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為什麼非要殺死變法有功的商鞅呢

汾水濤聲 發佈 2020-01-13T04:32:33+00:00

在封建社會時代,變法者或後代,皆沒有好下場。商鞅,本名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因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贏駟繼位,謂秦惠文王。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最強保護傘,被秦國貴族聯合誣告其謀反,只得逃亡到封地,並召集一些手下抵抗來追擊的秦軍,被擒殺後,再被車裂。

在封建社會時代,變法者或後代,皆沒有好下場。商鞅,本名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因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贏駟繼位,謂秦惠文王。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最強保護傘,被秦國貴族聯合誣告其謀反,只得逃亡到封地,並召集一些手下抵抗來追擊的秦軍,被擒殺後,再被車裂。按理說,商鞅於秦國有大功,不該被贏駟處死才對。

  一,舊貴族恨不得食其肉

  商鞅的改革,是徹底性,全民性的。他從每一個秦人到士大夫,到君王。都制定了三等約束和權力。第三等法:普通秦人,必須守法。第二等信和法:士大夫貴族階層,必須重信守法,不徇私。第三等權:君主,必須重權不徇私。如此才能天下安定。

  變法中,想國家強大,人人參與改革,就得打破階級限制。

  於是,第一次變法時,在秦國,掀起一輪權力洗牌,把權力從一小簇舊貴族世家的手中搶過來,分配給底層秦人。廢除世卿世祿制,確立軍功爵制。

  簡單的舉個例子,一個村子,世世代代都是老村長傳位給他兒子,成為新村長的。並且,可以繼承老村長之前得到的那些國家賞賜的封地,稅收等。但是,軍功爵制,就把這種規矩改了,任何普通秦人和舊貴族,必須通過軍功,才能坐上村長的位子,也才能得到封地及其稅收的利益。

  第二次變法時,廢除了舊貴族們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縣制,收歸國家所有。這一招相當於固定家產充公。而貴族世家們之所以能生活無憂,人前顯貴,就是靠繼承先人傳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產。而商鞅正是要把他們這種優越的特權和家產都剝去,怪不得舊貴族們恨不能吃了商鞅。

  商鞅的兩次變法,從權力到財產,主要都是在割舊貴族的肉。於是,割出了公子虔、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派政敵。

  二,功高震主

  作為秦國最大的貴族——秦王,對商鞅是怎麼看的呢?毫無疑問,秦孝公對商鞅是感激與無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實也的確差不多。秦孝公把軍權、政權都放給了商鞅,還把他封為商君,給了商邑作為封地。

  但是,秦孝公的兒子贏駟,對商鞅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了。贏駟年少時,因為犯了法,按新法律是要被執行懲罰的。因為贏駟是太子,刑不加身。所以刑罰轉移到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老師公孫賈身上。

  公子虔被刑罰割去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字塗墨。這兩個貴族因無罪而被施以侮辱的刑罰,恨死了商鞅。作為當事人的贏駟,自然也對商鞅耿耿於懷。

  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史記-商君列傳》

  但這不足以令贏駟殺死商鞅,真正令其起殺心的原因是商鞅功高震主了。秦孝公死之前,曾經有個叫趙良的人,勸過商鞅放下變法過程所得的權力,隱退保身。

  在史記里有大篇幅的與商鞅對話。點出了商鞅出入大批甲士隨從,建造精美宮室,手握秦國大權不放。肯定活不長久的。

  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史記-商君列傳》

  對於贏駟來說,商鞅已經完成了他變法的使命,最好是辭官隱退。但是你商鞅還沒捨得放下權力,甚至還要與他爭奪權力。又因為商鞅用計生擒了魏國公子卬,擊敗魏軍,收復了河西之地,所以商鞅在軍隊里的威望也高。

  相權和軍權一起抓,不捨得放。那不好意思,那新登基的秦王贏駟,只能拿他開刀了。

  三,作為緩衝劑

  雖然贏駟殺了商鞅,但是並未廢除變法。說明贏駟是支持變法的,他與舊貴族,穿不到一條褲子。舊貴族想要恢復往日的利益,是想廢除變法的。

  因此,在秦孝公剛死不久,舊貴族甘龍杜摯一伙人,聯合公子虔等,向新登基的秦惠文王贏駟,施加壓力,誣告商鞅。

  秦惠文王,因為忌憚商鞅功高震主。又新登基,政權一部分在商鞅手裡,一部分在舊貴族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派手裡。

  那時候的甘龍,高居太師之職,在舊貴族派里可謂一言九鼎。當他那派人聯合公子虔要求處死商鞅時,贏駟不得不考慮: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會不會發生秦國動盪,發生政變呢?

  贏駟不能賭這個可能的結果,為了暫時堵住舊貴族之口。

  因此,商鞅被作為緩衝劑犧牲掉了。

  甘龍與杜摯等舊貴族保守派,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舌戰群儒那一段,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後來,秦惠文王坐穩了朝堂,也就沒有舊貴族什麼事了。

來源:歷史追學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