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的樣張里為什麼很少黃皮膚、黑眼睛?這事比你想的複雜

蟲二 發佈 2020-01-13T05:26:49+00:00

以前是爭著給用戶洗腦,甩詞、跑分、拼參數,各種不明覺厲,巔峰之作是當年小米的奧氏體304鋼,後來大家嫌麻煩,乾脆都叫「很嚇人的技術」了;最近幾年,市場從增量變存量,KO友商是第一要務,拍照功能成了重頭戲,樣張硬照滿天飛,從美顏到整容,從星空到銀河,撕得不亦樂乎,只有一件事出奇的相


看多了國產手機的發布會,發現前後有兩個套路。

以前是爭著給用戶洗腦,甩詞、跑分、拼參數,各種不明覺厲,巔峰之作是當年小米的奧氏體304鋼,後來大家嫌麻煩,乾脆都叫「很嚇人的技術」了;

最近幾年,市場從增量變存量,KO友商是第一要務,拍照功能成了重頭戲,樣張硬照滿天飛,從美顏到整容,從星空到銀河,撕得不亦樂乎,只有一件事出奇的相似。

就是鏡頭裡的人!

人像樣張是新機曬照的最高潮,不管是國人自豪的華為還是被譏為低價誤國的小米,也不管新機的價格定位和目標客群,出鏡率最高的是一水的金髮碧眼大長腿,快手、抖音上頗受歡迎的國產小姐姐反而沒多少露臉機會,哪怕敏感時刻發布的華為P30或是小米的CC9 pro,亦不例外。

為什麼?

最簡單的解釋最不動腦子。

有人覺得這就是「白人崇拜」,西方人稱之為「白猴子表演」,基本上洗腳城、KTV開張,都喜歡拉來西裝革履的白人站台,這經常被理解為某些人潛意識裡的自卑。2016年丹麥有部紀錄片叫做《Dream Empire》,探討過這一現象,「不管什麼樓盤,只要老外往那兒一站,那就變了,就不是某個偏遠山區房地產修的房子,那就是未來國際化的城市」,這種指摘貌似有道理,但你總不至於懷疑華為也有這種情結吧?

所以又有嚴謹派出來科普,說這是成本使然。

因為來自東歐的白人模特「物美價廉」,比很多國內模特更有性價比,我相信某寶店主一定對此深有體會,這也是賣家秀比買家秀高大上的原因之一,但同樣不適用於華米OV,因為後者的營銷預算動輒數以億計,模特花銷幾可忽略不計,華為當年也請過Karlie Kloss和Sean O』pry這種一線超模,沒人覺得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

於是就輪到技術派登場了,他們會給你安利兩個概念。

第一是頭身比。

頭高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被認為是最美人體比例,這是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雕塑家Lisippos的理論,歐美大多是8頭身,亞洲基本是7頭身,這個論斷是否科學,我非專業人士,無從置喙。

但「頭小臉小」確實會有更好的視覺觀感,張藝謀也說過挑選「謀女郎」的標準,除了眼睛和神態要有時代感,可量化的就是「小臉耐拍」,典型的如章子怡和周冬雨,鞏俐可說是「謀女郎」審美體系尚未定型的產物。

第二是立體感。

「高鼻深目出顏值「是真理,也是大多數專業攝影師認同的,歐美人五官立體,亞洲人面部輪廓相對扁平,迪麗熱巴、古力娜扎受熱捧與此有關。有人作過分析,上過維密的中國超模都有高顴骨、大腮幫、厚嘴唇的特徵。

所以,如何讓五官變得立體是手機美顏的重要方向。小米8就有智能填充蘋果肌的選項,華為P30是通過光影變化在後台暗中處理,OPPO R17支持8項五官精修。

但這種審美發展到脫離用戶、脫離產品、脫離市場就有爭議了。

手機營銷早已國際化,華為發布會開到了巴黎、倫敦、柏林、巴塞羅納、哥倫比亞波哥大、越南河內、泰國曼谷和馬來西亞吉隆坡,小米出現在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印度、巴西,鏡頭裡的人為什麼做不到因地制宜?反而是主打非洲的傳音手機入鄉隨俗,當然他們的任務也比較簡單,只要讓用戶「亮」起來就大功告成了。

去年中國市售手機均價約合362美元,西歐是447美元,北美(僅指美國、加拿大)超過500美元,考慮到國產手機的走量產品並不主打歐美市場,這就更奇怪了。

何況還有一個悖論。

假如軟硬體+AI算法能讓任何女生秒變「模特臉」,為什麼手機廠商還要保持對金髮碧眼的偏愛?早年小米、榮耀的新機發布會上,曬照環節還能見到素顏出鏡的普通員工,不是高級臉,也不是國際臉,清新自然,嬌俏可愛,為什麼不堅持了?

可見,這不是討好用戶的短期營銷手段而是一種審慎的戰略決策。

其一,可以理解為對用戶的心理暗示。

中國品牌都喜歡無限拔高目標客群和應用場景,比如某款8萬元的國產轎跑車,廣告中俊男美女相攜而行,背景完全是香榭麗舍、第五大道、外灘和國貿的風格,車主生活被硬生生描繪為富二代的日常。

汽車論壇也常有「媳婦當車模」的欄目,一水兒的雜誌大片,越便宜的車型,「媳婦」的顏值越高,弄得經常有老實人在底下哀嘆,「我怎麼找不到這樣的媳婦?」

身份認同是一件特別奇怪的事,如果你告訴某人他屬於中產階段,他多半不承認,但你要嘲笑他用的是小米手機,他一定反詰iPhone才是小鎮青年專屬,知乎上甚至還有一個熱門問答,「2019年了,為什麼還有人覺得用蘋果手機可以撐面子?」

越便宜的手機功能越多,越廉價的車越喜歡奢華內飾,到處都是完美的臉蛋和充滿暗喻的場景,反倒是每年兩次的蘋果新品發布會,經常出現並不」高級「的面孔,滿臉雀斑,一篷亂髮,卻是青春自信,活力洋溢。

公眾審美一向不饒人,去年的全華班電影《別告訴她》讓美國人看得津津有味,女主奧卡菲娜(林家珍)卻在B站被罵得狗血噴頭,加上當年呂燕的遭遇,中國品牌堅守「一白遮白丑」就可以理解了。

其二,對廠商而言也是一種自我暗示。

國產手機的全球化都是以本土市場為基本盤,再攻擊新興市場、成熟市場和高端市場,小米的擴張路徑就是以印度為突破口,向拉美、東南亞、俄羅斯、東歐挺進,最後才是大洋洲、西歐、日本和北美,那些樣張硬照與其說是刻意迎合目標用戶對自身價值的高估,不如說是這些品牌潛意識中的自我認知。

早就賺到第一桶金的雷軍,自討苦吃的在華強北山寨機包圍中創立小米品牌,真是為了滿足」為發燒而生「卻囊中羞澀的技術宅?

早就躋身世界500強的華為鐵了心放棄低價的運營商定製機,難道不知道消費者喜歡便宜又靠譜的手機?

大家都想變成下一個蘋果罷了!

2011年,余承東將華為手機帶向高端時,歐洲15家運營商有14家拋棄了華為,2012年首款高端手機P1在歐洲發布後只有4位數的銷量,華為還是堅持下來。

價格越來越貴的國產手機是不是讓中國人更有面子是個玄學問題,起碼每逢過年就打臉,從騰訊到陌陌,年會領獎台上占據C位的永遠是iPhone,華為再貴也上不了PR稿的標題,至於小米只能是安慰獎。

按照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2019年Q3全球手機總利潤120億美元,蘋果獨占80億美元,份額66%,三星拿走17%,剩下的才由國產手機瓜分。

所以沒有任何一款手機願意被貼上鮮明的地域或圈層標籤,任正非說,沒有美國市場,華為也是世界第一,但他絕不會說,只靠中國市場,華為就是世界第一。

我們來看華米OV的出貨量。

按照IDC的數據,華為手機(含榮耀)2018年全球出貨量2.06億台,國內1.05億台,海外1.01億台,二者比例已經相當接近;

OPPO手機全球出貨量1.13億台,國內7890萬台,海外3400萬台;VIVO全球出貨量掉出Top5,海外大約是3000萬台的水平,與OPPO接近。

小米年報顯示,去年全球出貨1.19億台,國內出貨量4796萬台,占比40.4%,國外出貨量7074萬台,占比59.6%。

連續11個季度衰退的中國手機市場再不是速效救心丸,小米完全是靠印度市場撐過了最艱難的一年,華為順利吃掉了中外友商丟掉的份額,反而是產品力很強的OV因為過度依賴本土市場陷入困境。

全球化是所有品牌的必由之路,手機廠商最明白這個道理,大家都在覬覦還沒拿到的市場,蘋果樣張里的亞非拉麵孔和華米OV酷愛的金髮碧眼,都不過是境由心生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