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十二悲歌起,頓河靜淌八小時|2019十佳戲劇

新京報 發佈 2020-01-13T09:12:41+00:00

華語作品中,我們看到《德齡與慈禧》這樣的復排作品重新煥發藝術生命力,易立明用他的方式讓《等待戈多》不再看不懂。——宋寶珍新京報記者劉臻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2019年的舞台,湧現出多部大膽解構經典著作的作品,它們的風格比往年更個人、更先鋒、更充滿力量。華語作品中,我們看到《德齡與慈禧》這樣的復排作品重新煥發藝術生命力,易立明用他的方式讓《等待戈多》不再看不懂。《葉甫蓋尼·奧涅金》毋庸置疑是引進劇目中的最高標準。

★新京報最藝術演出榜年度人氣戲劇

《牛天賜》

數據源自新京報App投票

按演出時間排序

央華戲劇《龐氏騙局》

時間:2019年4月26日-28日

地點:北京保利劇院

編劇:大衛·萊斯高

導演:大衛·萊斯高

主演:蔣雯麗、戴軍、江映蓉、王維倩等

郭相辰 攝

《龐氏騙局》是2019年中國戲劇市場中具有挑戰性的作品。它挑戰了形式的寬度,找到了音樂和戲劇二者之間的新表達;它挑戰了空間的深度,全劇只用桌子,就在舞台上構建出了遊輪、碼頭、監獄、辦公室等一切場景;它挑戰了時間的跨度,用兩小時講述一個人的一生以及代際影響;它挑戰了表演的高度,蔣雯麗成功反串了一名男性角色從少年到老年的一生;它挑戰了場景調度,八位演員演了近百個角色,全劇營造了一種飄忽不定、暗欲涌動的社會群像,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了人性的貪婪。《龐氏騙局》為中國現代戲劇留下了如何與世界融合的新思考與新表達。

——鄶穎波(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副院長)

俄羅斯瓦赫坦戈夫劇院《葉甫蓋尼·奧涅金》

時間:2019年5月16日-19日

地點:天橋藝術中心

原著:普希金

導演:里馬斯·圖米納斯

演出:俄羅斯瓦赫坦戈夫劇院

塔蘇 攝

立陶宛導演里馬斯·圖米納斯在俄羅斯瓦赫坦戈夫劇院排演的《葉甫蓋尼·奧涅金》2018年亮相烏鎮戲劇節,2019年在北京首演。這是一部充滿詩意與想像的傑作,極為深刻地揭示出俄羅斯精神生活的內涵。塔吉亞娜成為了劇中的真正核心人物,她的靈魂世界純潔而高貴。導演通過兩個演員來扮演奧涅金,強調了這個男性人物的複雜性,也暗示了奧涅金精神世界的分裂:一方面,他厭倦上流社會的空虛生活,另一方面,內心中卻仍然殘存著真摯的感情,對自己的荒唐生活有著悔恨與自省。舞台後方的那面巨大鏡子,同樣映照出俄羅斯生活的分裂:一面是鄉村生活的淳樸安寧,另一面則是粗暴的黑暗。

圖米納斯極為天才地將普希金的詩劇呈現在舞台上,普希金的那些優美詩句,仿佛是昨天剛剛寫成的,變成了演員內心最自然的話語,變成了音樂一般的獨白。圖米納斯的「奧涅金」是一部「人性之美」的讚歌:既憂鬱冷峻,又飽含詩意的激情;既輕盈美麗,又沉重深邃;既諷刺怪誕,又有著內在的悲劇性。

——彭濤(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教授,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國分會理事長)

易立明《等待戈多》

時間:2019年5月17日-19日

地點:中間劇場

編劇:塞繆爾·貝克特

導演:易立明

主演:黃凱、張懿曼、黃澄澄等

阮熙棟 攝

貝克特劇作、易立明導演、他和團隊新譯、新蟬戲劇和中間劇場聯合製作的《等待戈多》,是一次告別了中國演員不知所云、乾癟符號化演出史的劇場創作。譯本恢復了曾被「雅化」的調侃,舞美的精神概括力強悍:墓地,歪斜的十字架,破碎的鏡子,直接彰顯劇作隱喻的人類境遇並將哈姆雷特命題延展到戈多——「上帝已死」,人類理性破碎,再也無法完整地自我認知並認識世界。《等待戈多》是意義不可窮盡的劇作,人物幾乎每句台詞、至少是每段獨白,都需要《聖經》和各式現代西方哲學的索引。對於中國人來說,理解尤其艱難。易立明團隊以十個月時間研讀劇作和相關譯著,致力於表演之前的「意義清障」,並以中國人的生命-歷史感受決定舞台呈現的意義指向,一些本土化的「現掛」增強了觀眾的會心。這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也使這一版本成為邁向《等待戈多》精神腹地的決定性一步。

——李靜(編劇、劇評人)

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

時間:2019年7月13日-14日

地點:天橋藝術中心

編劇:貝爾托·布萊希特

導演:克里斯多福·盧平

演出:慕尼黑室內劇院

北京歌德學院供圖

寫《夜半鼓聲》時,布萊希特的世界觀尚未成熟,還是一個激進的個人主義者,但他把一戰後德國資產者及其政治代理人的唯利是圖和保守反動刻畫得入木三分。2019柏林戲劇節在中國版本的《夜半鼓聲》呼應了該劇百年前的首演,同時徹底貫徹布萊希特的陌生化劇場理念,通過間離手法將布萊希特的原作加以歷史化。這版演出最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它用一種文獻復原的方式,將這一複雜矛盾的文本放回特定的歷史脈絡,也將布萊希特早期思想的矛盾和困境予以充分展示。與布萊希特並不成熟的原作相比,這一版的美學理念更激進,主題也更深刻。這是一版後冷戰年代的《夜半鼓聲》,創作者顯然是想藉助對歷史文本的重訪,來回應錯綜複雜的現實問題。這種充滿行動主義意味的思考令我讚賞。

——趙志勇(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以色列蓋謝爾劇院《父與子》

時間:2019年7月18日-20日

地點:首都劇場

原著:伊凡·屠格涅夫

導演:耶海茲克爾·拉扎羅夫

演出:以色列蓋謝爾劇院

北京人藝供圖

北京觀眾熟悉的以色列蓋謝爾劇院帶來了一版非常不「蓋謝爾」的《父與子》,全方位打破了所有經典俄國文學作品舞台改編的熟悉定式,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看到了濃烈純粹的環境色彩,極簡多元的道具設置,形式感強又恰如其分的肢體調度與多媒體的巧妙運用,這些充滿現代感甚至未來感的舞台語彙把170年前屠格涅夫筆下父與子所代表的兩個時代與兩種思潮之間的依戀與衝突,經過解構之後呈現於21世紀的舞台上,毫無違和感。最為巧妙的是,演員肢體實時捕捉與大屏投影畫面結合時出現的「錯位」,仿佛在頑強地表述著任何時代中新舊交替必然面臨的不適與滑稽,聯想到主人公巴扎羅夫的悲劇,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心下唏噓。

——尚曉蕾(戲劇翻譯、評論人)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靜靜的頓河》

時間:2019年8月23日、25日

地點:天橋劇場

原作:米哈伊爾·肖洛霍夫

導演:格里高利·科茲洛夫

演出: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

主辦方供圖

八小時史詩《靜靜的頓河》猶如一幅俄羅新現實主義畫卷,向觀眾慢慢展現出俄羅斯民族的積極樂觀、堅韌不屈的頑強生命力,且戲劇張力十足。值得一提的,首先是簡約的舞台布景裝置,隨著劇情時空的流動,舞台也隨之變化,用簡單舞美創造出豐富的舞台語彙、人物語彙,聚焦於人物與人物的情感生活。其次是演員的表演,如此年輕的演員在生死離別中,在複雜的糾葛中卻傳達了如此厚重情感,熱情的舞蹈、飽滿的角色、真摯的生活,這正是觀眾所期待的。假若我們錯過了《兄弟姐妹》,那千萬不可錯過《靜靜的頓河》,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終將匯集於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在歷史中反觀自身。

——張樞(旅法戲劇導演)

★新京報年度華語最佳戲劇

《德齡與慈禧》2019版

時間:2019年9月11日-15日

地點:北京保利劇院

編劇:何冀平

導演:司徒慧焯

主演:盧燕、江珊、濮存昕、黃慧慈、鄭雲龍

王可達 攝

寫史難脫「定論」的窠臼。李翰祥幾部以慈禧為主角的電影,均把她描繪為「一代妖后」,即便《瀛台泣血》里從西方邁入清宮的德齡充當調色板,令她有了一些人味,可是她對光緒的逼迫依舊讓觀眾「步步驚心」,沒能改寫評判她的色彩。但何冀平的劇作《德齡與慈禧》,除了賦予慈禧緊握在手的權力,還讓她把手臂張開,嘗試像一個普通的女性般,擁抱親情、友情與愛情。圍繞在她身邊一眾人物,也跟著扔掉符號化的標籤,生出血肉。劇本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觀照歷史勾連人性,使得家事與國事互為測量的標尺,難怪搬上舞台,無論粵語或國語演出,還是話劇或京劇版本,均廣獲好評。京津港合作的最新話劇版,文本發出的光芒燦如往昔之外,導演、舞美及演員等,更是合力塑造一出華語高品質戲劇應有的外觀與內核,起到示範作用。

——梅生(劇評人)

波蘭羊之歌劇團《李爾之歌》

時間:2019年10月19日-20日

地點:天橋藝術中心

編劇:威廉·莎士比亞

導演:喬格什·布拉爾

演出:波蘭羊之歌劇團

塔蘇 攝

老舍戲劇節之波蘭羊之歌劇團《李爾之歌》,將莎士比亞文本中李爾與考狄莉亞的悲劇因子抽離出來,重新鉤織成一首幽浮在英格蘭原野上的音樂長詩。把「李爾王」的故事分成十二首曲目,嗚咽、悲戚、跌撞、哀號、狂野俱在,角色由音樂而非演員塑造,角色的存在亦是表達情感情緒的生髮者,而由釋講者承擔段落之間、舞台與觀眾之間的橋樑。旋律、和聲、節奏、色彩(音色)更重要,通常意義上的肢體與台詞只在必要時被強調。音樂的魅力,在劇場中飄飄洒洒,激發出令人著迷的情感互動。

——程輝(戲劇評論人、策劃人)

孟京輝《茶館》

時間:2019年11月8日-13日

地點:北京保利劇院

原作:老舍

導演:孟京輝

主演:陳明昊、李建鵬、孫雨澄、齊溪等

孫競堯 攝

孟京輝版《茶館》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重新在劇本中發現「個人」,《茶館》中的王利發,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了前史,靈魂攤開,還與作者老舍本身的命運有了隱性的關聯。演員們的表演也是傑出的,尤以陳明昊的王利發為最,他以收放自如的激情和充滿哲思的即興,完成了一次世界級的表演。這部劇的結構、技巧、影像的使用等等,無疑都充斥著濃濃的德國氣息,但它的美學表達卻又是徹頭徹尾的孟京輝式。很多初次接觸戲劇的人或會不適應,覺得晦澀難懂,甚至感覺受到了一種生理性的衝擊,我想那完全是因為我們之前的很多話劇,很少思考得這樣深,又表達得這樣自我。可是只需思考一下即會明白,這或許正是孟版《茶館》的魅力所在。

——張敞(文藝評論人)

方旭《牛天賜》

時間:2019年12月25日-29日

地點:天橋藝術中心

編劇:方旭、陳慶、崔磊

導演:方旭

主演:郭麒麟、閻鶴祥

張睿 攝

把人物眾多的一部小說改成話劇不是易事,把一個人從襁褓到青年的成長史講清楚尤為不易,話劇《牛天賜》以散文化的筆法,以門墩的敘事開篇,主要以天賜的視線展開場面,保留了原小說的幽默風格,形成了一種笑中含淚的反思意味。從本質上說,戲劇主人公牛天賜是個長不大的巨嬰,是個被命運的線索牽扯著的玩偶,因此此劇大量使用了人偶合一的表演,這也是一個既有創新意義又有象徵意義的舞台手法,即由演員控制身上掛著的偶人進行表演,偶與人一體兩面,珠聯璧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張力。此劇塑造出了真實的有內涵的人,牛天賜也許不夠高大偉岸,身上有很多世俗塵埃的沾染,他孩童時的頑劣、淘氣,情竇初開時對姑娘的幻想,都反映出成長期少年的真實心理。他還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老北京人、京味兒文化的某些特點。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