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茶壺長啥樣?富貴濃艷,纖細繁縟,精緻考究又費時費工

收藏家雜誌 發佈 2020-01-13T05:50:02+00:00

清代茶具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越以往各個朝代,品種眾多,製作精美,造型高雅,質料豐富,主要質地有瓷、陶、銀、銅、漆等,貴重的還有金、玉等材質製作的茶壺;這些精緻的茶壺,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較費時費工費料,更加奢華,其風格也更傾向於富貴濃艷、纖細繁縟。


清代茶具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越以往各個朝代,品種眾多,製作精美,造型高雅,質料豐富,主要質地有瓷、陶、銀、銅、漆等,貴重的還有金、玉等材質製作的茶壺;這些精緻的茶壺,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較費時費工費料,更加奢華,其風格也更傾向於富貴濃艷、纖細繁縟。

雍正之前的茶壺

清初有一些具有滿蒙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特徵的茶壺為金屬製品可做為供器。瓷壺喜用鬥彩、飾花鳥,多用提梁造型。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初金鏨花壺(圖1),全高37.8、底徑10.7、流高13.2厘米,全重1500克。此壺為純金質,圓形,圓腹、細徑、平口、傘頂、龍舌細流、圈足、握式壺、腹光素、頸凸箍一道,平口下大沿鏨蓮瓣紋及纏枝花紋;細流頸部鏨龍首,龍口銜蛇形長流,底足外周鏨纏枝蓮紋;傘形口,傘沿細頸,頸下豐肩鼓腹高圈足;腹中突一獸首物頸伸出長流,另有銅心呈園筒狀插入壺心,在頸與肩之間有結合箍一道,壺身通體拋光,傘形沿上裝飾鍛壓花紋,沿心凸起一周蓮瓣紋,周邊為纏枝蓮,圈足外側也裝飾纏枝蓮紋。金壺原為盛京蓮花凈土實勝寺內供器,造型具有滿洲、蒙古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特徵,是清初歷史遺物中僅存之幾件珍品之一。

清世宗胤禛在宮中飲茶時,經常使用紫砂壺。清宮檔案曾記載有雍正仿鈞釉菊瓣茶壺。如清雍正七年(1729)「圓明園來帖」,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異形壺一件,交給年希堯照此款式做均窯。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對茶壺的柄和流提出了改進意見,即按紫砂壺式樣燒制茶壺。首都博物館藏清雍正景德鎮窯鬥彩花鳥紋提梁壺(圖2),高14、口徑4.3、底徑10.2厘米。壺直口,溜肩,鼓腹,曲流,提梁柄,寶珠鈕蓋,平底下承四足,足脊窄細。壺中間部位為鬥彩五倫吉祥圖。從花紋圖案看,所有的花紋皆經過青花打輪廓線,再經釉上彩繪各種色料填入輪廓線內。壺的底部為白釉,在青花雙圈內,正中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這件雍正款提梁壺,外形做工精巧別致,製作精美;瓷質細膩,色澤光潤,是清代宮廷中具有代表性的實用茶具,也是首都博物館所藏雍正時期的佳美瓷器之一。

乾隆時期宮中的茶壺

乾隆時期茶壺多用粉彩裝飾,器型多為玉壺春式執壺。

首都博物館藏清乾隆景德鎮窯松石綠地粉彩多穆壺(圖3),具有蒙古和西藏等民族器物造型,原為盛裝酥油茶、奶茶等。女真人用多穆壺作飲茶器皿。早在《太祖實錄戰圖》中可以見到這方面的一些蛛絲馬跡,如「額亦都招九路長見太祖」,即在努爾哈赤前面右側的宴會桌上擺放了多穆壺。該茶壺通高為45、其通流長為26.7、壺的底徑為13.7厘米;壺蹲獅鈕,龍首柄,鳳身流,圈足。龍首柄和鳳身流採用抹紅技藝。整器主體飾以粉彩纏枝花卉紋飾、八寶紋。全身自上而有有四道黃地彩箍,意為大吉大利。壺內里及足底飾松石綠釉。足底有三行六字篆書方款「大清乾隆年制」。這件茶壺是景德鎮御窯廠燒制。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多穆壺(圖4),高47、足徑14.8厘米。壺身竹筒狀器身。壺上部為僧帽式蓋頂,蓋頂為蹲獅鈕,龍柄,鳳流,龍首柄及鳳身流皆為抹紅;器身滿飾粉彩纏枝花卉及八寶圖案,此茶壺黃釉地中間部位有四道彩箍;因黃釉器只是宮廷用器,至尊之色,民間絕無使用。壺裡及壺底施以綠釉,壺底部中央為方形白地,壺底部中央為方形白地上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書方款。此壺為清宮典型的民族茶飲器具,兼具滿族、藏族及蒙古族文化的特色,它由原來的滿、蒙族奶茶飲用器具,演變為宮廷陳列及實用器,其上裝飾著藏傳佛教的八寶紋飾,加之景德鎮御窯廠精心燒制,使其成為釉色精美、工藝精湛、造型獨特的清宮茶飲器皿。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花卉執壺(圖5),全高為28.5、口頸為6.4、足徑為10.4厘米。全壺飾以青花釉,壺蓋繪番蓮纏枝花卉,蓋鈕為圓環形,可與執壺把端的圓環繫繩連接;壺頸部為一周深色的蕉葉紋,壺身繪番蓮纏枝花紋;腹部為兩個菱花形開光,開光內繪有折枝雙桃實;長流部滿飾捲雲圖案,流與壺身銜接處繪靈芝紋;壺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從康熙時開始的清代楷書款,經過雍正朝的演變,到乾隆時便基本被篆書取而代之。瀋陽故宮博物院藏的這件執壺,造型非常秀美,青花釉色細膩迷人,可以稱之為清代宮廷執壺造型的官式典型器皿。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款畫琺瑯花鳥小壺(圖6),銅胎,全高為8.7、口徑為5.5厘米。茶壺為短嘴樣式,在此壺蓋頂的圓鈕為紅珊瑚制,圓鈕上下有鎏金銅飾,蓮瓣紋;鎏金釉是純金,在壺把、嘴的根部,還鑲有鎏金片,為雲獸紋飾;其金之結構十分穩定,在高溫之下,也不會游離出有害重金屬,在此壺的蓋沿、壺口沿和底足沿處,都採用了鎏金。此壺之蓋、身、嘴、把均以天藍色為地;在壺蓋的兩側和壺腹部兩側之中央,滿飾綠色纏枝花葉,紫紅色牡丹花,還有相對起舞的兩隻彩色鳥,展翅而翔;在純白色的壺底中心,有「乾隆年制」四字紅色兩行楷書方款。此茶壺為清宮之中的實用器皿,為清中期琺瑯器的典型器物。

嘉道時期宮中的茶壺

清嘉道時期宮中的茶壺,多採用粉彩,飾粉青地、花卉圖、百子圖等,帶開光,開光內寫御製詩。清晚期實用茶壺帶長柄和橢圓形提梁。

首都博物館藏清嘉慶景德鎮窯青花蓮托八吉祥紋執壺(圖7),通高為31、底徑9.3、口徑9厘米。蓋鈕圓環形,盤口,細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頸至腹間設長流和曲把。器型秀美穩重。壺蓋彩繪纏枝番蓮,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托八寶,上、下以蓮瓣紋為陪襯,流飾折枝花卉,柄是卷草紋。此類壺是由玉壺春瓶演變而來的,故又稱「玉壺春壺」。此壺仿明代宣德執壺,不如宣德紋樣自然生動,青花色調藍中閃灰,繪畫筆法纖細拘謹,畫面顯得呆板,是嘉慶時的特徵,也是典型的清代宮廷官式執壺造型。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粉彩黃地開光御製詩茶壺(圖8),高為15.5、口徑6.2厘米。嘉慶時,粉彩器仍為主要的品種,並能保持乾隆時期風格。這是一件黃釉為地的茶壺,非常尊貴。在壺蓋和器身上,裝飾有很多花卉,色彩各異。在此壺的頂上,還採用了寶珠的形式,為描金葉。在茶壺的蓋之邊上、口頸處,從及底部邊上,裝飾紫紅色雲紋。壺的口頸下部如意頭紋飾,壺腹部往下用了蕉葉紋飾;壺腹部有長形狀菱狀開光,開光內有紅釉嘉慶帝御製七言詩文,其詩為:「佳茗頭綱貢,澆詩必月團;竹爐添活火,石銚沸驚湍。魚蟹眼徐揚,旗槍影細攢。一甌清興足,春盎避輕寒」。款署:「嘉慶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製」,其下為連珠印:「嘉」「慶」。從清宮造辦處的一些檔案上可以看到,清乾隆朝的一些瓷器以書寫清高宗弘曆的御製詩為其特徵,「這些詩均為受皇上旨意,特命當時督陶官唐英燒制的」,「瓷器上御製詩的裝飾,嘉慶時仍有所見,多出現於茶壺、茶碗之上,但遠不及最盛行的乾隆朝」。在此壺的底部,採用了豆青釉,在其中間的留白之處,為「大清嘉慶年制」紅釉篆書款。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粉彩粉青地開光百子花卉執壺(圖9),高為30、口徑為6厘米。表面以粉青釉為底,飾以粉彩圖案。壺為圓腹,彎流,曲把,矮圈足;蓋紐為環形,蓋面繪如意雲紋及纏枝花紋;口、蓋部各有描金,口外部有胭脂水纏枝花紋;頸部前後兩側有金色壽字、紅色蝙蝠及纏枝蓮紋;壺全身為粉青色地,滿飾纏枝花卉,腹部前後兩側有串蓮構成的開光,內均彩繪百子圖案;壺把為扁帶狀,裡面為赭石色,外邊為卷草紋,把頂處有一紅色螭龍環;壺把和流外側均飾有雙喜字;圈足上繪有回紋,底有朱色篆書「大清道光年制」方圖章款。此壺造型秀美,色澤明艷。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清銅胎畫琺瑯提梁壺(圖10),高18.7、口徑4.3、足徑7.6厘米。壺蓋、壺頸為圓形,壺腹為方形倭角,壺頸兩側安有長柄提梁,壺嘴亦為方形。提梁為橢圓形,外面為綠色錦紋地,左右及上部有白色隔斷,內以藍釉繪螭龍、花卉等圖案;裡面為白色地,以紫紅色繪纏枝花卉紋。壺蓋、壺頸為白色地,壺蓋以彩釉繪纏枝花紋,壺頸、壺嘴以棕墨釉繪夔龍紋;壺蓋沿、口沿及壺嘴邊緣、壺腹上下沿均有鎏金。壺腹上面為金黃色纏枝花紋,周身為灰白色纏枝菊花地,四面為長方形白色開光,開光內彩繪牡丹、山茶、梅花、荷花、扶桑及蜜蜂、蝴蝶等,開光上下、左右另有小塊海棠形白色開光,內以粉紅釉繪花瓣紋。腹下部安有四足,腹底部為純白色,中央有紫紅色花款。該壺為一對,是清晚期宮廷中的實用茶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2期《清代宮廷茶壺舉隅》

作者:欒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