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北心達悅榮膺健康中國論壇2019年度「十大創新藥物」

美通社 發佈 2020-01-13T04:44:43+00:00

[1]Bang-AndersenB,RuhlandT,JørgensenM,SmithG,FrederiksenK,JensenKG,ZhongH,NielsenSM,HoggS,MørkA,StensbølTB.Discovery of 1-[2-pheny1]piperazi

北京2020年1月13日 /美通社/ -- 1月9日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2019年度「十大創新藥物」榜單正式揭曉。靈北公司抑鬱症創新藥物心達悅®(氫溴酸伏硫西汀片)憑藉其「創新的多模式作用機制,幫助患者全面控制抑鬱症狀、恢復社會功能」而獲得此份殊榮。

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主辦,會議以「大健康、大行動、大促進」為主題詞,重點解讀健康中國戰略和健康中國行動。靈北中國總經理戴麓然(Lorena Di Carlo)女士受邀參加並代表靈北公司獲頒該獎項。

靈北心達悅榮膺2019年度「十大創新藥物」

心達悅® (氫溴酸伏硫西汀片)由H.LundbeckA/S(靈北)自主研發並擁有全球化合物專利,是為滿足臨床需求而研發的新型抗抑鬱藥物。與現有單一藥物作用模式不同,心達悅®具有全新的多模式作用機制[1],其原創點在於通過對轉運體的再攝取及受體調節共同發揮療效,並同時作用於6個藥理學靶點。因此,對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軀體和認知症狀均有顯著改善,幫助患者全面控制症狀、恢復社會功能。

WHO報告顯示: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占總人口的4.2%[2]。抑鬱症廣泛存在於各類人群中,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的職場人士以及老年人、特殊生理期(產後、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鬱症的高危人群。其中,20-50歲的中青年是抑鬱症的高發患病高峰,而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正是主力的職場人群,抑鬱症患者不僅表現會出現情緒症狀,還會產生軀體症狀和認知症狀,如注意力、執行功能、記憶、反應速度等的缺陷,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進而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抑鬱症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消除症狀,避免復發,還要讓患者能夠恢復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013年,心達悅®在美國和歐盟獲批,目前己在全球80多個國家獲得上市許可並陸續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惠及530萬抑鬱症患者。2018年,心達悅®在中國上市,目前已經陸續在全國各地的醫院列名,為廣大中國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案,開啟了抑鬱症治療新時代。

靈北中國總經理戴麓然(Lorena Di Carlo)女士領獎

對於此次獲獎,戴麓然表示:作為專注於「發現和開發腦部疾病創新治療方案」的全球製藥企業,非常榮幸靈北公司能夠獲得此項殊榮,心達悅®自中國上市以來取得了強勁的增長,此次獲獎,也是對心達悅®作為抑鬱症創新治療方案的高度認可。目前,抑鬱症的治療仍有許多未滿足的需求,希望心達悅®的獨特優勢可以繼續幫助中國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重新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自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靈北公司已經在中國上市了4款針對抑鬱症的藥物。在中國,每4名抑鬱症患者就有1名在使用靈北開發和製造的藥物進行治療。最新上市的心達悅®是針對抑鬱症情感、軀體和認知等全方位症狀改善的抑鬱症創新藥物。

「中國的醫療環境正在迅速變化,中國政府致力於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提高患者獲得創新藥物的機會。作為全球腦疾病領域的領導者,我們也希望通過靈北的努力,提升患者對創新藥物的可及性、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幫助他們早日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2020年,我們也將繼續與政府及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爭取早日將靈北的創新藥物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讓更多中國患者得到更好的腦部疾病治療方案。」戴麓然表示。

[1]Bang-Andersen B,RuhlandT,JørgensenM,SmithG,FrederiksenK,JensenKG,ZhongH,NielsenSM,HoggS,MørkA,StensbølTB.Discovery of 1-[2-(2,4-dimethylphenylsulfany)pheny1]piperazine(Lu AA21004):a novel multimodal comp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 Med Chem 2011;54(9)3206-3221.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HO/MSD/MER/2017.2: 21 -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54610/WHO-MSD-MER-2017.2-eng.pdf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