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高清《游目帖》賞析:筆法精髓所在

馮瑤書畫 發佈 2020-01-12T11:47:46+00:00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中國書法全集》評價《游目帖》「行、草書間雜,筆畫遒勁爽利」。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草書,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達了他對蜀地山山水水諸多奇景的嚮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嶺、峨嵋而暢遊意足,並希望這個日子早日到來。《中國書法全集》評價《游目帖》「行、草書間雜,筆畫遒勁爽利」。

《游目帖》收錄於《十七帖》《淳化閣帖》。收藏於日本廣島安達萬藏的《游目帖》摹本墨跡於1945年毀於戰火,2007年7月10日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二玄社合作復原。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嚮往。 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後移家潯陽。永昌元年(322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 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365五年)六月卒於益 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係親密,多有問訊。

●書法解析

行氣軸線

《游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為例),字和行軸線都將刻本的動線走勢變為穩正和直線化,以第八行「動理耳要欲」五字比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傾側,「耳」字末筆承接其勢繼續左下出鋒,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則字勢右傾,由此行軸線趨向曲線化,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開始,近乎垂直書寫。王羲之「轉左側右」的書寫節奏豐富性減少,正如王羲之《書論》(傳)中所說「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字勢開合

墨跡本字體的開合疏密關係已不如刻本關係大。以第二行「左太沖」三字為例,《蜀都帖》刻本有開有合,「左」字一筆書,第一筆勒筆(橫筆)末端上揚,具有隸意,末筆頓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開;「太」字下部開,末筆寫為長直點,掠筆亦近乎直線,勁峻峭拔,更增加了字勢的疏朗關係,「沖」字左開內合,左部首作直線書寫,右部首則圓線書寫,剛柔兼備。但在墨跡本里「左太沖」三字穩正,「左」字已接近行書寫法,開合關係也已改變,每一個字每一筆都圓勢書寫,筆意變得包裹內斂,已無刻帖主筆之間近乎三角形的凌厲之勢,弱化了刻帖的擒縱、張弛的書寫節奏。

妍美矯捷

《游目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稱讚云:「《游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侵則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