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託孤:一場暗流涌動的蜀漢內部爭端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1-13T05:58:23+00:00

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事大家都不陌生,在那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劉備對諸葛亮說出了「吾兒劉禪若沒有作為,汝可取而代之」的話,最終換取了諸葛亮的惶恐和一片忠心。

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事大家都不陌生,在那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劉備對諸葛亮說出了「吾兒劉禪若沒有作為,汝可取而代之」的話,最終換取了諸葛亮的惶恐和一片忠心。但是近來新讀《三國志》,我卻有了新的看法,我認為劉備此話並非是對諸葛亮說的,而是對另一位輔政大臣李嚴說的。而在這背後,更是隱藏著蜀漢內部的激烈矛盾。為何是這樣呢?請看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白帝城託孤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大敗而歸,蜀漢的精銳幾乎喪失一空,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最終身死白帝城。在臨死之前,劉備進行了託孤一事。劉備託孤,將劉禪託付給了兩個人,即諸葛亮和李嚴。其中諸葛亮為正為丞相,李嚴為副為中都護。

對於劉備這種職責劃分,諸葛亮大家比較明白,丞相自然是管理各種政務。那麼李嚴這個中都護是負責什麼的呢?在《三國志》中說,李嚴是負責管理內外軍務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管政,李嚴管軍。在這裡,我們可以拿東吳孫策託孤的事情來做一個比較,大家就更明白此時的職責劃分了。在孫策臨死前,他曾經如此安排臣下輔佐孫權: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也就是說,在孫策託孤的時候,周瑜就是中護軍了。因此同理,此時李嚴在蜀漢的地位就相當於當年周瑜在東吳的地位了。周瑜在東吳的地位我就不用多說了。因此我們便可以明白作為輔政大臣的李嚴的權力有多大了。

除此之外,劉備還對諸葛亮說出了如此一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的的意思是說,劉備認為諸葛亮很有才能,而自己的兒子劉禪則差了很多,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讓諸葛亮直接頂替劉禪算了。

我猜諸葛亮這個時候的心情勢必不是歡喜,而是惶恐。因此諸葛亮趕緊對劉備說,我一定會盡忠盡力,忠心耿耿,死而後已的。

劉備所說的這句話,成為了後世人所津津樂談的一個橋段。人們對於劉備為什麼會說這個話,劉備這個話是什麼意思,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猜測。

猜測一:劉備諸葛亮君臣相和,因此可以把皇位相托。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劉備諸葛亮之間完全是君臣之間的典範,甚至劉備可以把整個蜀國都託付給諸葛亮,把自己復興漢室的願望也託付給諸葛亮。

這個猜測我認為不對。一個君主無論多麼偉大,在沒有被脅迫的情況下是不會將自己打下的基業託付給外人的,即便是劉備也不可能。另外,在之前劉備也一直沒有太重用過諸葛亮。入蜀的時候劉備依靠的是龐統、法正;夷陵之戰依靠的是馬良等人。因此此猜測有問題。

猜測二:劉備在試探諸葛亮的心思,看他有沒有謀逆之心。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劉備擔心自己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的「霍光」,因此提前說了這些話來試探諸葛亮,倘若諸葛亮有叛逆之心,那麼就可以立即殺了他防止內患。

這個猜測我認為不對。首先我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是有著信任前提的,不然劉備完全可以在託孤之前就放逐諸葛亮,甚至可以不讓他當託孤大臣。另外,此時的蜀漢已經是波折四起了,外有孫吳、曹魏虎視眈眈,內有大族、南蠻叛亂四發,退一步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有問題而且劉備殺了他的話,帶來的只會是更大的動亂,可能弱小的蜀漢就會因為這場風波自我滅亡。因此劉備是不會幹出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的。

猜測三:劉備熟知諸葛亮的性格,因此故意說這種話以激起諸葛亮的忠誠之心。這個說法我持保留意見,但是仍然認為有一定問題。一方面我認為劉備確實有這個想法,想要讓諸葛亮可以盡心盡力地去輔佐劉禪;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劉備以如此拙劣的辦法來喚醒諸葛亮的忠誠之心,似乎有些畫蛇添足。另外,劉備的這句話反覆之間說了三次,如果是為了喚起諸葛亮的忠誠之心,一便足矣,自然不需要三次,這一點我會在下面繼續敘述。

最近讀了一些偵探小說,裡面有一句話很吸引我,那就是當你排除掉所有的可能的時候,最後剩下的一種,不論多麼荒唐,都是真相。

因此我想到了一個比較驚人的解釋:這句話並非僅僅是對諸葛亮所說,而是同樣對託孤重臣的另一人,李嚴所說。這句話是對諸葛亮的暗示,是對李嚴的警告。

二、為什麼是對李嚴所說的?

我想寫到了這裡大家自然是議論紛紛,明明是對諸葛亮說的話,為什麼你說是對李嚴說的?下面是我的分析。

首先來說,劉備託孤的時候前後三次說了意思差不多相同的話。之一記載在《先主傳》中:

「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魯王即劉備的次子劉永,當時跟隨在劉備身邊。劉備這句話,看似對劉永所說,實則也是對劉禪所說,意思是我死了之後,你們兄弟幾個都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諸葛亮,有什麼事情多跟諸葛亮商量。

後兩條是記載在《諸葛亮傳》中,其中一個是劉備親嘴對諸葛亮說的,即上面那個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的話;另一個則是劉備下達給劉禪的詔書,其中寫到: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我們試想,倘若劉備是想暗示或者是試探諸葛亮,完全可以偷偷摸摸地跟諸葛亮說,沒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以至於讓全部人都知道他說了這句話。但是此時我們可以想像,劉備先後三次說了這句話,實際上是表示了對諸葛亮的器重。一次是對自己的次子說的,一次是對諸葛亮說的,一次乾脆就直接下詔書了,這樣重複三次,是為了確保所有的人都能聽到這句話。

我們設想一個情景,劉備是一個公司的老總,他死後將公司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並且吩咐自己的兩個副總要照顧好自己的兒子,而且劉備反覆說其中一個副總有能耐,要自己的兒子多與這個副總商量。是說明劉備想讓這個副總看自己兒子不行就奪了公司嗎?並非如此,劉備此舉更是為了表示諸葛亮更加重要,比李嚴重要!讓劉禪在面對各種大事的時候應該多聽諸葛亮的話而不是李嚴的話!甚至默認在特殊的時候諸葛亮可以代劉禪使用君主的權力。

託孤大臣自然是要分個主次,為何這個主次之中是以諸葛亮為主呢?又為何給諸葛亮如此大的權力呢?那就跟劉備集團的內部權力結構有關係了。

三、劉備集團的內部權力結構

劉備建國之時,他的內部權力結構非常清晰明了,但是十分複雜多樣。其中大約可以分為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以關羽、張飛、趙雲、簡雍、糜竺等人為主的劉備舊人勢力。這一批人來自四面八方,伴隨著劉備南征北戰,即便是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也不放棄劉備,因此屬於劉備最為忠心的勢力。在蜀漢建國後,作為回報劉備將這一批人放在了蜀漢政權的最高層。但是在劉備託孤之時,這一批舊人勢力基本上損失殆盡,可以說是所剩無幾,即便是剩下來的人,也多是能力不足,難以扛起這股勢力的重擔。

第二股勢力:以諸葛亮、龐統、馬良、黃忠等人為主的荊州勢力。這一批人主要來自於荊州,大多數人都出身自荊州世家,依靠著荊州的地望而活躍於蜀漢的上層。其中諸葛亮、龐統、馬良等人都是劉備的得力助手。因為其人員素質比較高而且加上劉備地盤的重點之一是在荊州,因此這一批人在蜀漢政權中處於中下層地位。但是在呂蒙白衣渡江以及夷陵之戰中,因為荊州的丟失加上大量荊州人士戰死,這一批荊州勢力也大受打擊,實力大大萎縮。

第三股勢力:以李嚴、黃權、法正等人為主的益州勢力。這一批人主要來自於益州,幾乎都是出自益州世家,因為劉備巧取豪奪了益州以及對於益州士人的不信任與不重視以及劉備對於益州近乎掠奪性的統治,這一批人對於蜀漢頗有不滿並且長期處於蜀漢政權的中下層。但是隨著荊州的丟失,益州成為了重中之重,因此這一批人便面臨著一個矛盾,即在自己家鄉卻被外人統治的矛盾。

因此大家發現了嗎?夷陵之戰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舊人勢力以及荊州勢力完全可以吊打益州勢力,但是在這個轉折點之後,益州勢力便隱隱約約有占據上風之勢。只有另外兩個勢力聯合才能夠與益州勢力相對抗。而且此時的益州勢力蠢蠢欲動,頗有想要翻身為主之勢。

此後劉備託孤,表面看似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實則託孤給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和舊人勢力的結合以及以李嚴為首的益州勢力。

而劉備託孤之時再三強調諸葛亮的重要性,實則是在暗示李嚴荊州勢力和舊人勢力始終是要壓你們益州勢力一頭的,在必要的時候,諸葛亮可以代替劉禪實行君主權力去打擊你們益州勢力。

因此劉備託孤,一方面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暗示,我賦予你權力去打擊益州勢力,以保全我江山基業;一方面是對李嚴的一種暗示,我已經給了另外一派打擊你們的權力,奉勸你們最好保守一些,看好你們益州勢力。

在最後,諸葛亮明白了劉備的暗示,運用劉備賜予自己的權力成功打擊了以李嚴為首的益州勢力,李嚴本人也因此被貶為平民,終其一朝,益州勢力大受打擊,並且沒有掀起大的波瀾;而李嚴沒有明白這個暗示,卻幻想著益州勢力和另外兩個勢力平起平坐,甚至想著巴、蜀分治,自己獨攬大權,最終敗於諸葛亮之手。

因此劉備臨終前的一段話,看似簡單,實則背後隱藏了一場極為激烈的政治鬥爭,可以說這是劉備臨死前最後一次政治遠見了。

四、總結

千百年來,對於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這句話人們有著無數的猜想。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則是對諸葛亮和李嚴為代表了兩大權力集團的暗示。

說實話,劉備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實則是其最有政治遠見的一句話。通過劉備這句話,諸葛亮成功打擊了益州勢力並且鞏固了蜀漢的統治,為未來北伐的內部平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劉備之深思遠慮可見一斑,亂世梟雄看來還是頗有本事的!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