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築的「復興」之路

甘肅文物 發佈 2020-01-13T10:35:49+00:00

▲北京萬松老人塔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物建築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物質實體,是優秀文化傳承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我國建築遺產數量多,類型多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物建築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物質實體,是優秀文化傳承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我國建築遺產數量多,類型多樣。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5058處,其中列入古建築216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943處,建築類文物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總量的61.39%。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76萬餘處文物點中,建築類約26萬餘處,占總量的34.21%。可見,在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中,地面建築占比高,類型豐富,與公眾也最接近。

建築遺產作為可利用的資產,以及旅遊產業的重要部分,被世界各國認同和重視。無論是北京的長城、巴黎的羅浮宮、埃及的金字塔,每年接待的遊客都以百萬甚至千萬計。

2014年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930萬人次,2018年八達嶺長城接待遊客1000萬餘人次,最高峰日遊客量達9萬人。建築遺產比古遺址更容易使公眾得到直接的感受,有更強的觀賞性和相對清晰的文化可讀性,其在當今社會中的文化傳承作用不言而喻。

為更好地發揮文物建築的資源價值,近些年,各級政府、文物部門在文物建築的修繕保護、活化利用、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精品案例層出不窮,取得顯著成效。


保護修繕文物建築開放利用的前提


文物建築的保護修繕是開放利用的前提。面對我國數量龐大的文物建築,修繕工程根據各地文物建築特點,進行修繕保護,成果顯著。據初步統計,2015至2019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覆項目數約4000個,開工項目數約3500個,竣工項目數約2800個,項目開工率88%,完工率70%,大部分批覆的項目及時實施並完工。

2017年,浙江泰順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這三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廊橋重新屹立在溪水兩畔。泰順廊橋(共 15 座)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 閩浙木栱廊橋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2016年9月15日,颱風「莫蘭蒂」所帶來的洪水衝垮了這三座廊橋。幸運的是,當地群眾第一時間最大限度的打撈起廊橋原構件,為之後的修繕重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修繕時,由於廊橋的構造特殊,每一座橋的修復都由一位當地有名的非遺傳承人、相關石瓦匠人和一家具有文物資質的施工單位協同工作,各方人員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各司其長。非遺傳承人、傳統匠人的參與,使廊橋的整體風貌、傳統技術工藝得到了保障。

同時,修繕工程延續了當地建橋習俗和儀式,還面向公眾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理念和知識,激發當地民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最終,歷經一年時間的修繕後,三座「國保」廊橋得以重現當年風采。浙江泰順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的修繕是一個廊橋修復保護與非遺傳承完美結合的經典案例。

力爭恢復原貌,重現歷史記憶。

上海四行倉庫修繕工程恢復了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受損的西牆其中的 8 個炮彈孔和 420 余個槍彈孔,展現「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慘烈場景,重塑抗戰紀念地莊重、肅穆的空間特徵,極具衝擊力和震撼力。

「老實說,看到那堵千瘡百孔的牆,我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即便在藍天白雲、初秋暖陽下,依然不寒而慄,然而我們必須要牢記這段歷史,一座倉庫因為英雄的堅守而成為民族永恆的豐碑,一場戰鬥因為先輩的熱血而成為民族永恆的記憶。」一位遊客在參觀完四行倉庫後如是說。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1937年淞滬會戰中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地,是上海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的主要場所之一。

在修繕中,為了尊重歷史,全面、完整、準確的再現當時戰爭情景,修繕人員深度挖掘歷史資料,與現狀實物相互印證,遵循文物建築保護真實性、最小干預性、整體性、可識別性的原則,力圖恢復戰後西牆原貌。

搜集到的一張戰後歷史照片為西牆的復原帶來重大轉機,該照片完整記錄了西牆戰後的情況,設計人員以攝影測量技術在立面圖上還原洞口位置,經定位剝除現狀西牆內側粉刷後,終於查明四行倉庫初始牆體為紅磚砌築,戰後曾用青磚封堵炮洞口,再新作內外粉刷的歷史情況,青紅磚砌築邊界基本反映了當時的牆體洞口情況,歷史照片中炮彈洞口位置得到真實的實物印證,從而最終還原戰痕累累的西牆,重現歷史記憶。


開放利用文物建築生命的「延續」

國家文物局首次發布的《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中寫道,「建築物的使用有利於延續建築的壽命,應繼續使用它們,但使用的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築的歷史和藝術特徵為前提。」如今,一批批文物建築在修繕後投入使用,文物建築的生命得以「延續」,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北京萬松老人塔在文物建築開放利用中深受觀眾喜愛。如今,萬松老人塔既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展覽館,又是兼具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功能的公共閱讀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文物建築的文化傳播價值,展現出強盛的生命力。

「有趣的地方,歷史古蹟與本地文化結合,再結合書店的實用功能,小院下雨天喝點茶更有意境。」參觀完北京萬松老人塔後,一位遊客留言道。

萬松老人塔始建於元代,為金元時代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經明、清、民國數次重修,修繕後,現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其塔身內部包裹元塔的情況在北京地區較為罕見,是研究北京地區密檐式塔發展的重要實物,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萬松老人塔以書店、小型圖書館、閱覽室、展陳室等多功能複合型公共文化空間「北京磚讀空間」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一處既展示文物建築魅力,又通過古籍圖書繼承、發揚、傳播老北京文化的特色空間。

「北京磚讀空間」採取公辦民營、「管辦分離」的方式,是全國首例由政府免去房租、由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公共文化服務的文物開放案例,是文物保護單位引入社會力量運營的有益探索,也是文物建築創新利用的示範案例。

杭州市的通益公紗廠舊址現如今是手工藝活態展示館,2018年,展示館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傳承基地」稱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特別顧問弗朗西斯科·班德林表示,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手工藝活態展示館在弘揚中國手工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保護、利用中華工藝文明和運河文化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通益公紗廠是杭州最早的民族工業之一,位於大運河杭州段拱宸橋西側的歷史文化街區,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956年改名為杭州第一棉紡廠,是杭州近代民族輕紡工業創建、發展史的歷史坐標,更是杭州棉紡業發展史「活」的實物見證。通益公紗廠舊址現有1、2、3號3幢舊廠房保留較好,其中的2號和3號廠房作為手工藝活態展示館於2011年對外開放,成為浙江省首家集互動教學、「非遺」、手工體驗,民間技藝表演為一體的全新概念的「非遺」展示館,是對周邊靜態博物館的活態補充。

活態展示館由公司負責運營,公司聯繫國家、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免費進駐館內,將「非遺」技藝展示、遊客體驗、售賣結合在一起,囊括了制傘、竹編、刺繡、黃楊木雕、植物藍染、張小泉剪刀製作、浙窯製作等20餘項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

活態館以弘揚中國手工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手工技藝為宗旨,為遊客提供了參觀、體驗、學習的平台,真正將中華工藝文明和運河文化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該業態的引入,實現了空置廠房的再利用,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越來越多的文物建築在面向公眾開放,越來越多的文物建築的生命在「延續」,越來越多的文物保護成果在惠及大眾。

管理引導「堅守」文物建築的公益性與可持續性

文物建築的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築的歷史和藝術特徵為前提,文物建築的開放利用應「堅守」文物建築的公益性與可持續性。《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里提到,利用應強調公益性和可持續性,避免過度利用。2017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鼓勵文物建築採取不同形式對公眾開放,同時,強調文物建築開放利用的社會性和公益性。因此,文物建築的修繕保護與開放利用離不開文物部門與當地政府的管理與引導,全國各級政府部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近年來,杭州市持續健全政策管理和規劃指導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在文物建築的開放利用中堅持「突出社會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從2004年開始,杭州市設立了1.3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通過每年有計劃地開展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城區文物的瀕危狀態得到了有效緩解。

為了有效提升各級政府、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的積極性,杭州市文物部門採取了靈活的資金補助政策,大型的政府主導文物保護項目,實施全額保障,對企事業單位承擔的文物保護項目,根據其經費狀況,在項目實施完畢後根據決算報告實施不少於50%的財政補助,重點向公益性展示利用的文化遺產傾斜。

廣州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廣州以法制建設為根本,規範引導文物保護與利用。廣州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健全,建立了涵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博物館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同時,廣州通過政府託管+企業資金模式、政府統籌+專題博物館模式、政府支持+社會力量模式,加強政府引導,探索文物建築的多元活化利用模式。

此外,廣州積極探索多元治理平台和公眾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機制與路徑,比如番禺區是廣州文物數量最多的區之一,現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共768處,2014年至2017年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共安排3444.29萬元,補助區內文物保護修繕項目,積極推動全區的文物保護工作。

同時,國家文物局在實現文物建築的修繕保護、開放利用、管理引導中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12月5日,在第七次全國文物保護工程會上,國家文物局首次發布《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向社會和公眾倡導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推介正確的開放利用方法,並積極鼓勵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和文物建築管理使用單位進一步加大文物建築開放力度。
未來,國家文物局將在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方面持續發力,繼續發現、培育一批可推廣複製的案例,推動各地積極開展文物建築開放工作。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繼續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作者:李瑞)

(來源:文博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