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手工業到貨幣,淺談南宋經濟的繁榮發展

明浩說史 發佈 2020-01-13T10:43:03+00:00

前言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趁周世宗柴榮駕崩,新君剛立之際,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即陳橋兵變。所以經濟基礎和人口基數都沒有受到損失,而大多數封建王朝開國前都要歷經多年的戰爭,國家新立時需要大量時間恢復原有的經濟基礎,隨後才可向經濟繁榮努力。

前言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趁周世宗柴榮駕崩,新君剛立之際,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即陳橋兵變。隨後率兵返回開封奪取了政權,並在後周帝國的基礎上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與歷代封建王朝建立不同的地方在於基本未經戰亂。

所以經濟基礎和人口基數都沒有受到損失,而大多數封建王朝開國前都要歷經多年的戰爭,國家新立時需要大量時間恢復原有的經濟基礎,隨後才可向經濟繁榮努力。北宋的「和平建國」便為其以後的經濟繁榮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然而在靖康之變後,北宋便徹底亡國。宋徽宗之子趙構意在恢復大宋王朝,於是在南京開國並仍然使用宋作為國號,史稱南宋。南宋雖然疆土較小,但卻繼承了北宋的經濟繁榮。不僅農業明顯優於前代歷朝,而且工商業和海外貿易都十分活躍,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

農業產量逐年升高

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的根基,自然是重中之重。即便是在如今,農業也依然是各經濟產業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如果農業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即便商業、手工業等行業再繁榮,也會導致經濟體系的畸形。

雖然北宋的滅亡導致南宋的領土面積受限,但南宋百姓依然擁有數量比較可觀的田地耕作。《農商社會視野下的南宋經濟再評價》中對當時南宋的水稻產量進行了計算,得出每畝可產出312斤,數量十分驚人。

宋廷為了擴大糧食產量,不斷鼓勵百姓擴大圩田面積。南宋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擁有數量不菲的湖泊和河流,非常適合發展圩田。圩田是將堤岸擴展到水中,並再次築岸。隨後將田內的水抽空,如此就得到了一片圩田,適宜栽種水稻。《南宋寧紹地區農業發展及其原因》中提到:

"南宋時期寧紹地區已普遍出現圩田。明州( 慶元)僅廣德湖周圍圩田就擴大農田800頃。明州所屬各縣出現大片圩田。鄞縣746029畝、慈谿469158畝、定海356750畝、象山131920畝,4縣圍墾1703857畝。淳熙二年(1175),紹興鑑湖湮廢,造田230000畝。上虞縣的夏蓋湖造田13124畝。蕭山的落星湖,北宋熙寧中(1068-1078),有圩田19圍3911畝,到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5)發展到5925畝。"

圩田數量的逐漸增多使南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產量的提高也使宋人不再遭受糧食短缺的困擾。有了強大的農業基礎作為後盾,南宋才得以全力發展商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

手工業等行業快速發展

南宋時期的手工業發展速度相當之快,經濟中心也逐漸由北向南轉移。其主要原因在於該時期的市場交易變得頗為活躍,交易成本也較先前諸多封建王朝更低,交通也更加便捷。也就是說,是商業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然而南宋時期出現的商業繁榮是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先例,宋廷沒有加強對手工業的控制能力,只放任其發展。同時,宋廷對於鹽等壟斷物資的掌控能力也大幅下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私鹽。隨著賦稅貨幣化,宋廷更是難以對手工業進行遏制。而且無力增加更多的稅收,就連維持過去的稅收額度都變得非常困難。手工業的繁榮,對於南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宋廷對手工業控制的減弱,再一次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宋廷的控制能力再次減弱。逐漸,民間私營的手工業作坊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官營的手工業作坊,而且逐漸細化,數量較唐代增加了一倍左右,新生了許多新的行業。

而且交易的市場也逐漸增多,比如出現了酒市、鹽市、茶市、魚市等。《漫塘集》中記載,光是常州一地,在公元1265年至1274年期間,就有186個集市,平均每鄉就有2.6個集市。工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使南宋的經濟日益發達。

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廣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粵海關志》中曾有記載:

"三州市舶司乳香三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九斤,其內明州所收惟四千七百三十九斤,杭州所收惟六百三十七斤,而廣州 所收者則有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七十三斤,是雖三處設司,實廣州最盛也。"

由此可見,在南宋初期時,廣州港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性。宋廷為擴大貿易規模於是開始發展泉州港,使其具備與廣州港相同的貿易能力。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成立。經過多年發展,泉州港一年的吞吐量已經得到了巨大提升,甚至與廣州港不相上下,為南宋財政貢獻了極為可觀的財富。南宋通過泉州港與七十多個國家之間進行了貿易往來,重要性逐漸超過廣州港,成為南宋時期重要港口之一。

通過多年經營,南宋時期的海外貿易空前繁盛。宋人不斷通過海外貿易獲取昂貴且稀少的香料等物品,也不斷出口國內優質的瓷器、絲綢和茶葉。因三者都為消耗品,且頗受外國人喜愛,故而出口量連年增加,宋廷因此獲得了不菲的財政收入,民間百姓的財富也隨之增加。

自公元651年開始,阿拉伯人就已經與中國人之間建立起了貿易關係。起初雙方主要是通過路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活動,但在公元751年後,唐帝國失去了對絲綢之路的控制,雙方的貿易也出現了短暫的中斷現象。不久雙方又通過建立海上絲綢之路重新恢復了貿易關係,且往來更加頻繁。

到了南宋時期,宋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貿易關係則更加緊密。宋代延續了唐代的包容特點,鼓勵外國人在南宋境內進行貿易活動。在廣東、泉州等貿易重地也逐漸出現了外國人聚集區,即藩坊。隨著時間的推移,藩坊逐漸演化為一種組織。其首領稱之為藩長,負責管理藩坊內部事宜,但需要得到宋帝的批准和任命,並且必須穿著宋朝官服,享受與其他漢族官員相同的待遇和地位。

推動貨幣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宋朝時期廣泛使用紙幣,並衍生出了許多紙幣品種。這主要是因為宋代印刷技術得到了極大提高,並擁有了印刷紙幣的技術。交子的出現使宋人在進行交易和貿易活動時更加方便,不必再攜帶過多的銅錢,流動性也因此大大增加了。

交子最早出現在四川地區,當地的商人為了方便交易,將財富託付交子鋪戶保存後就可以得到一張交子。當交易完成後,賣家則可以持交子到鋪戶換取相應的銅錢,但是鋪戶需要在兌現時每貫扣除三十錢作為保管費。

交子鋪戶與現代銀行頗為相似,交子也十分類似如今的支票。宋廷在注意到此事後並未對其進行打壓,反而大力支持,不斷完善民間交子交易體系,並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和建設。公元1004年,宋廷還對當時民間違規的交子鋪戶進行了整頓,以官方名義授權十六家鋪戶。為避免突然出現集中兌付,導致交子鋪戶一時無法兌現的情況,宋廷還設立了類似當今"存款準備金"一類的儲備金,以保障鋪戶的商業信譽。

北宋滅亡後,南宋繼續沿襲北宋時期的貨幣體系,但未繼續沿用交子,而是在此基礎之上開始發行會子並進一步加強監管。公元1161年,宋廷在杭州設立專門負責印刷、發行和管理的貨幣管理機構,即會子務。在會子務成立後的十年里,共印發了兩千八百多萬道會子,在民間被廣泛使用。《文獻通考·錢幣考》中曾有記載:

"自紹興三十一年至幹道二年(1166)七月,共印過會子二千八百餘萬道。止幹道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以前,共支取過一千五百六十餘萬道。除在官司樁管循環外,其在民間者有九百八十萬道。"

公元1166年時,宋廷開始細化會子面值,出現了二百、三百、五百、一貫的會子。會子雖然方便,但宋廷一直禁止流出兩淮地區,對民間交易反而帶來了麻煩。不久,宋廷便解除了這一禁令,使兩淮銅錢和會子都可以流出江淮地區,使南宋的貨幣體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穩定,也維護了南宋經濟秩序的穩定。但需要指出的是,會子雖然方便,但並未在南宋境內得到全面推行,僅有部分區域使用。


結語

南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工商業、手工業、對外貿易和貨幣這五個方面。能夠促使南宋繁榮的因素主要在於統治者制定的較為寬鬆的經濟政策和南宋人民的勤奮努力。即便是在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後,南宋也沒有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

從南宋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南宋朝廷在逐漸喪失對壟斷資源和貨幣的控制權後,並沒有對其進行圍追堵截。反而順勢而為,營造了十分寬鬆的市場交易環境。南宋建國後,不但在北宋的基礎上繼續沿用了交子,還對其進行了"升級改造",發行了會子並加以細化。同時設立專門的機構維護會子的發行和管理,使南宋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也為其與蒙古和金對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南宋寧紹地區農業發展及其原因》

2.《農商社會視野下的南宋經濟再評價》

3.《粵海關志》

4.《文獻通考·錢幣考》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