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為何是袁紹當上了盟主,而不是曹操呢?

情懷歷史 發佈 2020-01-13T04:29:20+00:00

中平六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之後,董卓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諸侯兵力。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不久之後,董卓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諸侯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從而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對於董卓的行為,自然遭到了天下群雄的聲討。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官吏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討伐董卓。反董勢力分為三處:酸棗聯軍為兗州、豫州兩路人馬;河內聯軍為冀州人馬;魯陽聯軍為荊州人馬。由此,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成為了盟主。那麼,問題來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為何是袁紹當上了盟主,而不是曹操或者其他人呢?



首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並無十八路之多。公元190年前後,除了曹操率先起兵之外,還有袁紹、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橋瑁、袁遺、鮑信等十路諸侯。值得注意的是,就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在正史中則缺乏參與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記載。對於關東諸侯來說,之所以推舉袁紹為盟主,而不是曹操等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在東漢王朝衰微的背景下,袁紹「四世三公」的出身,促使其在關東諸侯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和號召力。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在東漢時期,汝南袁氏無疑是名望較高的世家大族,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在當時討伐董卓的諸侯,無疑是袁紹所在的家族威望最高,實力最強。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曹操來說,《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對於曹操來說,其父親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在東漢末年,出生宦官之後的曹操,無疑受到了鄙視,比如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就拿著這一點來攻擊曹操。因此,從世家大族的出身上來看,曹操顯然和袁紹、袁術存在較大的差距。



說到「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紹的兄弟袁術也是具備這一條件的。但是,大家卻沒有推舉袁術為盟主。這是因為在討伐董卓之前,袁紹被東漢王朝任命為司隸校尉。東漢時,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僚所畏憚。而且,司隸校尉擁有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方官吏的權力,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比如蜀漢建立後,先是張飛擔任司隸校尉,然後蜀漢丞相諸葛亮又兼任了司隸校尉。

基於此,擔任過司隸校尉的袁紹,自然在地位上要高於自己的兄弟袁術。更為關鍵的是,袁紹敢於和董卓交鋒。董卓進入洛陽後,決意實行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威。在此基礎上,董卓告訴袁紹,自己要廢漢少帝劉辯,準備立劉協為皇帝。



最後,對此,袁紹一聽非常生氣,針鋒相對地說:「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麼!」說完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在筆者看來,敢於和董卓正面交鋒,自然也提升了袁紹在天下英雄豪傑中的威望,成為大家推舉袁紹為盟主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而這,無疑讓大家更加同情袁紹家族的遭遇了。乃至於不少豪傑選擇歸附袁紹,這也是袁紹之後能夠崛起,成為漢末最強大諸侯的重要基礎。

不過,在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之後,袁紹雖然作為盟主,也無法改變關東諸侯貌合神離的局面,在糧草耗盡之後,關東諸侯各自解散,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敢追擊董卓。自此之後,董卓在長安挾持漢獻帝,而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則在中原地區互相攻伐,為了地盤而兵戎相見。換而言之,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局面,在討伐董卓失敗後愈演愈烈。對此,你怎麼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