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不僅租賦歷代最低,還鑄就了多個盛世,最早的國家資本主義

日月晨雲 發佈 2020-01-12T11:06:50+00:00

桑弘羊是地球上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千古第一人,其後的漫長的歷史中,舉凡要富國強兵的變法多循桑弘羊的路徑,王安石也罷,張居正也罷,亞當.斯密也罷,凱恩斯也罷,要說有所不同只是版本差異而已,時下的經濟政策說到底也不過是桑弘羊的3.0或4.0版吧。

宋末元初著名詞人周密所著的《齊東野語》里有「漢租最輕」篇的記載,有「是知三十稅一,漢家經常之制也」的記載。周密失野史記錄的愛好者,是個有心人,他的著作包括《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等。人常說高手在民間,此言不虛,野史雖是野史,但是大多數是上乘之作,不僅補正史之不足,而且會讓歷史立體起來。

周密感嘆從秦漢到兩宋,漢代的稅賦是最輕的。其實,不只是到兩宋,整個封建時代,沒有比漢代更輕的稅賦了。漢代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個王朝,漢代奠定了其後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礎與格局,在政治與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影響了後世王朝,其後的唐宋不過是它的「升級版」而已。

起源於西周的「井田制」,說到底是一種早期的粗糙的「共產主義」,大鍋飯,生產力比較低下,全靠人力。先秦典籍《轂梁傳·宣公十五年》里記述道:「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日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土地國有,庶民耕種,先耕完公田,再耕私田,有點像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但是這種制度後來實行不下去了,逐漸被廢止,原因很簡單,因為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的變化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效率的提升衝破了既有的制度藩籬。

商鞅變法後,土地完全變為了私有,國家機器如何運作?萬里長城如何修起來?這就需要徵稅。徵稅多少算是合適呢?這可是一個大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千年來,靠天吃飯,民以食為天。稅賦過重,則民不聊生,甚至揭竿而起,稅賦過輕,則國家機器贏弱,不足以支持維持國家獨立的國防力量和日常運行的官僚體系,這是一個兩難的命題。高明的執政者無他,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昏庸的執政者也無他,寅吃卯糧,無所作為。

漢高祖劉邦和他兒子漢惠帝劉盈治下的稅率只有1/15,即6.5,到漢文帝時,稅負減半,變成了1/30,3.3%,其中還有三個年頭完全免稅,到他的兒子漢景帝,繼續遵照執行。東漢光武帝說:執行低稅率是我們漢家的祖制啊!看來「文景之治」絕不是什麼空穴來風,完全是一個減稅政策催生出來的盛世,正是基於休養生息和輕謠薄賦的國策,在秦末戰亂中遭受大破壞的生產力才很快恢復到正常的水平。

漢代之所以成為中國第一個自夏商周以來延續兩百多年的王朝,低稅負是其主因之一。不僅稅負低,一遇到災荒,還予以減免,每逢皇帝登基,或遇到祥瑞之事,通通赦免,竟然還有國家貸款制度資助那些欠租的農民,我大漢焉能不興盛起來?

但是,國家不能總基於低稅賦,如此何以厲兵秣馬,抵禦外侮?如此何以興修水利,治理河流?如此何以販濟災民,扶危濟困?如此何以給官員階層發工資,發獎金?漢武帝之前,漢匈戰爭基本上是以漢王朝敗北為結局,漢王朝忍氣吞聲,息事寧人,到了漢武帝,不想再忍了,但是打仗是要花銀子的,不能增加稅賦,銀子從何而來?

漢武帝有兩位理財高手,一位是桑弘羊,給漢武帝出了主意——鹽鐵專賣和算緡,一位是張湯,給漢武帝也出了主意——告緡。

人不可一日無鹽,耕田也須臾離不開鐵,此兩進項被國家專營,生意當然好了,漢武帝撈了一把,可以去西域買汗血寶馬了。

桑弘羊的經濟新政不僅於此,他還推出均輸、平準的政策,國家變為商人,參與大宗貨物的交易,賤買貴賣,調劑餘缺,不僅可以平抑物價,同時還增加了財政收入。他還收回了鑄幣權,統一幣制,帝國的經濟運行效率大大提高,後來他還推出捐官、酒類專營的法子,為漢武帝又掙了不少銀子。

要說更天才的經濟政策,非算緡和告緡莫屬了。何謂算緡和告緡?緡在漢代是穿銅錢用的繩子,一緡是一千文。這個政策說得通俗點,算緡就是商人自行報稅,告緡是對隱匿不報者重罰,並鼓勵檢舉揭發,凡揭發屬實者重賞。都說「無商不奸」,誰願意心甘情願給國家交稅啊!

結果,正常的報稅和罰沒又給漢武帝大賺了一筆,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提高農業稅的基礎上實現的,看來漢武帝是以重農輕商的宏觀調控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有了這些銀子,其後,大漢騎兵在衛青和霍去病的率領下橫掃大漠,所向披靡,漢匈戰爭的天平倒向了漢朝這一端,攻守之勢易也。

當然,知識分子會批評漢武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奢靡無度、封禪、巡遊、賞賜、敗家子等等,但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既要北擊匈奴,保家衛國,又要與民休息,不增加田賦,不打你們商人的主意,你說還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嗎?不過,漢武帝同志鋪張浪費,不遵守「八項規定」,理當受到批評。難能可貴的是漢武帝同志很有自知之明,也有自我批評的精神,在征和四年(前89)下罪己沼,歷數自己的不當之處,史家稱之為「輪台詔」,連司馬光也贊他能知錯就改,所以漢朝沒有重蹈秦始皇的覆轍。

當然對於桑弘羊,當時還有更「學術」的批評,就是指責朝廷「與民爭利」,為此還舉辦了一次專門的會議,後人把它叫作「鹽鐵會議」。不過,《漢書》里對它的記載只有一句話:(漢昭帝六年)二月,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酒類。

這裡的「賢良」和「文學」都是漢昭帝提議讓大臣推薦的能人,算是智囊吧,漢朝時還沒有科舉制度,不過皇帝開始有了秘書。這次會議的結果如何?只是廢除了酒類專賣,其他「濤聲依舊」。

桑弘羊是地球上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千古第一人,其後的漫長的歷史中,舉凡要富國強兵的變法多循桑弘羊的路徑,王安石也罷,張居正也罷,亞當.斯密也罷,凱恩斯也罷,要說有所不同只是版本差異而已,時下的經濟政策說到底也不過是桑弘羊的3.0或4.0版吧。看看時下的經濟學家吵得甚囂塵上的「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這「鹽鐵會議」看來開了近兩千年還沒有開完啊!可惜,《史記》和《漢書》里競都沒有給桑弘羊列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