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不是三姓家奴,史實里反覆背叛主公之人被司馬懿所殺

觀復趣史 發佈 2020-01-12T10:55:15+00:00

提到三國名人兼牛人呂布,人們會想到「三姓家奴」四個字,而且這幾個字,是羅貫中用來特指呂布的,諷刺他「反覆無常,不忠不義,以身侍賊」。

提到三國名人兼牛人呂布,人們會想到「三姓家奴」四個字,而且這幾個字,是羅貫中用來特指呂布的,諷刺他「反覆無常,不忠不義,以身侍賊」。

實際上,真正的呂布不是這樣的,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杜撰。

真實的呂布是不是這樣的人,在此不作探討,這裡只想講三國時期另一個人,這人倒是有點「三姓家奴」的意思,先是劉璋的人,後來跳槽到了劉備那邊,再後來又降了曹魏,再再後來又想回到劉備那旮沓,司馬懿知道後,就把他殺了。

他叫孟達。

孟達是建安初年成為劉璋屬下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饑荒,和他一起逃荒的還有法正,當時的劉璋是益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做了一件蠢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想到張魯若完蛋,蜀中門戶漢中失守,接著倒霉的就是他,於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引進劉備做幫手,劉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入蜀的,就是孟達和法正,還分別給了他們兩千人。

這兩人一商量,覺得劉璋既無能又愚蠢,引進劉備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卻把那隻狼當作救命稻草,呆在這種老闆手下還有什麼意思,咱們乾脆投了劉備吧,否則不但沒有發展前途,劉璋若完蛋,咱們也得跟著完蛋。

兩人就這樣跳了槽,成了劉備的人。

與法正不同的是,成為劉備的員工後,法正就一心一意跟著劉備,再也沒有三心二意。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劉備奪了劉璋的地盤,得了西川,然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封孟達為益都太守。

對於這樣的任命,法正倒沒說什麼,愉快地上任去了。

孟達雖然也上任去了,心裡卻很不爽,因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兒小多了,如果說蜀郡太守是市級幹部的話,益都太守只是個縣級幹部。

再說劉備,之所以只給了孟達一個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職低,也是根據個人能力來的。

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孟達的能力還是有一點欠缺的,不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攻打上庸時,他擔心孟達難以取勝,而派自己的義子劉封從漢中來協助他,劉封率軍趕到後,與孟達合兵一處,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劉備怎麼會認為孟達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達不是獨立拿下了房陵嗎?

也許在劉備看來,戰鬥剛開始,房陵太守蒯祺(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達的兵殺了,導致房陵群龍無首,很容易拿下,於是在他看來,孟達雖然拿下了房陵,卻不是憑他的本事拿下的,無法證明他的能力。

這也是後來拿下上庸後,劉封被提升為副軍將軍,而孟達什麼也沒撈到的原因。

孟達是什麼感受,可想而知,這可能也是後來他拒絕救援關羽的原因。

關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占了他的大本營江陵,被困樊城、襄陽的。

那時關羽正在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被呂蒙偷襲後,關羽立時處於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救援,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如果說孟達拒絕救援關羽,是因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懷不滿的話,那麼劉封也拒絕救援,就沒有道理了。

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劉封認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來,東吳之所以圍困關羽,是因為他們想把他和孟達吸引過去,然後來個一網打盡。

實際上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他對關羽的不滿,因為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時,曾遭到關羽反對。

無論他們是怎麼想的,反正闖了大禍,關羽失敗被殺,他們難辭其咎,至少在劉備看來,關羽的遭遇,與他們見死不救有很大關係。

他們拒絕救援,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認為「戰無不勝」的關二爺肯定能搞定,用不著他們去「添亂」,哪想到他如此「不經打」,以至於失敗被殺。

如果關羽贏了,他們也許屁事沒事,如果說他們的行為有一絲絲賭的性質的話,他們賭的就是這個。

沒想到「賭」輸了。

闖了大禍,劉封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但孟達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義子,而他除了是為劉備賣命的一個普通將領,什麼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選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帶著自己的家眷和親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總是遭劉封欺負,導致他們長期不和,也是孟達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

孟達來投時,魏主曹丕剛繼位,雖然他也不喜歡這種反覆無常的人,但他把孟達來降視為他有吸引力的表現,所以還是很歡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他平陽亭侯,讓他擔任新城太守。

後來曹丕掛了,孟達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場,心不自安」。

這話令人費解:為什麼久在疆場會心裡不安呢?

「與吳蜀固好」——《晉書·宣帝紀》中的這句話,似乎揭開了他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原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止徐庶一個!

而且從「與吳蜀固好」這句話來看,孟達竟然還與吳國保持著友好關係!

這是幾個意思呢?難道他是在給自己留後路,而且留了還不止一條?

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來自這個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沒人罩著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饒不了他,又想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也不知孟達的這個心理,諸葛亮是如何了解到的,反正諸葛亮知道後,就「陰欲誘達」,希望他重歸蜀漢,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達,也樂得舊領導伸出橄欖枝,並與諸葛亮約定了起兵的日子。

關鍵時刻,他卻犯了一個大錯,如此機密的事情,竟然與人商量,結果被他們出賣。

司馬懿知道後,擔心孟達突然起兵,先給他寫了一封信,是把他穩住,免得他突然發難而不好收拾。

孟達當然不會傻到相信司馬懿的程度,但關鍵時刻他又犯了一個大錯,以為司馬懿帶兵來討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請示,得到批准後才會發兵,一來二去,至少需要一個月。

哪知司馬懿根本不向上面請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抵達了新城。

而在這之前,諸葛亮提醒過孟達,叫他提防司馬懿這一手,誰知他沒聽進去,不相信司馬懿敢不經批准擅自行動。

枉自他在那邊呆了那麼久,對司馬懿一點也不了解。

成大事者,就要有敢於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當機立斷的勇氣和擔當。待司馬懿大軍出其不意地兵臨城下,孟達才給諸葛亮寫信,驚嘆他沒想到司馬懿竟然如此神速。但是晚了,別說是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堅守了十六天後,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他則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槍刺死,司馬懿砍下他的腦袋,傳示洛陽。縱觀孟達的一生,雖然他的反覆無常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甚至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是一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

這種人的存在,對「單位」來說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本事越大隱患越大,最終的下場,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