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朝的城市專職消防隊

文史議春秋 發佈 2020-01-13T06:37:01+00:00

導語頭戴防火罩,身穿隔熱服,背著滅火器,經常在火場裡左右穿梭,他們救助傷員,撲滅大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導語

頭戴防火罩,身穿隔熱服,背著滅火器,經常在火場裡左右穿梭,他們救助傷員,撲滅大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一次的接警出動,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

消防員這個特殊的職位,拿著並不高的工資,卻幹著最偉大的事業。天津濱海新區大爆炸,造成了上百位消防員不幸離世,這其中年齡最小的,是才剛剛成年的小伙兒 ;

涼山木里火災,導致三十位撲火隊員壯烈犧牲,其中年齡最小的消防員,才僅僅只有十八歲!消防戰士是我們最可愛、也是最親近的人。對於消防這一職業,其實也並不是橫空出世。追根溯源,早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有類似於消防的這一物質載體,後來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進,到了有宋一朝,更是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支專職的消防隊!

城市專職消防隊,為何會誕生於有宋一朝

城市專職消防隊誕生於宋代,這當然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它是有著諸多的歷史背景。

  • 前代經驗的積累和延續,為宋朝的城市專職消防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在東漢時期,作為當時的防火載體【嘹望樓】就已經出現了。1956年,在河南省陝縣劉家渠,出土的東漢彩釉陶樓里,墓中的一座聳立於水塘中的三層樓閣,很是令人矚目。在閣樓的第三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閣樓上站著兩個人正在向遠眺望,樓下佇立著四個騎馬人在巡邏守護。

東漢彩釉陶樓

除此之外,在河北省安平縣出土的東漢墓壁畫,也展示了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其後部也設有一座安裝著大鼓的嘹望樓,樓頂上還飄揚著紅色的風信飄帶。這種嘹望樓不僅可以用來望火,也還用於發現敵情或其他非常事件。

到了隋唐時期,又出現了巡更報警制度。但是對於滅火人員,或者說是「消防人員」,歷朝歷代則一直都是由軍隊來兼任,這樣的好處就在於,軍隊最便於緊急出動( 集中備戰)、最便於指揮(紀律嚴明)。所以很大程度上說, 中國古代的軍事消防就是當時的國家消防。且外,宋朝坊市制度的破壞,也使原先以坊或市為單位的消防體系,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體系。這種體系是以治安系統專設的「探火軍人」、廂巡檢、 都巡檢負責,行政系統的開封府左、右軍巡使及廂吏「所由」等協辦。

  • 宋代火災空前嚴重,對其抗災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坊市制度被打破以後,接之而來的是以街巷制代替了坊市制。街巷制的盛行,極大的推動了宋代城市化進程。到了有宋一朝,給人的感覺,仿佛就是步入了現代社會:商店貨鋪林立於「天街」兩旁,當時的公共娛樂場所「勾欄瓦舍」也迅速興起,城市的經濟文化日趨繁榮,但「美中不足」的是,治安方面的負面效應也伴隨而來,火災空前即為其一。

在宋之前,後周世宗及五代的吳越國主錢王等君主,曾為火情擔憂不已。到了宋代,城市化進程加劇,就必然會導致人煙稠密,一旦起火,財物先且不說,人員死傷眾多,甚至連皇室宮殿也屢受劫難,這對於當時的政府,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而另一方面,火藥也開始運用於軍事,由此引發的火災頻度和烈度也大為加劇。組建應對火災等災害的專業隊伍,成為當時時代的選擇和朝野的共同呼聲。

  • 宋王朝對包含火災在內的穩定問題,更加頗為重視

有宋一朝,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文官政治」!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宋太宗也認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姦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在此之後,宋朝的歷代皇帝對軍事將領都深加提防,並大量使用儒臣治軍。

這樣做的結果,固然是消除了前代軍事割據的隱患,但另一隱患——火災卻有增無減。遭遇惡性火災,儘管有朝廷的救濟,但災民往往也是無力恢復家園,許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火災過後,又極易造成謠言盛行。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影響穩定的因素,火災可以說是居於其首。宋王朝對此也是不敢小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立城市專職救的火隊伍,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宋朝民間救火圖片】

北宋京城汴京望火樓的出現,標誌著城市專職消防隊的誕生

望火樓規模頗為宏大,設備也很是齊全。這種望火樓樓下,設置了官屋數間駐消防隊官兵100人左右,備有水缸、沙堆、水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大索、勾爪等滅火器具。在望火樓里,還晝夜有人值班。當望火樓發出警報後,樓下的消防隊聞警直奔火點,同時派一騎兵,速將火訊報給本地的行政官官員,和開封府的司法機關、衛戍部隊。在極短的時間內,增援部隊就會抵達,配合消防隊將火撲滅。

宋朝用於救火的工具】

北宋滅亡時,流落江南的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對北宋汴京消防隊的情況有這樣的記載:

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工具),謂如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權、大索、鐵貓兒之類。每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衡、開封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東京夢華錄》

與孟元老同時的人袁裘,在《楓窗小牘》中也曾追述到北宋京城:

高處有望火樓,上有人探望。下屯軍百人及木桶、酒帚、鉤鋸、斧叉、梯索之類,每遇生髮(火災),須臾便滅——《楓窗小牘》

望火樓,作為市政府的特殊建築,在有宋一朝,可以說是已經十分成熟,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規範。

【望火樓】

南宋臨安的「隅」,是專職消防隊的另一種別稱

南宋中葉時期,臨安設置的專職消防隊,稱為「隅」,也稱「火隅」。

南宋寧宗嘉定四年,最初在城內設東、南、西、北四隅,隨後設上、中、下三隅,又增府隅; 南宋理宗紹定四年,增新隅。——《淳祐臨安志》

這種「火隅」各配士兵一百零二人,規模相當於近代的城市消防中隊,主要職責是負責本地的滅火工作。除此之外,城外也設有多處「火隅」 ,因其管轄範圍較大,每隅所轄隅兵大約有三至五百人。

臨安的「火隅」還設有多處「望火樓" ,由專門的官府派人守望。如果看到異樣的煙火,樓上的哨兵則會立即發出警報,白天是以舉旗幟為號,夜晚則以懸燈籠為號,旗幟或燈籠的數目,則標誌著發生火災的相對位置。舉個簡單例子,如果火災是發生在朝天門以南,哨兵便會舉三面旗; 如果此門以北起火,則舉旗一面來作為「求救信號」,在得到指示方向後,火情在本隅轄區就會立即率隅兵撲救,鄰隅發生火災時,則聚集隅兵等候臨安府調遣。

望火樓

南宋一朝,臨安城內有二十三處專職消防隊,除了新上隅的人數不詳外,總人數為五千一百人。相比當時世界其他各地,南宋中葉以後臨安的消防組織與措施,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已近代城市的消防組織區別已經很小了。

軍巡鋪、防隅官屋與冷鋪的出現,更是完善了宋朝的城市專職消防

宋代的京城,除設有望火樓和火隅這些城市的專職消防隊外,還在城市的街坊設置了「軍巡鋪"和「防隅官屋」。其性質、或者說是組織體系與望火樓、火隅的專職消防隊大體相同,只是規模較小、人員更少,但它們卻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說明當時城市消防隊的組織體系,也已經相當的健全,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網絡格局。

  • 軍巡鋪及防隅官屋,人少點多,主要任務是夜間巡邏,防火防盜,能及時發現並撲滅一些小的火災

在北宋汴京城中,每三百步設一所「軍巡鋪」。每鋪鋪兵三至五名。又在各個坊界設防隅官屋,屯駐一定數量的軍兵。南宋的臨安,繼續延承了這一做法,針對當時人煙更為稠密的情況,在京城軍巡鋪及防隅官屋的布局上,南宋政府更是增加了密度。市中心每兩百步,就設一「軍巡鋪" ,鋪兵也是三至多名。各坊界同樣設防隅官屋,屯駐消防隊,備有一定數量 的滅火器材。

宋朝消防軍巡鋪

宋代,不僅京城設有望火樓,其所需"棚索、旗號、燈籠、斧、鋸、火背心等器具,也都是一一具備。此外,在京城周圍其他地區還出現了水鋪、冷鋪、義社一類的民間救火組織。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福建延平府郡守胡舜舉首創水鋪。當時該城:

「居民樓居,虛憑高甍,瓦連棟接,民或不戒於火,撲滅良艱。」——《八閩通志》。

胡舜舉創立的水鋪,「以防虞器具種種畢備,月差禁軍守輪官兵一人檢點修葺之。」除了「水鋪」,那時該城還有一種兼防盜賊的「冷鋪」,其主要功能是,在坊巷每十餘家間輒置一所,貯滅火之具,以備緩急。

【宋朝救火雲梯】

  • 宋代軍巡鋪和望火樓的出現,標誌著世界上第一支城市專職消防隊從此建立

望火樓下駐紮的隨時可以出動滅火的官兵,並備有的多種救火器具,這是宋代城市建設中一個很有意義的創造,這和近代消防站的雛形已經是區別很小了。宋代的消防隊與我們今天的消防,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它們同時擔負著防與消的雙重職責,既要巡邏,發現火災,也要全力投入撲救。

宋代完整的消防體系,已經掌握了撲滅大火所必須「斷截火路」、「以絕其勢」的這一戰術原則,充分體現了「失」與「得"、局部與整體,控制與消滅的辯證關係。這是中國智慧的體現,也可以說是對世界消防事業的重大貢獻。


  • 宋朝的城市專職消防,相比於世界其他各國,出現時間更早,整體布局也是更勝一籌!

1629年(明崇禎二年),日本江戶幕府為保護江戶城(今東京),任命大名為火之番,設置大名火消。萬治元年(1658年)改稱為定火消,歸幕府直接管轄。大名火消、定火消,都以保衛江戶城、大名官邸為主要目的。為此,幕府允許組建店火消,為町一級火消組。

1666年,英國倫敦發生了一起大火,燒毀了世界聞明的聖保羅教堂。此後不久,英國人就發明並成功使用第一輛裝有手搖式水泵的消防車,第一次用水龍救火。一有火災,人們立刻放下手中的事,趕赴出事地點,參加滅火。除此之外,該市還設了一名消防值班員,手持銅鈴,晝夜在街上巡邏,一有火情,就及時報警,並提供準備好的消防器材。倫敦的一家保險公司,還設有專人負責保險房屋的消防工作。

1699年,法國巴黎第一支消防隊成立,首任指揮官是達姆·迪佩里埃。他的繼任者馬勒上手就開始著手制定消防隊員紀律,並對消防裝備作一些改進。 在那個時代,滅火是第一位的。因此,法國的消防人員,主要是在懂建築的工人中招募消防隊員。其次,一些在滅火和救助行動中的勇敢者也往往被消防隊吸收進來。

1853年(清咸豐三年),美國紐約市正式成立了第一支專職消防隊,當時由4人組成,次年,才增至40人。最後定名為消防警察,1855 年,紐約建立了第一個消防站。

有宋一代,朝廷有關救火的規定

宋代救火制度的有關規定,在我們今人看來,有時不免令人好笑

在才開始時,救火只靠官府和軍隊,不准百姓插手,且又要求各級長官到場時才能救火。這樣做的初衷,我想可能是為了救火有序進行,防止有人製造混亂。

宋仁宗明道元年,有一次皇宮發生火災後,仁宗皇帝與皇太后為了避火,移御延福宮。然而在大火發生後的第二天,百官上早朝, 但宮門仍緊閉不開,仁宗在拱宸門上接見,百官就在樓下朝拜,只有宰相呂夷簡不拜。仁宗派人詢問其原由,呂夷簡回答:「宮廷出了變故,現在群臣都希望看到陛下。」仁宗這才拉開帘子,呂夷簡也才下跪。呂夷簡的冷靜固然可嘉,但這也側面反映出宋朝防火制度的弊端。自古火場如戰場,時機一耽誤,小火往往就會釀為大災。

後來朝廷終於認識到這個弊端。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下詔書說:

在京人戶遺火,須候都巡檢到,方始救潑,致枉燒屋。敕令開封府,今後如有遺火,仰探火軍人走報巡檢,屆時赴救……左右軍巡使或本地分廂界巡員僚指揮使先到,即指揮兵士、水行人等與本主共同救潑,不得枉撲遠火屋舍,舊管仍轄不得接便偷盜財物。

詔令的核心,是糾正過去發生火災必須等巡檢到場後才能進行「救潑」,以致枉燒了許多房屋。強調「都巡檢未到,本廂巡檢先救」。詔書中提到的水行人員,是宋代城市救火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任務是專門運水,供滅火使用。不過提供的水是「有償服務」的,是「官舍錢買水澆火"。


宋代為了救火,還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按東京有關城門法的規定,舊城入夜前關門,不許軍民人等隨便往來。但開封府的救火人員,不論新城舊城,失了火,都有責任去救。神宗元豐六年二月:「開封府據乞自本府官吏夜救新城裡火,如舊門已閉聽關大內鑰匙庫差東門外宿內臣降鑰」

經朝廷特許,還規定救火隊伍可以不給官吏讓道。這在當時可是一件 很了不起的事。因為宋律原來規定,平時軍民與官員、低級官員與高級官員路上相遇,是有避路讓道之禮的。

  • 宋代朝廷對消防工作,可以說是非常重視

為防止以往救火中出現顧此失彼的混亂現象;及時控制火情,提高救火效率,朝廷根據就近出動原則,明確地劃分了各部隊及有關衙署的救火地段。

並一再修正和補充有關規定,使滅火出動力量的組織指揮逐步完善,分工更加合理,種種「彌補」的措施,標誌著中國古代軍事滅火戰鬥的組織指揮,在有宋一朝可以說是達到了成熟的水平。當時的人們總結了滅火實踐經驗,提出對小火必須盡力迅速撲滅,對大火則「旋為拆屋為計」,以防止蔓延,構成宋代「救火之道」的基本內容。

宋代的城市消防,在繼承和發揚的原有經驗基礎上,不僅改善和發明了新的消防設備,還組建了專職消防隊伍,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這在中國消防管理史上,可以說是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也為當時國家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做出了卓越貢獻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