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戈壁沙漠

工人日報 發佈 2020-01-13T04:10:17+00:00

「天還沒亮,就開始巡井、清蠟,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我們班管理的井分布在10公里範圍內,由於人少井多,一圈巡下來要6個多小時。」

冬日,準噶爾盆地荒漠深處的瑪湖油區被大雪覆蓋,寒風刺骨。

「天還沒亮,就開始巡井、清蠟,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我們班管理的井分布在10公里範圍內,由於人少井多,一圈巡下來要6個多小時。」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採油廠瑪湖第一採油作業區瑪北採油站班長向東迎著寒風,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雪地里。

瑪北採油站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距克拉瑪依市東北70公里,遠離城市,在沙漠腹地,植被稀少,常年與風沙為伴。冬天氣溫低至零下40攝氏度,積雪能達40厘米厚;夏天達40攝氏度,石頭上能烤得熟雞蛋。

1998年建站之初,站上有5個人,管著17口井,年產量1萬噸,人均年產量2000噸。如今發展到了82口井,日產油200噸,員工也從5名發展到15名,人均年產量1萬噸。

1月9日,記者跟著向東來到採油站辦公生活區。這是一座帶小院的紅磚房,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淋浴室。屋外天寒地凍,室內暖意融融。

「我們實行輪班制,每一次要在這裡待上整整一周,這就是我們的家!」工友們都很愛護工區,雪一停,大家主動拿起掃把,把院子裡的積雪清理乾淨。

剛開始,交通不便,職工們上班時都要帶足一周的蔬菜,自己做飯吃,喝的水由罐車半個月送一次。為了能吃上新鮮的蔬菜,職工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發現養雞掉毛,養兔子爛腳,種菜沒有水,好不容易養的小鴨子卻被老鼠給吃了。「這才養起了貓狗,正好和大家做個伴。」向東笑著告訴記者。

當年,向東在結婚的第二年就來到了瑪北,想家了,只能一遍遍翻看以前的BB機留言。為了方便和家人聯繫,他狠狠心花3個月工資買了一部手機。可是,手機在瑪北這個地方,大部分時間也只能當手錶來用,因為幾乎沒有什麼通訊信號。唯一有一些微弱信號的地方,是在離小站十幾公里遠的一個土坡上。那也要不斷地調整角度,尋找最佳位置,才能打出去一個電話。

「自從2007年站里建起新房子後,院子裡也種上了樹,到了夏天不僅有花草,還有瓜果呢!」步學軍從2000年就來到小站,對於小站的變化,他十分感慨。「現在有專人為我們做飯,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飯菜。站里還建了職工健身房,工作之餘可以打發時間,消除寂寞。」

由於當天的巡井工作沒完成,晚飯後,向東他們開著車又出去了。

「以前晚上巡井經常迷路,特別是雪天,車軋過去的車轍一會兒就沒了。每到凌晨兩三點鐘,看到出去的車還沒回來,我就著急,跑到外面,繞著鐵皮房打燈發信號,為他們指路。直到看見遠處隱隱約約,有車燈一閃一閃地回應,才心安。」向東說,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路上栽上樁子,再纏上反光材料,設立成標誌物。

後來,廠里專門在站上架立了一個通信塔,解決了打電話的問題。高高的塔上還專門安裝了一盞紅色信號燈。

由於守井時間准,管理措施及時,瑪北採油站近幾年增加40口新井,沒有出過一次生產事故。 新年剛過,戈壁灘的夜晚,寒冷、寂靜、孤獨。小站職工「堅守」在此,生動詮釋著「瑪湖精神」。(記者 吳鐸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