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這位43歲的杭州醫生再也無法回家過年......

杭州之聲 發佈 2020-01-14T06:54:38+00:00

張超醫治過的病患,從左到右:楊再和,周群標,文鳳菊苗寨老鄉龍永豪和周群標老兩口都是張超的患者,「我住院的時候,他每天都仔細幫我處理傷口,邊擦邊問我疼不疼,很客氣的!」周群標哭著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龍永豪哽咽著說,「只給我看了一回毛病,就能記住我的名字,還邀請我說,『老爺子

2020年1月10日凌晨,扶貧好醫生張超同志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

1月12日,張超「回家」了。

這比之前的計劃,晚了兩天。

原本他打算10日一早從凱里南站出發,搭乘G1322次列車回杭州過年。可1月9日晚8時40分,張超突發疾病,再也沒有醒來。

躺在手機里的電子車票,成了一趟無法到達的旅程。

張超生前是杭州市濱江區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政後勤科兼醫教(政)科科長,副主任醫師,正在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中心衛生院掛職,任副院長。

1月11日清早,他在濱江和丹寨兩地親朋和同事的護送下回家。

讓我們追隨張超同志的幫扶足跡,來到他生前工作過的丹寨縣,聽同事、鄉親含淚講述他的故事——與他簽約的患者,還在盼望著從杭州來的張醫生和聲細語地問診;他帶領的臨床醫師,還想繼續請教「張老師」手把手地答疑解惑;與他一同計劃著衛生院管理改革的院長,還習慣地等他春節回來「大幹一場」……

如今,一切都只剩下省略號。

三進丹寨

主動申請到扶貧一線

隆冬時節,絲絲寒氣入骨。在張超離開的第二天,醫生看診如常,可瀰漫在興仁鎮中心衛生院的悲傷氣氛卻像濃霧一般化不開。

張超常坐的椅子

「這把椅子再也沒人坐了!」興仁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龍昌偉指著二樓醫生辦公室門口的一把棕紅色椅子,紅了眼眶,「張老師第二次來掛職的時候,我們建議給他一間辦公室,被他拒絕了。」「他總說,『要是想坐辦公室,我就不用來丹寨來了,給我一把椅子就能辦公,我要到最需要我的一線去。

張超第一次進丹寨,是2018年10月8日。

張超所在的興仁鎮中心衛生院

那時候,濱江區剛好與丹寨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聽到丹寨需要醫生,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其實早在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就申請要到一線去,結果沒去成。張超妻子虞慧華說,到更需要醫護人員的地方去奉獻,一直是他的心愿。

回想起初次見面,院長陳章見印象深刻,「張超說他是帶著『好奇心』來的……都說東西部的醫療水平差距很大,但到底差到什麼程度,我想自己到村裡看一看。」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作為黔東南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丹寨縣興仁鎮更是重中之重。小鎮常住人口只有2.4萬人,卻分布在32個村子裡,平常去遠一點的村子,開車爬上蜿蜒的公路,繞上三四個小時,才能走進農戶家裡看到村民。

張超第一次扶貧,為期1個月。

「陳院長,我馬上就要回來了!」2019年5月里的一天,陳章見接到張超打來電話,話語裡藏不住地高興。這距離他第一次掛職已經過去半年,當時縣裡當時安排他到條件更好些的縣人民醫院,可張超堅持要回興仁,「縣裡醫療條件好,不差我一個,下面更需要我。

張超二進丹寨之前,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彭國雛有些不放心,「他父母年紀都大了,自己還有兩個孩子,愛人工作也忙,這一去就是半年,家裡怎麼辦?『他說,家裡的事情我會安排好,沒問題。』」

張超的白大褂

「張超不止一次跟我說,『偏遠山區的病人太可憐,當地醫療技術和用藥觀念都落後一大截……我跟老鄉有感情,又是一名黨員,組織需要我,我就要上。』」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彩虹分中心負責人陳恩豐回憶說。

三進丹寨,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張超盤了盤,掛職期滿了,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徐縣長,我還想再留個一年半,把醫療扶貧的工作再完善。 與同在丹寨掛職的縣委常委、副縣長徐建剛初步交流後,他遞交了申請自動延期的申請。

「再換個別人來,又得熟悉一次,我熟悉這裡,熟悉病人,我應該留下。」他跟陳章見說。

患者和醫生的「定心丸」

「有他指導我們就不怕了」

即便是出事當天,張超還在救人。

1月9日中午11時45分,一位病人被送來,說是跟愛人在家吵架喝了農藥。「我們下面的醫生,急救能力有限,遇到這種事,肯定是打電話喊張老師。」興仁鎮中心衛生院護士長潘靜說,「當時他剛吃完午飯準備休息,聽到這個消息,一手接電話指揮我,『上氧氣、建立靜脈通道、解毒藥用上……』一手抓起白大褂跑下來。」

因為基礎搶救及時,又馬上轉送上級醫院洗胃,病人情況穩定。

「下午我跟車回鎮醫院,張老師還問我,『病人怎麼樣?』我說,救治及時,情況不錯。他說,『那就好,我明天回杭州過年。』我說,『張老師再見。』」

一聲再見,便是永別。

蜿蜒崎嶇的山路,拖慢了村民進村的腳步,也絆住了苗寨鄉親們的就醫觀念。

在杭州,有個頭疼腦熱找醫生看看,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到社區問診都蠻常見,可在丹寨這樣的貧困地區,件件難辦。這些情況,張超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張超在給病人做固定術

三進丹寨,他帶去的不僅是高超的醫術,還有提高貧困地區醫療水平的好辦法,「解決了我們醫院慢病患者不敢留、不敢接的問題,還把家庭醫生簽約真正做起來。」陳章見說。

這一點,興仁鎮中心衛生院臨床科科長陳培江特別有感觸。

「張老師帶來的改變,首先是交班制度,在他的要求下,我們每天要進行病床旁交班,逐床查看,還跟我們一起分析病歷,相當於每天一場教學查房,對我們幫助很大。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只要他在,稍微危重一點的病人我們也敢收了,也敢留了,有他在旁邊指導,我們也不怕了。」

現在,衛生院大幅提升了醫療技術水平,從前不敢接收的心衰、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治療。去年全年,興仁鎮中心衛生院門診病人16979人次,與去年同期增長16.06%,「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醫,是張超的目標。」在全院一年的努力下,住院病人1652人次,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7%。

張超不僅是患者的定心丸,也是醫生們的定心丸。

張超在給衛生院醫師分析患者病情

「以前找我看病的人不多,我能看的病也不多,多虧張醫生教了不少基本功,光是急診急救知識就培訓了十多次,」在城望村做了17年村醫的吳名英說。

像她這樣的村醫,興仁鎮有28個,如何促進村醫業務水平提升?

張超想了一個辦法,以臨近三到五個村組成一個工作組,每個小組選派業務能力強的村醫為組長,組長牽頭的「三聯一體」管理模式。就拿吳名英來說,她是城望村、燒茶村和甲腳村三個村的工作組組長,三個村醫有商有量,一起進行業務交流。如今,城望村800多人中,其中,560人左右已經完成了家庭醫生簽約,「其中還包括120多位慢性病患者的建檔。」

「回家」之後

醫療幫扶的接力棒繼續傳遞

眼淚、追憶和告別,成為了這兩天,張超「回家」後的主題。

昨天下午,52歲的潘洪珠開了半個多小時的車,特地從浦沿趕來送張超最後一程。「聽說他今天『回家』了,這麼好的一個人啊,我必須要來送送他……」

出事前一晚,她還在微信上剛和張超聊過天。

「家裡小寶寶老是要吃手,我就問他要不要去醫院看看,他耐心地向我解釋,還告訴了我很多兒科小常識。」 潘洪珠說,從第一次在張醫生這裡看病至今快十年了,自己看高血壓,大兒子看脂肪肝,統統找的他。「我對什麼藥過敏,他記得一清二楚。他還會主動提醒我兒子預約複查,關心生活作息,提出飲食建議。」

張超正在巡查病房

潘洪珠的兩個手機號,張超都保存了。「每次打電話給他,他都親熱地叫我『大姐』。」去丹寨掛職幫扶的這些日子裡,潘洪珠一家人的體檢報告都會通過微信拍照發給張超,「只有他看一眼,我才放心。」

「之前就一直有很多病人來問,『張科什麼時候回來?』我說『快了』,沒想到……」同一科室的同事湯立華一時哽咽,再也說不下去。

浦沿衛生服務中心的同事虞以鳴淚流滿面,「他們若是問我張超去哪了,要我怎麼回答……」

他還記得,2018年上半年的一個雨夜,兩人開車經過一個路口,發現路邊有一個突發車禍。「當時他立刻停車,雨那麼大,傘都不拿,直接衝過去問是否需要幫忙。確認對方沒有受傷後,他才放下心來。他說,「他一向是個熱心腸。」

張超醫治過的病患,從左到右:楊再和,周群標,文鳳菊

苗寨老鄉龍永豪和周群標老兩口都是張超的患者,「我住院的時候,他每天都仔細幫我處理傷口,邊擦邊問我疼不疼,很客氣的!」周群標哭著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龍永豪哽咽著說,「只給我看了一回毛病,就能記住我的名字,還邀請我說,『老爺子,有機會來杭州玩!』……哎,我是真想到杭州,送他一程啊!」

張超在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辦公室里,桌上擺著三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工作計劃與安排的筆記本,一本黨建、一本基建、一本工作,井然有序,一如張超為人。

工作筆記本的最後一頁,停留在2019年4月25日關於對口幫扶的工作安排,而張超的生命也永遠停留在了扶貧工作的路上。

22個小時,1500公里,張超回家了。

護送他一路回家的徐建剛說,「他不僅是興仁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也是濱江赴丹寨醫療幫扶小組的業務骨幹,經常參與全縣範圍內的送醫下鄉。他離開了,我們會接住接力棒,把他沒有做完的事情接下去做。

來源:讀城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葉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