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不明的恐怖衝擊波穿過銀河系!釋放出恆星的「搖籃」

超弦 發佈 2020-01-13T06:15:43+00:00

據一項新研究表明,一股不明的恐怖衝擊波穿過銀河系,而巧合的是它們釋放出了恆星的「搖籃」,但是科學家表示:別擔心,它們是「好人」!

我們知道,恆星是在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中形成的,這些氣體雲被稱為恆星的「搖籃」。早期恆星的形成曾經被認為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引力過程,即無數的物質被引力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恆星,但我們現在知道它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不僅僅有引力的參與,還有其他的過程。據一項新研究表明,一股不明的恐怖衝擊波穿過銀河系,而巧合的是它們釋放出了恆星的「搖籃」,但是科學家表示:別擔心,它們是「好人」!

原來科學家發現當一顆恆星形成時,它就可以通過星際介質發出衝擊波,從而觸發其他恆星形成。而超新星和星系碰撞也能觸發恆星的產生。而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恆星形成的一種方法是觀察星系中恆星的形成位置。

在我們星系的某些區域,如獵戶座星雲,恆星正在積極地形成。我們可以看到恆星託兒所的運作。但在宇宙尺度上,這些恆星形成區域會很快消失。天文學家也觀察OB恆星的分布。這些是質量大,壽命短的明亮恆星。因為這些恆星的壽命只有大約100萬年,所以它們沒有時間遠離自己的出生地。因為它們非常明亮,所以很容易觀察到。

古爾德帶的OB恆星

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班傑明·古爾德研究了OB恆星,發現它們中的許多都位於我們星系的一個局部環內,這個環與銀河系平面的夾角約為20度。它後來被稱為古爾德帶。我們在銀河系的這個區域,這是夜空中有這麼多明亮星星的原因之一。

所謂OB恆星是指在同一個巨大分子雲中誕生的大質量恆星,它們之間的排列較為鬆散,數量大概在10到100顆左右,主要為O型和B型恆星。O型和B型恆星是什麼呢?很簡單,它們是按照光譜區分的,也就是恆星光譜。恆星光譜主要取決於恆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因此,恆星光譜類型的差異反映了恆星性質的差異。採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將得到不同的分類系統。最常用的恆星光譜分類系統是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於19世紀末提出的,稱為哈佛系統。按照這個系統,恆星光譜分為O、B、A、F、G、K、M、R、S、N等類型,其中O型星是宇宙中溫度最高,質量最大的主序星。

而古爾德帶就是主要包含一些O型和B型的OB星恆星的星帶,直徑一般在3000光年左右,因其發現者為班傑明·古爾德,故名為古爾德帶。

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導致了古爾德帶的形成,但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一團暗物質與我們星系中的分子氣體雲相撞。類似的恆星形成帶也出現在其他星系中,所以人們認為這種暗物質碰撞可能是觸發古爾德帶形成的因素。

這股衝擊波留下的氣體雲並不簡單

但科學家們認識到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近日,一個團隊研究了從蓋亞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繪製了古爾德帶區域明亮恆星位置和運動的詳細地圖。由此,他們創造了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三維地圖。他們發現,這些恆星「搖籃」並不是按照環狀結構排列,而是沿著一條狹窄的正弦曲線區域分布。它橫跨約9000光年,在銀河平面上下起伏約500光年。

蓋亞宇宙飛船已經繪製了銀河系中10多億顆恆星的地圖。這種複雜的結構為古爾德帶的存在的觀點提供了依據。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形成了這種長絲結構,但它確實類似於一種漣漪效應,就好像有什麼東西與我們的星系相撞了。但是諸如收集到的蓋亞的詳細調查仍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我們才剛剛開始製作真正精確的銀河系地圖。這些新地圖在未來幾年裡肯定會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曙光:暗物質團的可能線索

去年,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任務數據被用來觀察來自這些衛星的銀河星流帶,這些衛星正處於潮汐破裂和註定要被同化的狀態。GD-1星流顯示了一個以相對恆星速度為中心的黑洞和一個正弦曲線的扭結,這個相對恆星速度暫時可以用一個大約100000倍太陽質量的暗物質團IIRC來解釋。

這張AAS呈現的拉德克里夫波看起來就像一個類似的氣雲流注已經下沉到局部的螺旋臂上。巧合的是,在AAS會議上,一些星系引力透鏡釋放出了暗物質。最適合的是來自行星質量的冷暗物質團,其總質量約為100 - 10億個太陽質量。

但研究表明,它與瞬態密度螺旋波相一致,與圓盤的排列在三千萬到六千萬年前就觸發了恆星「搖籃」。通過觀測,該團隊聲稱,該衝擊波是迄今為止所見的銀河系最大的亞星繫結構。並且我們的太陽系大約在1000萬年前就已經被這個波衝擊而過。我們現在正對著這些衝擊波撕裂部位。而科學家認為既然這股衝擊波如此巨大,那麼暗物質團必然也通過了這個波的衝擊,受到該衝擊波衝擊的暗物質會有什麼表現呢?或許我們會找出暗物質的秘密也不說不定呢?這很令人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