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必做的血常規22條,只有看懂這3條才不會被忽悠

醫家小二 發佈 2020-01-13T10:40:03+00:00

社會在發展,思想在進步,現在已經有很多懂得健康的人一感覺不舒服就會去醫院做檢查並進行相應治療,而不是忍著病魔與疼痛的煎熬,傻傻地等著病情好轉。

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醫家小二微信公眾號。

社會在發展,思想在進步,現在已經有很多懂得健康的人一感覺不舒服就會去醫院做檢查並進行相應治療,而不是忍著病魔與疼痛的煎熬,傻傻地等著病情好轉。特別是小孩子,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寶寶不舒服或者發燒,就會第一時間帶到醫院進行檢查。


經過醫生的問診後,醫生會根據病情開出相應的檢測項目,而在抽血項目中幾乎必開的一個項目就是血常規。大部分醫院的血常規報告單上都是22條數據,非醫學人士很難看明白,自然別人說什麼你就得信什麼。一切事情都有重點和非重點,血常規也不例外。只要掌握其中22條中的其中最重要的三條,你就會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不會被人忽悠。

血常規檢查作為常規檢查項目中的一種,一般檢查都會涉及到這個項目。血常規,是用來查看那些在血液中流動的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的數量,形態及其分布的一種化驗。因此,它的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等。

血常規檢查往往並不是專一的對應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疾病的,我個人認為血常規檢測的意義第一在於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比如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的早期跡象,但往往不能確診為某一種疾病;第二在於了解病人的骨髓造血功能等。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檢驗項目都是為臨床服務,醫生除了參考檢驗結果,還要結合影像學、病理學的檢查,高端一點還會做基因方面的篩查,綜合一切檢查結果以及病人的症狀、體徵和查體結果,才能做出疾病的診斷。

一張完整的血常規報告單,分為三個部分: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小編簡稱紅白板,為了便於記憶,筆者也自創了一個口訣:任天堂有紅白機,血常規有紅白板


血常規紅白板

上圖將血常規一分為三:紅白板。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個最重要項目數據,分別是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現在詳細分析最重要的這三項,其他數據會在以後的講解中會陸續展開。

白細胞

1、白細胞計數反映的指標是炎症,包括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

2、發熱的兒童患者,白細胞反映的是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作為鑑別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的指標,比如細菌性感染常表現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和絕對值升高;

3、在慢性疾病中(如過敏和哮喘)以及重症感染伴隨全身炎症(感染性休克,病原體引起的重症感染),判斷要謹慎,因為這受到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的影響;

4、白細胞生理性升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新生兒和妊娠狀態;病理性增高多見於白血病、尿毒症、急性出血等;

5、病毒性感染一般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者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說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較大;白細胞病理性減少多見於再障貧血、肝硬化和化療等。

重點記憶:一般情況下,白細胞升高為細菌感染,降低為病毒感染。治療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用藥是截然不同的,一定要區分開。


紅細胞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升高多見於精神因素的影響(如興奮、衝動和恐懼等),紅細胞代償性增生(如缺氧、多次獻血等);病理性增多常見於出汗過多、血液濃縮、頻繁嘔吐、高原病、大面積燒傷等;

2、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老年人造血功能低下,6月-2歲的嬰幼兒(生長發育過快,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病理性減少多見於白血病、急性大出血、缺鐵等;血紅蛋白是貧血的主要依據。

重點記憶:血紅蛋白偏低,反映貧血。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血紅蛋白<30,極重度貧血;31-60,重度貧血;61-90,中度貧血;90-正常線,輕度貧血。


血小板

1、血小板計數增高多見於溶血後急性感染或者急性大出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惡性腫瘤的早期等等;

2、血小板計數降低多見於再障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以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等。


重點記憶:血小板與凝血相關,增高表示高凝狀態,即凝血很快;偏低表示低凝狀態,即凝血很慢或者凝血困難,往往流血不止。


血常規採血管


溫馨提示(重要):血常規的採血管是紫色的,如果你看到抽血人員用其他管子(比如紅管或者黃管)給你抽血檢驗血常規,別猶豫,馬上阻止,並提醒她用紫管,你會少被扎一針。


特別提醒

檢驗報告結果異常並不總代表身體患有疾病,報告上的參考範圍僅僅是一個參考,根據一個地區絕大多數人的化驗結果統計而成,非本地區居民,或有較長時間未居住於該地區,甚至從事某些特殊職業、懷孕的情況下,某些項目後面可能會被判定為「不正常」而畫上一個箭頭。

血常規說簡單也簡單,它能方便、快捷的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說複雜它可也真複雜,所以遇到異常還是要到血液科找專業的醫生諮詢或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來源:大笨廚與小妙醫。文章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