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眼中的教師成長:未來是自己創造的遠方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 發佈 2020-01-13T08:50:49+00:00

年長教師一定要有繼續奮鬥的勇氣和激情,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引領作用,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要像於漪老師所說,「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做一名「四有」好老師,是每一位教師心中的職業理想。但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總不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和苦惱,剛入職時經驗不足,難免手忙腳亂;進入骨幹階段,又受困於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固化,難以跟上變化的時代,再加上不斷襲來的職業倦怠、生活與事業的平衡等種種煩惱……


如何不斷戰勝障礙,始終以積極心態享受屬於教師的職業尊嚴與人生幸福?今天我們為您推薦深圳外國語學校校長羅來金的文章,看作為校長的他如何為教師成長「開藥方」。


教師如何不斷完善自我?


教育行業是一個前赴後繼的行業,需要不斷有新人補充才不致斷層斷流。年輕教師或多或少有熱情足經驗不足、想法多辦法不多、用力大實效不大等特點。如欲快速成長並成才,就要充分發揮自身敢想敢幹、善學能學的優勢,明確未來定位,錨定教學風格,專長提升與全面提升相結合,實現最優化個性發展。在此過程中年輕教師要扮演好幾個角色。


一是要做「開心果」,注重關係為先,知識第二。這裡的關係是指和諧的師生關係、同事關係、家校關係。「親其師,信其道」, 年輕教師首先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然後才做優秀教師。


二是要做「小蜜蜂」,勤於學習,博採眾家之長,站在他人和巨人肩膀上。


三是要做「關鍵先生」,抓住關鍵事件、關鍵機會表現和綻放自己,就能加快自我成長進程。


四是在必要時還能夠做一個「靜默者」,面對喧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低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中年教師如何行穩致遠?


在沿著「合格—骨幹—優秀—楷模—大師」循序漸進的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人近中年業已小有成就的「優師」又該怎樣行穩致遠,最終鑄就自己的輝煌?


第一,具有「清零」修為,敢於放下,重新歸零,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往往容易放開,能夠無所顧忌地奮力向前;而當你擁有很多經驗和榮譽的時候,很多人卻難以放下,反而為經驗和榮譽所束縛。


因此,對中青年骨幹教師而言,要捨得放下,要敢於放下,放下成功的經驗,放下各種各樣的榮譽,不要讓過去的成功和獲得成為你前行的阻礙。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各種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課程改革、微課程、人工智慧……一個個新變化讓人目不暇接。中青年骨幹教師要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要不斷打開自我的眼界與心胸。面向未來,我們要記住,「未來不是我們要到達的地方,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遠方」。心胸有多寬、眼界有多寬,未來的世界就有多寬。


第二,具有「生命」修為,健康生活,不斷優化自我生活方式——人到中年,各種行為習慣都已形成,人格特點也漸趨定型。但是,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並不是已經形成的習慣都是好習慣,並不是已經形成的人格特點都是積極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古人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陶行知先生也說,「一天新似一天」。因此,中青年骨幹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各種習慣和人格特點,要不斷優化自我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但是我們前面幾十年生活習慣和人格特點的固化,也是影響今後幾十年人生的最大力量。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像教師一樣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感悟到教師職業的尊嚴,也才能享受到教師人生的幸福。教師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方面特點:


一是物質生活的樸素性;


二是精神生活的自覺性;


三是教育生活的創新性;


四是社會生活的建設性。


第三,具有「超越」修為,投身研究,努力實現自我超越和突破——以往的教師,總覺得把課上好、把書教好、讓學生考好就足夠了,並不重視學科研究。但教育發展到如今的階段,研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中青年骨幹教師要投身到研究之中,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結合學校的發展需要,以問題為課題,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我們是面向未來培養學生,要引導學生樹大志、養智慧,在未來去解決現在還沒有出現的問題,去發明現在還不曾有的技術,去創造現在還不能想像的生活。


因此,當前很多教育問題都需要我們研究和創新。可以說,在當今時代,做不好研究是教不好書的,做不好研究是解決不了我們面臨的各種教育問題的,做不好研究也不可能成長為真正優秀的教師。新時代的優師、名師必須同時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


對學校而言,打造百年名校的重要生長點就是要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要能夠真正站在教育前沿地帶進行探索,為中國未來教育發展貢獻方案和智慧。


教師如何超越職業倦怠?


一般而言,教師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從大學畢業到入職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稱之為「入職適應期」,大約需要5-8年;從合格教師走向成熟,我們稱之為「教師成熟期」,大約持續10-15年;過了成熟期,部分教師開始有了職業倦怠感,如果沒有內驅力和外部激勵,教師的「職業倦怠期」將持續到退休。


職業倦怠期是普遍現象。步入職業倦怠期的教師,不再有工作熱情,不再有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學生喜歡的老師,甚至開始抱怨,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工作狀態,多麼枯燥的生活方式。而教書育人,恰恰是最需要激情和鬥志的。職業倦怠傷害的不只是學生、學校,也傷害教師自己。


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正視職業倦怠,另一方面又必須超越職業倦怠。要相信職業倦怠是可以被克服、被超越的。我們可以看到,國內一些教育大家和名家,比如「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廈門大學潘懋元先生等,儘管高齡,都仍然滿懷激情地投身於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樂此不疲。


超越職業倦怠,第一,要不斷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職業倦怠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人生倦怠,或者說是人生倦怠在職業領域的投射。超越職業倦怠,根本上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內在活力。在人的一生中,年輕時也許爭強好勝,比能力、比成就,但真正活到一定時候就知道了,心胸、眼界比能力更重要,而活到最後就更明白了,人生境界比心胸、眼界又更重要。人這一輩子就活在自己的境界裡。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個等級:


一是自然境界,人若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有很少意義。


二是功利境界,就是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三是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所做的事具有道德價值。


四是天地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會這個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在這一境界上做事便要超越世俗,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教師原本也是凡夫俗子,也要食人間煙火,但總還要活出自己的境界。有境界的人看這個世界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滿活力的。人的境界上去了,生命的內動力就激發出來了,生命內在的活力也就釋放出來了;生命有內在活力,職業自然有活力而沒有倦怠了。


第二,要儘可能廣泛地與年輕教師和學生交朋友。馬克思認為,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的心態怎麼樣、精神狀態怎麼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人。年長的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要更有意識地把自己打開,更加主動自覺地與年輕教師交朋友,與學生交朋友。


與年輕人在一起,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年輕人的新思想、新問題、新活力,就能感受到社會的進步,也能感受到社會當下的真實問題。與年輕人在一起,就能讓自己的思想年輕、情感年輕、精神年輕,自己的生命就有活力。


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今年(2019年)100歲了,仍然帶博士,仍然堅持閱讀和寫作,有人問潘老長壽的秘訣,他回答說最重要的就是與學生在一起。成為年輕教師的朋友、成為學生的朋友,不僅能夠幫助年輕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成長,更能讓我們自己年輕。年長教師一定要有繼續奮鬥的勇氣和激情,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引領作用,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要像於漪老師所說,「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作者羅來金系深圳外國語學校校長)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人民教育》2019年第23期,原標題為《新時代教師之責任、使命與風範》,內容有刪改。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