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太湖「帶火」鄉村綠色經濟

光明網 發佈 2020-01-14T09:04:01+00:00

長圻碼頭對面,一個面朝太湖的村落,粉牆黛瓦的村舍「靠」在山坳里,背後是滿眼蔥鬱的枇杷葉青色。村口的池塘邊,造型各異的青蛙讓人感到新奇。這裡,就是遊客們津津樂道的青蛙村。臨近年關,青蛙村62歲的村民張茂興一天都沒歇著,他和老伴帶著雇用的村民,宰殺雞鴨魚並醃製晾曬。「別看現在村裡遊客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江蘇蘇州吳中區東山鎮金融辦的數據顯示,2019年東山鎮居民存款突破50億元。生態紅線趨緊,規劃受限,沿太湖50米地區不得開發,圍網養殖拆除……戴著「緊箍咒」,生態敏感區域如何走出一條富民之路?東山人底氣十足地告訴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嘛!」

冬天的太湖依然引人入勝。從蘇州吳中區太湖取水口一路往西南方向行駛,環島公路漸漸把遊客帶入仙境。太湖七十二峰,三分之二在吳中,在冬天的霧氣里,遠山近水勾勒出一幅幅水墨畫。長圻碼頭對面,一個面朝太湖的村落,粉牆黛瓦的村舍「靠」在山坳里,背後是滿眼蔥鬱的枇杷葉青色。村口的池塘邊,造型各異的青蛙讓人感到新奇。這裡,就是遊客們津津樂道的青蛙村。

臨近年關,青蛙村62歲的村民張茂興一天都沒歇著,他和老伴帶著雇用的村民,宰殺雞鴨魚並醃製晾曬。「別看現在村裡遊客不多,等到新年假期開啟,農家樂的客房和餐飲就供不應求了。」張茂興說。

青蛙村在10年前還不叫青蛙村,叫西巷村,是楊灣村12個自然村落的其中一個。在村莊改造過程中,生態保育專家發現,西巷周邊存在著稀有物種,有形態不一的蓼科植物、大小芡藻、金花石蒜等,在連接太湖的小池塘里找到了60多種青蛙,包括罕見的金線蛙。楊灣村決定從這片蛙聲著手,結合當地生態優勢、民俗風情打造西巷青蛙生態創意村。

然而,此時的西巷村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們到鎮上要翻過兩座山,花費一個半小時。「這條路一下雨就成了水塘,得穿著深筒雨靴一點點挪著往前走。」張茂興指著家門口的路告訴記者,茶葉、瓜果沒有一點銷路。

借著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東風,吳中區各級政府在西巷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道路平整、河道保潔、雨污水治理。村子東頭的枇杷園裡建起了一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211戶人家的污水通過生物降解,100%達標排放。

「路寬了,山綠了,水清了。」村民們眼看著村子一點點變美,遊客越來越多,紛紛開起了農家樂。2019年,張茂興的農家樂客房和餐飲收入達15萬元,碧螺春、枇杷、楊梅等土特產的銷售收入20多萬元。「刨去成本,凈收入怎麼也在20萬元以上。」張茂興篤定的神情中掩飾不住喜悅。

楊灣村黨總支書記徐春福告訴記者,如今,楊灣村正以西巷模式為示範,把農文旅融合的生態旅遊特色之路輻射、推廣到全村,惠及更多百姓。

洞庭東山是太湖裡的一個半島,擁有太湖岸線60公里,這裡人文自然資源稟賦優越,但承擔著保護太湖生態的重任。東山鎮黨委書記徐雪棣告訴記者,東山主動融入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的大格局,「守好六分太湖水」,近兩年東山先後完成太湖灘涂治理、太湖圍網養殖拆除、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以及養殖池塘退養整治,流域內太湖水質持續向好,生態環境成為東山的顯著優勢。

東山有句諺語,「上山頭,下山頭」。意思是說東山農民謀生有兩種方式,上山頭就是利用山丘進行茶果間作,枇杷、楊梅樹下種碧螺春;下山頭就是水產養殖,水八仙、太湖三白應有盡有。以農家樂、民宿為平台,紛至沓來的遊客成為東山農產品消費的「主力軍」。2016年建起的東山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為農產品「飛」出東山插上了翅膀。2019年,東山枇杷網上銷售255萬斤,占總產量的31%,全鎮農產品網上銷售達兩億元。

產業園時常開設培訓課程,集聚起一批返鄉創業的本土青年。大學畢業返鄉創業的孫政,帶領34戶東山農民成立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銷售額達600多萬元。「東山文化底蘊深厚,能否讓農產品與文化發生碰撞,提升產品價值?」孫政琢磨。2019年4月,他利用即將修剪掉的過季茶葉,與絲綢相結合做出了手工茶染圍巾,圍巾具有獨特的碧螺春清香,還有漸變的自然顏色,賣出了800元一條的好價格,同時該項目獲蘇州市農村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

「東山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都有久遠的歷史,年青一代東山人應該在地方文化的傳承、融合、創新上動腦筋,發揮『文化+』優勢,打響東山農文旅品牌。」孫政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4日04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