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影評:這,絕對不只是單純的愛情故事

碎語閒言 發佈 2020-01-13T09:39:56+00:00

2020年已經開始,回想去年一整年下來除了續集電影的疲勞轟炸外,並沒有太多讓我期待或是超乎期待的作品,但若是要我挑出去年最想看的電影簡直是請益如把手掌180度翻轉過來那樣輕鬆愜意,那部電影就是今天的主角–《天氣之子》。

2020年已經開始,回想去年一整年下來除了續集電影的疲勞轟炸外,並沒有太多讓我期待或是超乎期待的作品,但若是要我挑出去年最想看的電影簡直是請益如把手掌180度翻轉過來那樣輕鬆愜意(易如反掌),那部電影就是今天的主角–《天氣之子》。


自從新海誠在去年上半年釋出《天氣之子》的預告後,每一個月,不誇張的說我就是每一個月都在看電影時刻表,儘管知道確切的上映日期,但還是有那麼一股電影會提前上映的奢望。然而事與願違,以至於國內的首映場開跑後,我只能待在螢幕前聽著主題曲一遍又一遍,每當要進到副歌前的那一句「行こう」,我的內心總是忍不住的大喊:「好啊好啊,要去哪」。



廣大群眾尊稱誠哥為「截圖桌面大師」,這個封號反而讓我覺得有點膚淺,依我本人高中就讀動畫科的認知來說,要把每一個鏡頭畫得精緻到發亮,不是做不做得到只是想不想做的問題,我才不相信真的會有人會把隨便一個畫面截圖拿來設成自己的電腦桌面。新海誠或許就是有那一份吹毛求疵的追求,但如果以一個動畫師最最最基本的畫面來認識他,那真的太小看海誠兄了。對我這個超級新海誠迷來說,愛情里的「遺憾」才是新海誠不可撼動的價值。

日本動畫界的巨匠在大家的心目中各有所屬,但若是想要在長篇幅的動畫中細細品味愛情的惆悵,是真的除了新海誠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新海誠的作品不只是把愛情當成主要的武器,他也非常善用「動畫」這項媒材的特質,在你我都能夠感同身受的故事中添上一份無可救藥的奇幻和浪漫。說到底,精美的細節與畫面只是新海誠在作品上的區別,懂得說愛情故事並善用動畫的想像力,才是咱們誠哥之所以與眾不同的特質



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無疑是新海誠最成功的電影,在我看來也是成長最多的作品。《你的名字》直接下了一整首的BGM當作開場,這樣的作法雖然差點讓我以為自己是花了錢在電影院看季番,但也很順理成章的將觀眾拉進到劇情中,以一部準備要感染你我情緒的電影來說,這樣的做法確實效果卓越,不過這同時是新海誠的絕招卻也是他一直以來都無法改善的毛病


新海誠太習慣用城市景和特寫的物體去填充畫面,甚至成了一套新海誠式的識別,也造就新海誠重視「效果」卻沒有辦法把故事說得一氣呵成的瑕疵。不論是《你的名字》還是《天氣之子》都有一種過於「章節」的感覺,更新海誠一點來說是「秒速五厘米」的味道,在觀影的過程總給人一種一段劇情說完,接著上演同樣劇情但時序不同的落差,整體作品缺乏說故事的一致性,時而用絕美的畫面征服觀眾、時而用主角的口白豐富情緒,時而又回到愛情故事的主軸。



但,新海誠之所以依然能夠征服我,正是他張開雙手擁抱自己的缺陷,新海誠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但他從來沒有刻意掩飾或是做出改變,而是保留住瑕疵,用誠意把問題打扮得上相。這就好像新海誠的人設,普通甚至可以說是總是在撞臉,但新海誠並沒有去找一個厲害的動畫師來幫他處理人設,反而是做到自己的最好,並讓這些瑕疵替作品增添風味,這,才是真男人



近年來日本電影的預告可以說是如出一轍,顏值水準平均之上的男女主角、又臭又長的片名、堪比國內媒體的煽情標語,配上一首單聽可以無限循環,但配上電影簡直是被浪費的主題曲。新海誠也是這一套公式的使用愛好者,除了劇情本身沒那麼免洗以外,他更是把電影主題曲擴展成專為作品服務的一整張專輯,不只是一首、兩首,而是當你看完電影一回到家,可以在極度想睡覺的情況下,硬是騰出30分鐘來回溫這一首接一首的痴情與浪漫。


新海誠的故事有著很明確但不討人厭的公式感,大多都是關於一男一女,從情竇初開的相戀到被不可抗的命運拆算,在《天氣之子》中甚至連出場的人物數量和角色的功能性都和《你的名字》大同小異。但稍微改變參數的「都市傳說」,讓新海誠的常駐班底有了相似但截然不同的呈現,一樣是見怪不怪的雨天、電車和櫻花、一樣是顏值不怎麼高的男女主角、也一樣是為了愛勇敢一回的旅程,但這就是一道食材用料沒有太多改變,卻在各方各面的調味上更改口味的作品。



除了一共兩次我情不自禁的抓住後腦勺頭髮來表達對新海誠的讚嘆外,到整部電影結束後我心中一直有一絲弦外之音,直到與我同行的友人問我有沒有注意到主角在蓋泡麵的物品選用了《麥田捕手》時,我內心篤定的相信誠哥的《天氣之子》絕對不只是單純的愛情故事。電影中能夠召喚晴天的是女主角,但日文的片名卻叫做《天気の子》,這邊的「子」並沒有任何性別的表示,而是一段關於「孩子」的故事。


「我們都在麥田裡奔跑」


「誰會等待在懸崖邊抓住我們呢」


以上兩句話來自白安的《麥田捕手》MV開頭,你或許以為我就是在向各位強行推薦自己最喜歡的歌手(是,我是),但請看看以下的畫面,也許你就能感受到些什麼。




畫面並不是麥田,但男主角確實是伸出了手,在女主角即將墜落之際,將她拉回天空另一邊的世界。所以以下我將會進行不情願但難得的劇透心得,強烈建議有觀賞過《天氣之子》並且了解《麥田捕手》的朋友進行服用。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少女,我原本以為這只是新海誠習慣性的年齡設定,但劇情上牽扯到一把槍,和一卡車被警方通緝的衰事,都讓我在觀影的過程中感到異常的壓力,這比以往的新海誠故事多了一份沉重。就在我把男女主角的年紀和那些討人厭的過客擺在一起思考後,突然明白到這似乎就如同《麥田捕手》作者Jerome D. Salinger試圖在書中提出對這個世界的控訴一樣,是一段關於大人一步步阻撓孩子純真的抵抗


首先我們來談談那一把「」,男主角初來乍到東京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東京好可怕」,警察在乎的不是他需要什麼幫助,而是詢問他為什麼這麼晚一個高中生會獨自待在外面,路上的混混也不顧友人的眼光,就是想要欺負看起來一副乳臭未乾的少年。這些針對男主角外表年紀的對待,一直到他撿到了那一把槍(我知道這句話聽起來超白痴)才有了變化,這一把槍諷刺著大人自以為的姿態,也代表少年不得已用如此極端的方式逼迫大人閉上嘴仔細聽一聽自己想要說的話。



整部電影的警察都呈現一種過度「小看」男女主角的狀態,儘管這樣的表現不免有點偏頗,但在男主腳全力衝刺只為了見到女主角最後一面時,先不管所有鐵路的員工都沒有能力去解決有人大剌剌跑在鐵路上的瞎事,底下看好戲的路人傳來清一色的冷嘲熱諷,沒人知道男主角是在為了什麼事努力,卻也沒有人願意去幫助他、理解他,整個世界就好像在與他作對,換作是我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被這些現實面吞噬,但男主角並沒有停下腳步,他是為了所愛的人勇敢,如此而已。

由小栗旬配音的上司,除了是男主角的救命恩人之外,劇情中也數度提到他和男主角的遭遇和個性很像,都是年紀輕輕就離開家裡來到東京討生活,都是在東京找到了想要廝守的人。上司是善良的、是心境上最接近少年的人,但在世俗的限制和框架下,他試著變得自私、變得和那些警察一樣只在乎既有的規矩,但也是因為有他懂得男主角的純真勇氣,才會在最後選擇站在少年的身邊,讓男主角見到最想見的人,並在天空的另一頭將她帶回現實世界。



接著來說說貫穿整部電影的雨天,看似是極端氣候的失控,在故事中卻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滿意解釋。我們常聽說某個天氣狀況是數十年來的歷史新高,或許代表二十年前這樣的氣候其實是見怪不怪。這個世界總是灌輸我們所謂的「正常」,卻沒人告訴我們應有的原貌,如同電影所說,200年前的東京其實是個海灣,現在的東京只是回到正常的狀態罷了。也許我們眼中的習以為常,是人類控制下的「失控」,而你我都在無意間失去了自我的樣貌。


不友好的東京就快要隨著大雨將少年淹沒,是女主角找到了他並拯救了他,晴女有著與生俱來的宿命,是男主角的愛與陪伴讓女主角在終將逝去的生命得到了幸福。沒有人會因為東京再度放晴而感謝他們,就好像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讓大人稱心如意,也得不到一個應有的讚賞。所以男主角決定要自私的將女主角帶回身邊,就算雨永遠沒有停的一天又怎樣,反正這個世界從來都把我們的努力當成理所當然。



《天氣之子》保留了以往迎合大眾的口味,也在故事的梳理上更加簡潔有力,所有關於新海誠的魅力也都沒有缺席,並在看似又一段歌頌愛情的浪漫之旅中,闡述了不被認同也要抵抗的勇氣。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有滿滿新海誠味道的《麥田捕手》,是因為愛變得奮不顧身也好、是因為受夠了大人的限制也罷,長大從來都不會是壞事,只是不要成為那些糟糕的大人。

聲明:本文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