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的戰前軍事準備工作,其情況到底如何?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0-01-12T11:53:16+00:00

但是有關於這場戰爭的細枝末節,我們還需要挖掘和分析,今天我們就從朱可夫元帥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來看一看,有關蘇德戰爭之前,蘇軍的戰前準備工作。結語 綜上所述,蘇聯在戰前確實根據國際形勢,對於未來可能的戰爭做出了準備。

對於蘇德戰爭,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有所耳聞的,無論是通過遊戲,還是影視作品或是相關書籍。對於這場戰爭的大致過程,和一些著名戰役,大家都是知道的,畢竟平時說的已經夠多了。但是有關於這場戰爭的細枝末節,我們還需要挖掘和分析,今天我們就從朱可夫元帥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來看一看,有關蘇德戰爭之前,蘇軍的戰前準備工作。

一、工業方面

有關於蘇聯戰前的工業發展,在朱可夫的回憶錄里有一個較為詳細的記錄,按照蘇聯的計劃從1938年至1942年是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時期。按照朱可夫的記錄,雖然五年計劃因為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止,但是它的成果是喜人的——截至1941年6月,工業總產量已達1942年底計劃指標的86%,鐵路貨運量達1942年底計劃指標的90%。投產的新建工廠、電站、礦場和其它工業企業有2,900個。

其中蘇聯的中國,尤其是國防工業是這其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朱可夫在回憶錄中表示這是因為國際形勢,而不得不做出的重大修改。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整個工業年產量雖然平均增加13%,但是國防工業的年產量則平均增加了39%。許多機器製造廠和其他大工廠轉為生產國防技術裝備,一批大型專業軍事工廠開始建設。

從客觀角度來說,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是飛速的。儘管在某個角度上這略微加重了蘇聯的經濟負擔。但是事實上,增加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增長是在和平時期取得的,本質上這也是為了將國家從和平時期的發展軌道轉向戰爭時期的發展軌道。考慮當時的國際形勢,這是不得已的。

此階段蘇聯加速了發展東部地區的工業,建立機器製造、石油加工和化學部門的第二套企業的計劃。在這裡建設的高爐占全部新建高爐的四分之三,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之間建立了第二個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貝加爾、烏拉爾建立了冶金工廠,在中亞細亞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屬廠,在遠東建立了重工業,建立了汽車裝配廠、制鋁聯合廠、軋管廠和水電站。僅從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蘇聯在戰前已經有意識的在改變自己的工業結構,以避免在可能的戰爭中,西部工業遭受巨大打擊的可能性。

二、生產和物資儲備

朱可夫在回憶錄中認為,他們這些軍人在和平時期最後幾個月里對工業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他們不了解本國的工業和經濟情況。比如說當時國防人民委員會曾經要求大量增加新式飛機、坦克、火炮牽引車、載重卡車、通訊器材和其他軍事技術裝備。如果從國防人民委員會的角度,這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考慮當時的工業情況,那麼這就是一個過於急躁的命令了。

因為此時蘇聯的工業和國防方面是存在一些缺陷和困難的,儘管工業規模和產量都有所增加,但是過於快速的建設也造成了熟練工人的不足。這是因為工業規模擴大後,原本的數量工人數量被分散,導致了整體上蘇聯工業在武器製造經驗上的下滑,其製造水準和效率也因此而出現下降。可以說,這是戰前蘇聯武器生產方面存在弊端的主要原因,這也導致了在戰前,蘇聯新式裝備,如:T-34中型坦克 、KV系列重型坦克和新式飛機等產量不足。

同時有關新式武器生產和列裝也存在問題,按照朱可夫回憶錄的記錄,蘇聯的模式是這樣的:新武器首先要通過軍隊代表參加下的工廠試驗,接著是部隊試驗,然後才由國防人民委員部作出結論。政府在國防人民委員、軍事工業人民委員和總設計師參加下,審查所建議的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並作出是否生產和列裝部隊的最後決定。

儘管從制度來說是好的,但是實際情況是這需要很多時間,而在這個審核過程中,設計師們已經拿出了更完善的型號來了。那麼是否立刻投產這種更為完善的型號,則需要重複上述過程。確實,這一制度流程是有必要的,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免加劇了蘇聯軍隊在接受新式武器上的效率,某個程度也是導致蘇軍各部隊存在大量老式裝備的原因。而這種魚龍混雜的生產和列裝情況,也導致了蘇聯部隊的後勤壓力驟增。

當然,在戰前也不全是些問題 ,蘇聯的在國家物資儲備上就做的非常不錯。這些物資儲備包括生產設備、燃料、生產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屬以及糧食儲備,其目的是在於當國家轉入戰時軌道時,可現有經濟尚不能充分滿足戰爭需要時,用以滿足軍隊的所需和供給。在1940年到1941年6月戰爭爆發前,蘇聯的國家物資儲備總值從40億盧布增加到了76億盧布。儘管這些仍不足以滿足蘇聯在1941年下半年的全部所需,但是在這段最困難的時期里,這批物資儲備幫助蘇聯度過了最為極難的1941年下半年,確保了蘇聯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對於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兵役制度

而蘇聯的兵役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做出了一些改進,以應對未來更為錯綜複雜的局勢。在1939年9月舉行的蘇聯最高蘇維埃第四次特別會議上,蘇聯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根據這份新的兵役法,蘇聯軍隊的應徵年齡為19歲,中學畢業生的服役年齡則為18歲。同時蘇軍的服役期也有所延長,陸空軍低級軍官的低級軍官從原本的兩年延長為三年,空軍士兵、邊防部隊士兵和初級指揮人員則延長為四年,海軍官兵則延長為五年。

事實上,蘇聯這一制度的變化,是為了增加部隊的作戰能力,以及不出現嚴重的官兵經驗斷層。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蘇聯軍隊在這一時期施行的是和平時期的編制,也就是簡編師。這一編制要求下,蘇軍各步兵師的人數一般在6000人至8000人左右,但也可能出現低於5000人的情況。

毫不客氣的說,大多數部隊均只保留了基本的作戰人員,而不是達到一個滿編制的狀態。這一情況對於蘇軍簡直是致命的,因為這意味著這些部隊在戰時會處於一個很差的狀態。

考慮到這一點,朱可夫和鐵木辛哥曾經要求徵召預備役人員補充到各步兵師里,並根據現代化作戰要求進行重新訓練。這個要求在 1941年3月提出,但很快遭到了拒絕,因為蘇聯統帥部認為這可能激化蘇聯和德國的矛盾,成為德國人挑起戰爭的口實。

不過隨著3月份,德軍在蘇聯邊境的活動增加,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准許徵召50萬預備役士兵和軍士。是這些預備役人員被迅速派往了邊境軍區補充各部隊,確保了各部隊的規模至少達到8000人。

不過儘管如此,部隊的情況仍舊是難以叫人樂觀的。雖然說沒過多久,蘇聯統帥部就批准了再增加30萬預備役專業人員,以補充邊境築壘地帶的各軍軍種、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空部隊和空軍後勤部隊,使得投入的預備役人員多達80萬之眾。但令人不安的是,這僅僅是紙面上的,因為徵集工作預計從1941年5月到1941年10月完成,但戰爭卻在1941年6月22日爆發。

在戰爭前夕,各邊境軍區170個師零2個旅中有19個師達到每師5000—6000人,有17個騎兵師平均每師6,000人,144個師每師各有8,000—9,000人。內地軍區大多數師仍保持簡編師的編制,而許多步兵師還剛剛在開始編組和訓練。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蘇聯雖然做出了準備,但是部隊的改組過於緩慢,尚不等他們完成,德軍已經向蘇聯發起了進攻。這個時候蘇軍別無選擇,只能以戰前的舊編制和德軍展開戰鬥。

結語

綜上所述,蘇聯在戰前確實根據國際形勢,對於未來可能的戰爭做出了準備。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這些準備工作或是未能徹底完成,或是進度太慢。這些都導致了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的損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工作仍舊是富有成效的,確保了蘇聯在面對德軍進攻時,不是徹底的束手無策。可以說,正是這些準備工作,確保了蘇聯能夠度過最危險的1941年,並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聯經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