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的至純粹,中華道德的至高尚

光明網 發佈 2020-01-13T04:17:54+00:00

這是京劇,也是一個京劇中的中華大千世界。《大舜》表達了深刻的哲思,大舞台、大內容,加之演員淋漓盡致的表演,當之無愧為京劇中的精品。

作者:竇洪濤

京劇《大舜》是一部盪氣迴腸的史詩;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國人的初心;是中華復興的源動力。這是京劇,也是一個京劇中的中華大千世界。

《大舜》表達了深刻的哲思,大舞台、大內容,加之演員淋漓盡致的表演,當之無愧為京劇中的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在於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精耕細作。該劇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為人民抒懷,為人民抒情,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永恆價值。相信《大舜》將是京劇史上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

幾經修改後的京劇《大舜》有了明顯改觀,可以說是做到了精益求精、錦上添花。舞台表現力尤為突出,京劇味道更濃、更純粹,達到了京劇藝術之至純粹,道德之至高尚。舞美與音樂更加舒服,《南風歌》由老生改為青衣演唱,突出了京劇聲腔定位。其中重新錄製的音樂,配器中加強了民樂部分,特別是京胡部分。加強了打擊樂,與故事情節更為吻合,渲染力更強。敘事結構更加明晰,演員的表演更精純、大氣,令人震撼。尤其是大舜的氣勢,猶如天雷轟鳴,觀眾的心情隨之喜怒哀樂。縮減了群舞場面,提高了舞蹈場面的寫意性,與全劇節奏、氣氛保持了高度統一,使該劇更加精緻,意境更加突顯。舞台設計的時代感有所增強,戲曲空靈,舞美設計恰到好處,半圓的平台與兩側結繩的時代感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彰顯。舞美、內容、表演、觀眾,跟日月星辰融為一體,妙不可言。劇情在穿越,演員在穿越,觀眾在穿越,穿越得自然,感情真摯而深厚。

這是一部有著藝術、歷史和文學積累的好戲,它表達了一種中國人亘古不變的家國情懷;也回答了這樣幾個問題:出身貧寒的好男兒,出路在哪裡?大丈夫以何德何能落地生根?君子如何辦得了至辛至苦至勞至累之事,又如何擔得了至忠至勇至仁至孝之重?中國人的人倫和婚戀觀初心是什麼?為人子當從公還是從私?作為華夏兒女,作為龍的傳人,我們的人生志向、終極夢想又是什麼?

大舜人生的「通關」密碼不是永遠也窺探不到的天文數字,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具足的至真、至朴、至簡的大道。這個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志為堯舜者,必然能夠自得。

大舜:情懷與擔當

京劇《大舜》以大舜東巡染病,危在旦夕,回顧自己的人生為起點,穿插他與堯的過去時和進行時,不忘牽掛國家前途,寫出了他的人生觀、國家觀,展示了他博大的情懷與擔當。

劇情的承轉起落大開大合、從容不迫,用生動感人的故事把大舜多舛的命運、堅守的孝道、執著的精神、為君之道等一一道來,讓華夏兒女真正感受到祖先崇高而偉大、可敬又可愛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暮年之舜和少年之舜的同台對悟,其表現形式大膽而精彩,不但把歷史搬到了觀眾面前,還把不同時空糅合在一起。將一個人物垂垂老矣、白髮蒼蒼的時代和15歲英氣勃發的少年時期糅合在一起,同台演繹,可謂獨具匠心。時間跳躍、劇情跳躍、人物關係跳躍,靈感與靈魂相互碰撞,悲憫而精彩,藝術的張力無限延伸卻又不失真實,給人以潑墨於石上而生出花來的快感。它不僅具有強烈的「奮鬥」精神,也找到了中華文化大道的根源,同時也以形式的創新開拓了京劇文本里程碑式的劃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古為今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編劇以此來審視大舜一生,並且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以巧取勝,以情傳神,用生動感人的故事將大舜的一生娓娓道來。用京劇語言演繹大舜文化的精髓,以現代視角捕捉歷史的文化足跡,是一種創新式的探索。這不僅僅是藝術的盛宴,更是文化的集成式展示。

舜帝禪讓:公天下

公元前2208年,舜年逾百歲,率眾南巡,臥病蒼梧。病榻之上,舜撫琴而歌《南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道盡了帝王憂國憂民、心急如焚,以天下百姓為念的迫切心情。

春夏秋冬四季順應天地人之心,是讓天下人內心都安樂;讓心中不平蕩然滌去,賦予我子民財富,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卿雲歌》亦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褰裳去之。」

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能夠看透生死,也不是所有的君王都不肖於金銀隨葬。只有樹木才可以活千秋,只有五嶽才能享萬歲之壽,為人君者必定要有感同身受的慈悲之心。舜愛民、憐民、惜民,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清心寡欲的他只願與琴相依九泉之下。然而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尋得一位賢德之人繼承他的王位,繼續給予萬民福祉。

什麼樣的人可以解民之慍?什麼樣的人可以阜民之財?在舜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身處蒼梧,心繫天下。暴以烈日,鼓以南風。冥冥之中,黃帝、炎帝、堯帝的靈魂也似乎降臨了。時正當酷暑天氣,晴空萬里,氣候悶熱。忽然間,電閃雷鳴,大雨驟降。舜帝感嘆蒼天感應,順人之心,喜之過望,趁機宣布薦禹於天。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孝感動天:大德之始

少年舜言:「我死無憾,卻叫二高堂『殺子』不成?陷父母於不義,豈非人子不孝,大大大不孝也!」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篤誠孝悌之德,經天緯地之才。這是京劇《大舜》所倡導的人倫道德之風,也是唐堯將帝位禪讓給大舜的重要原因。《二十四孝》開篇即是大舜的孝感動天,在中國,舜就是「孝」的代言人。然而,在京劇《大舜》中,並沒有多少舜遭受父親和繼母虐待的場景,它以更加戲劇化的場景,對舜的「孝」做了更有高度的詮釋。

少年時的大舜遭遇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為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人要加害於他時,衣衫襤褸,饑寒交迫,亡命天涯,以免使父母背上萬世罵名。舜的這種大愛之心,包容寬容無私之心是世人學習的楷模。

在暮年大舜與少年大舜同時空對話的場景中,少年大舜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死無憾,難道讓二高堂『殺子』不成?陷父母於不義,豈非人子不孝!」《孝經》開宗明義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愛惜自己的身體,尊敬自己雙親,即便每日洗衣做飯,受鞭撻之苦,也只默默忍受,在他看來,這就是「孝」的表現,但也僅僅是「孝」的第一步。而「陷父母於不義」,讓父母遭鄰里鄉親的唾棄,害父母受牢獄之災,才是為人子最大的不孝。所以,舜毅然決然地遠走他鄉,以實現遠大志向作為讓父母揚名的最好方式。

舜的一生,是大德仁孝的一生, 京劇《大舜》所提倡的人倫孝道,其高度要遠遠高於一般的藝術作品,這樣創造性的轉化以及創新更加全面地闡釋了大舜文化的精髓。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言君子通之於賢也。凡勉強以進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強不息」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賢,從倫理道德角度出發,反對消極無為,提倡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君子永遠不變的理想與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近悅遠來,不論是在菏澤湖區捕魚、在黃河岸邊制陶,還是在歷山腳下耕種,舜凡事率先垂範,事事處處為民眾著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百姓造福。他的仁愛之心和高尚行為也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力量,使得人們都願意以舜為榜樣,效仿舜的言行。於是四海漂泊的人,都紛紛選擇舜居住的地方搭建房子定居。舜號召周圍的人要團結友善,倡導大家分一些田地給新來的人家。他還手把手地教給他們耕種的技術,使新建家園的人能儘快地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生活。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都來歸附舜。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時間就成了一個村落,兩年成了一個小城鎮,三年之後變成了一個繁華的都市。

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大舜孤身一人,耕於歷山,身入荒蕪,無家無室,卻能聚眾人之心。所居之處,一年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用自己的才智創造了獨屬於自己的經典,也為今後治國、平天下做好了準備。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通過學習樹立對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團結統一、和而不同、兼容並包、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影響著整個民族政治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盡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

問世間女子芳心何許?

女子如何選一個好夫君?是選家財萬貫,還是選名門望族?娥皇與女英作為世間女子的楷模,以她們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寫下答案。

堯帝執政七十年,要大臣們向他推薦一個接班人。大臣羲仲向堯帝推薦了大舜。堯帝就帶著兩個女兒微服私訪,看舜能否繼承他的帝位。到了洪洞歷山下,聽到陣陣鞭撻聲且兇狠異常,堯帝三人心想此人實在太過殘忍,正想上前訓斥一番,卻見那人只是鞭笞栓在犁轅上的簸箕,並非真的抽打在牛身上。娥皇、女英聽後非常感動,只因舜是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值得託付終身。所以,為人夫要有一顆不忍之心、一顆惻隱之心、一顆善良之心、一顆才智之心,這也是家庭和睦的必要條件。

堯帝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在舜身邊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過著節儉的平民日子。她們是以江山社稷為重的巾幗女傑,與男人們一起,舍小利益顧民族宏圖大業,舍一己私慾為天下人富足。這兩位了不起的女性,與軒轅黃帝的嬪妃嫘祖與嫫母一樣,她們偉大的一生、不凡的歲月,都是被後人敬為神靈與聖賢的緣由。她們即是兩片綠葉,映襯著舜帝的璀璨,更是兩朵鮮艷的紅花,渲染著上古先人的輝煌。她們是舜帝生命中兩片絢麗的色彩,也是飄揚在帝舜初都媯水河畔的兩縷千秋流芳的、繚繞不去的香魂。她們是上古女性的代表,她們用生命彩繪了華夏民族,在歷史上留下一道繽紛。

中國士大夫精神

什麼是君王?京劇《大舜》中,堯帝做了最完美的回答:「帝君者,不在天下之上,而在天下之下。此事乃普天之下,至辛至苦至勞至累之事,非至忠至勇至仁至孝的大丈夫不能為。」舜深深一震:「那畢生之苦、萬鈞之重,重華不敢辭!」真正的王者從不辭至辛至苦至勞至累之事,當舜接下堯帝授命的時候,大有一種「如欲治平天下,夫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風範。

然而,劇情一轉,骨肉親情,天下眾生,敦輕敦重?常人難以抉擇。選擇天下眾生,哪還有剔骨還肉之痛;選擇骨肉親情,哪還有泯滅人性之殤。為人子從公還是從私?在情與法的問題上,舜給了禹答案,也給了我們答案。

禹的父親鯀耗時九年治水不利,導致無數百姓喪命,舜請帝命,正刑典,要戮鯀於羽山,為後世戒。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剛正不阿、正直無私的大舜。但該劇處處體現著人文情懷,當鯀被帶至刑場準備行刑的時候,舜卻再三阻撓司殺者,就是為了等禹來見父親最後一面。無形之中,也將舜的寬厚與仁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禹懇請舜放過父親的這一段對話中,人物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態展露無遺。觀眾時而為禹捏著一把汗,也時而為舜不徇私枉法的做法暗暗稱讚。當舜問禹,封堵之法與疏浚之法究竟孰對孰錯的時候,整部劇被演員們推向了高潮。最終,事實勝於雄辯,禹還是承認了父親的方法是錯誤的。然而,就在鯀行刑的那一刻,禹竟欲自刎以盡孝道。舜的一番話無不讓在場觀眾動容,他的那句「人子之孝,不在殉無益之死,在乎九死不悔,不改父志」,久久銘記在每一位觀眾的心裡。君子依仁由義,在公與私、情與理的問題上,舜告訴我們「大義」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品質之一。

不忘初心:不忘來路,便識去路

京劇《大舜》自始至終都埋藏著一個伏筆,舜為什麼死後執意要葬在蒼梧之地九嶷山?這是陰陽和諧,南北和睦的主題思想。九嶷山匯九民之天下的大一統思想,讓人更感覺到他的博大胸懷。

熄狼煙、止干戈、共傳承的理想,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精神文化和文明傳統。九嶷山在九黎境地,並不是華夏、東夷的國土,大舜葬於此十分危險。然而他卻指出,自己若葬在九嶷山,後繼者都會來這裡祭拜,南北有所交流,就一定能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繁榮。無論生死,就像舜帝說的,他都要看著部落的人民友好起來,要看著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給了中國人一個天下大同的中國夢。

天下大同,就是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眾生平等;埋骨何須桑梓地,只要德高行范,人生處處是青山;中國夢就是蒼生平等夢,中國夢就是讓每一個人,不分國界、人種、語言都過上好日子;中國夢,就如大舜一樣,死後葬於何處都是德蔭後代與後世。

京劇《大舜》帶給人們的感受是震撼的,它讓每一位觀眾都找到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讓我們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不忘來路,便識去路,人人皆可為堯舜。

大幕垂下,《南風歌》起:「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久久迴蕩。

中華民族延綿數千年,無論是「至仁至義」,或是「至孝至誠」,都不乏其人,但最早、最具孝悌仁義的代表——「舜」的藝術作品卻未曾有見。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總能處逆境而鳳凰涅槃,其文化之根必有浴火之靈,這根與靈究竟是什麼?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中華民族由衰而盛時,總是不斷地汲取先賢往聖,在親民,在明明德,在潑灑至善中乘長風破萬里浪。

(作者系濟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竇洪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