯的 Blue Origin 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些相對領先的國際商業航天公司在發射技術成熟之後,都在進行著更為龐大的未來計劃。

談及商業航天,在國際方面,埃隆 · 馬斯克的 SpaceX 和傑夫 · 貝索斯的 Blue Origin 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些相對領先的國際商業航天公司在發射技術成熟之後,都在進行著更為龐大的未來計劃。

SpaceX 在 2015 年首次提出 Starlink 計劃,未來要將 12000 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通過這些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服務,讓高速網絡通信信號覆蓋全球每個角落,截至目前 SpaceX 已共計運營超過 180 顆衛星,在數量上,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私人衛星運營商。

另一邊的 Blue Origin 一直在緊跟節奏,2019 年 4 月,亞馬遜也宣布計劃要將 3236 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為 「世界各地沒有網際網路服務和服務不足的社區」 提供網絡接入服務,在此之前,亞馬遜 AWS 曾與美國國防工業巨頭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協作推出 AWS Ground Station,讓初創公司可以使用由全球共享的 12 個地面站天線組成的全託管網絡,經濟高效地運營管理衛星和傳輸數據到 AWS 雲上做處理分析。

「這些比較領先的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對市場的貢獻非常大,也把整個行業熱度給帶起來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一種趨勢是,這些公司都正在從單純的衛星發射服務延伸到衛星運營商的角色,比如亞馬遜已經在提供更便捷的衛星雲上服務了,這對於國內商業航天市場來說有很大的參考意義。」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對 DeepTech 說到。

1997 年,曾偉剛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進入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之後從事太空飛行器測控工作超過二十年,曾擔任技術室主任,參與過神舟飛船、嫦娥探測器、北斗導航衛星等五十餘次太空飛行器測控任務。

「大概是在 2015 年的時候,中科院的長光衛星應該是國內第一批商業衛星的代表,第一次有商業性的項目來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做衛星的運營測控管理,當時感覺還是蠻新奇的,原來衛星除了做很多國家級的研究項目之外,還能為國民經濟、商業公司,甚至直接為老百姓去提供服務。」

何不把多年的衛星運營管理經驗結合商業市場做一次新的探索,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再加把勁?這成了曾偉剛從國家單位出來創業的第一想法,於是在 2018 年加入了中科天塔。

曾偉剛認為,此前國內大部分的衛星數據傳輸和測控管理任務都是由國家單位承擔的,放眼整個商業航天市場,「測控」其實是比較窄的一個環節,但也是很好的切入點,這個環節是連接太空衛星和地面的 「咽喉」 所在,伴隨著國內商業航天近年來的起步,系統化的測控管理的服務勢必會成為市場剛需,這也是國內商業航天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國內商業航天市場快速發展仍面臨不小的阻礙因素:

首先,航天技術是相對比較封閉的,原來都是國家級項目在做這些事情,很明顯的一個現狀就是專業人才少,基本都聚集在相關的國家科研單位或關聯企業中,不僅技術門檻高,而且實戰運營經驗在商業市場比較匱乏。

衛星的測控服務日常會面臨哪些挑戰?曾偉剛介紹,衛星是一個重資產,發射上天之後,基本是沒有維修機會的,後期完全靠地面的測控系統進行運營管理。比如衛星出現了電源故障、姿態異常,是哪裡出了問題?該怎麼操作處理?這些都比較依靠人的經驗,而且衛星隨著地球自轉軌跡一直在發生變化,飛過某個指定測控點可能只有 10 分鐘時間,錯過了就得等到下個周期,地面人員要能夠迅速地對問題做出反應處理方案。

其次,在人才和經驗稀缺的背景下,衛星的測控管理也是高資金門檻、高技術投入的環節。比如基礎設施方面,一個地面的監測站天線建設可能就需要上千萬元的投入,而且需要全國甚至全球建多個站點或去租賃別人的監測站;另外,在監測站基礎上再去構建一套包含衛星測控、大數據、應用等全面的衛星運營管理系統,有時候成本會高達數億元。

「高額的成本投入對於很多初創公司來說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公有雲的方式,客戶需要多少服務就購買多少。商業航天的鏈條涉及衛星設計、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衛星測控、衛星應用與數據服務等諸多領域,但是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沒必要從頭做到尾,他們只需要專注做好自己的環節,做好應用服務就可以了,底層的事情交給我們來做,這樣分工協作有助於推動國內商業航天項目進一步實現降成本、降門檻。」曾偉剛說到。

中科天塔推出的解決方案是「航天雲立方」,可為商業航天相關企業提供太空飛行器託管、測控站資源管理、太空飛行器控制計算、太空飛行器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及航天資源訪問等一整套服務,企業用戶可以在此平台上實現航天標準化模塊產品快速開發,縮短研發時間、提高使用效率,目前平台綜合操作介面可滿足太空飛行器測運控管理 80% 以上的操作和監視需求。

關於航天雲立方所面向的商業對象,曾偉剛表示首先是直接有衛星託管運營需求的客戶,但下一階段會進行上下游服務鏈條的延伸。比如對於產業下游來說,可能更多的是應用需求,有應用需求的初創公司一般不會直接製造、發射衛星,航天雲立方可以幫這類客戶去對接相關衛星資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對於產業上游,航天雲立方則可以提供一整套全面的檢測系統,幫助衛星公司在發射之前做地面的測控調試。

「未來這個平台上會有提供衛星服務的,也有基於衛星的很多運營、數據分析、管理服務等,客戶下單一站式獲取自己的想要的相關服務即可,我們相當於搭建起一個商業航天領域的電商平台系統。」

據了解,在 2019 年 12 月 20 日,由中科天塔和國智恆北斗好年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設計的 「國智恆好年景中原金水一號(未來號 - 1R)」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發射成功後將由航天雲立方提供衛星測控和在軌管理服務。此外,中科天塔團隊還開發了一個「航天雲立方小程序」,通過這個微信小程序就能實時查看到衛星資源信息、任務進程和相關數據等。

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 2018》數據顯示,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為 4000 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占比高達 76%。根據市場預測,未來 5~10 年,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頻網際網路等將達到 8000 億元規模。

國內商業航天市場泡沫大麼?曾偉剛認為,相比於國外領先水平的公司,國內市場還是屬於起步階段,確實需要更加強化一些核心的關鍵技術競爭力,泡沫在初級階段難以避免,但也比較合理,這是市場熱度的表現,我們不能忽視仍有很多從國家科研單位走出來的人才正在扎紮實實地在商業航天領域做突破。而隨著產業鏈條的專業化和細分程度提高,國內商業航天的發展速度或將進一步加快,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商業航天生態和發展路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