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的「德國造」坦克殲擊車——SU-76I的那些事

sabot穿甲哥 發佈 2020-01-12T11:57:32+00:00

一.SU-76I誕生的背景——二戰初蘇軍自行反坦克炮概況圖為一輛ZIS-30型自行反坦克炮,攝於1941年冬。

一.SU-76I誕生的背景——二戰初蘇軍自行反坦克炮概況


在1941年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蘇聯陸軍面對德軍強大的裝甲攻勢,亟需一種能夠伴隨步兵遂行火力支援、反坦克任務的自行反坦克炮。但蘇聯陸軍在1942年前,真正能夠對當時的德軍坦克構成威脅的僅有用3噸多重的共青團號(Komsomolyets)輕型履帶運輸車搭載ZIS-2型57mm火炮改裝而成的ZIS-30型自行反坦克炮。

且別看這門ZIS-2型57mm火炮口徑不大,身管倍徑比卻高達73.9,穿甲能力自然也不俗。其發射重3。14kg的BR-271型穿甲彈時,炮彈由長達4.2m的炮管中發射出來時具有高達900m/s的恐怖初速。在500m距離上,可以擊穿高達103mm的垂直均質鋼裝甲,擊穿1942年前投入蘇德戰場的任何一款德軍裝甲車輛都是毫無壓力的。

但ZIS-30畢竟就只是一款簡單粗暴的臨時改裝品。共青團員運載車的履帶很窄,發動機動力更是只有50馬力,在雪地和沼澤等不利地形上的行動力很差,輕型底盤車體的越障能力也不佳。

更要命的是,這款總重不到4.5噸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作戰時,成員面前除了有ZIS-2火炮僅10mm厚的防盾,幾乎就是完全暴露在敵方火力之下的。不要說是敵方的輕武器子彈或是炮彈破片了,這款戰鬥室完全敞開的自行反坦克炮連西伯利亞的寒風都擋不住,導致成員作戰環境惡劣、苦不堪言。

更為不利的是,無論是運載車還是ZIS-2型火炮的產能都並不充足,而且蘇軍基層部隊對這款武器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對於ZIS-2火炮良好的彈道性能和穿甲威力,蘇軍士兵自然是喜聞樂見的;但對於ZIS-30那讓人感到透心涼的防護性能和機動性能,蘇軍士兵又是對其深惡痛絕。因此,直到ZIS-30在1942年初停產,也只有約100輛的產量。

因此,蘇聯陸軍亟需一種更便於迅速量產的、整體作戰效能更高的自行反坦克炮。SU-76便應運而生,它使用T-70輕型坦克的底盤,並且採用了生產和維護更便捷、產能也更高的76mmZIS-3型反坦克炮。

SU-76在1945年下半年停產前總產量超過了13000輛。但SU-76的出現實際上並不及時——1942年11月SU-76的設計工作才遲遲開始,且在量產了320輛之後,SU-76的生產被暫停以解決早期量產型上出現的動力系統問題。直到1943年初,改進型SU-76M的大規模量產工作才開始重啟。

↑而且,SU-76的防護水平實際上並不比ZIS-30好多少。其前裝甲僅有35mm,側面裝甲更是只有16mm,戰鬥室後部和頂部甚至沒有裝甲。換句話說只要安排得當,別說是反坦克炮了,哪怕是一個在車體附近爆炸的手榴彈,其破片都有殺傷SU-76內乘員的可能。

因此在1943年,蘇軍的裝備序列中的坦克殲擊車實際上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ZIS-30性能不佳且數量稀少,SU-76也是問題多多遲遲未能投入大規模量產。此時的蘇軍,亟需一種可以立刻投入使用的坦克殲擊車,本文的主角SU-76I便就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二.SU-76I的改裝工作及其細節

要知道,東線戰場上蘇德雙方投入的裝甲車輛數量可是以萬來計算的。自不必說,蘇聯手上肯定少不了繳獲的德軍裝甲車輛。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繳獲了一批狀態頗為良好的德軍三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此時蘇軍還處於ZIS-30和SU-76青黃不接的換裝階段,因此便有了用這批德軍三號坦克底盤安裝蘇制76mm口徑火炮、改裝為坦克殲擊車的計劃。在1943年初,蘇軍整合了300餘輛繳獲的狀態良好的三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並統一運輸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37廠進行改裝工作。

由於三號坦克以及三號突擊炮的底盤基本相同,為避免行文上的囉嗦冗餘,下文將二者底盤統稱為三號坦克底盤,若有特殊情況會另外寫明。

↑起初,蘇軍對於怎麼改裝這批三號坦克底盤尚沒有一個明確成熟的想法。最早的改裝計劃是類似於二戰早期義大利L40坦克殲擊車的後置半敞開戰鬥室,但這就讓防護改裝潛力本還算可以的三號坦克底盤改裝的坦克殲擊車活生生變成了一個放大版的ZIS-30。讓成員裸奔的坦克殲擊車顯然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很好的生存能力,在一段時間的反覆斟酌後,37廠的設計人員最後決定將三號坦克底盤的改裝產物定位為一款裝備有固定、全封閉式戰鬥室的坦克殲擊車(至少能防住敵方的輕武器射擊和炮彈破片)。

至於SU-76I的命名,有的朋友可能會誤認為SU-76I只是SU-76的一個改型,但實際上SU-76I於SU-76從技術上說並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繫。SU(cy)實際上就是俄語詞組「自行火炮」(самоходно-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的縮寫,二戰蘇軍有許多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的命名也都以SU開頭。76指的則是該型車輛的主炮口徑為76mm,而I(и)則是俄語「外國的」一詞(иностранный)的縮寫。因此SU-76I的命名,其實是「76mm口徑坦克殲擊車——外軍底盤改裝版」的意思,和根正苗紅、全部採用蘇聯設計和製造零部件的SU-76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

↑對於火炮的選型,蘇軍最早打算將SU-76的ZIS-3主炮裝上這批三號底盤(稍作改進後以適配德軍坦克底盤的型號被稱為ZIS-3sh),但最後卻採用了炮尾更短的S1型76mm火炮。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炮尾和身管都更短的S1火炮實際上就是1942/43年型T-34中型坦克的F-34主炮。畢竟是專業的坦克炮,S1的穿甲性能反而是要好於野戰炮出身的ZIS-3的。

由於是就地取材改造敵軍車輛底盤,SU-76I的改造工作實際上一直秉承著從簡的原則,即儘可能少地改變原有底盤的配置,同時儘可能地簡化改裝過程和工藝。德軍三號坦克的車體本就是焊接結構,而SU-76I的戰鬥室實際上也只是簡單粗暴地將裝甲板焊接在三號底盤上,搭建出一個盒型的戰鬥室結構,並在其中安裝各種設備。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戰鬥室的整體結構強度,SU-76I戰鬥室頂部裝甲板是一整塊採用鉚接工藝安裝的裝甲板。

↑除此之外,穿甲哥覺得SU-76I的改裝工作還有三個小細節值得提一下。

其一是三號坦克的車體正面本來是安裝有一挺航向機槍的,但為了保證戰鬥室前部裝甲的整體防護水平,蘇軍的SU-71I上航向機槍都被拆卸,原本安裝航向機槍的孔洞也被焊接上了一塊鋼板。而車體前方左側的駕駛員觀察窗,則被原封不動地保留。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狹小的觀察窗就是SU-76I駕駛員唯二的視野來源,僅能觀察到車輛正前方的情況。此外,在駕駛員的左手邊還有一個小觀察窗,可以提供車體左側的一小片視野。這些細節都可以在上圖的三號坦克身上觀察到(圖中三號坦克的駕駛員側觀察窗處於開啟狀態)。

↑不過,三號突擊炮本就沒有車體航向機槍。因此,只有用三號坦克底盤改造的SU-76I經歷過航向機槍拆除工作,而用三號突擊炮底盤改造的SU-76I並不需要改造車體機槍孔。

↑第二個細節則是位於車體側面的輕武器射擊窗口。SU-76I沒有裝備固定的車體或是車頂機槍,因此需要成員用車內攜帶的輕武器抵禦抵近車輛的敵軍步兵的攻擊。由上圖可見,在SU-76I的戰鬥室左側開有兩個窗口,下面的供輕武器射擊的射擊孔,其上則是配套的觀察窗口,在戰鬥室右側同樣也有一組這樣的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圖片同樣也很好地呈現了SU-76I駕駛員僅有的正面、側面兩個觀察窗口。

↑第三個細節則是由於SU-76I直接沿用了德軍三號坦克底盤上原裝的邁巴赫HL120型汽油機,加之汽油易揮發易燃的屬性,SU-76I是不會像T-34坦克那樣在車身後部動力艙兩側掛載附加油箱的。而且SU-76I的動力艙相對三號坦克也並沒有做出加強,動力艙除了一層厚度很小的鋼製隔板,幾乎就是完全暴露在外的。

↑但SU-76I畢竟是由繳獲敵軍車輛底盤改裝而成的,車況參差不齊,備用零件也長期短缺,且本身針對西歐地區作戰設計的三號坦克的行程也並不優秀。如果不加掛附加油箱,SU-76I的最大公路行程就只有約165km,而這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上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依舊會有蘇軍車組冒著汽油一打就著的風險,在相對不易波及動力艙和戰鬥室的車體最尾部掛上兩個附加油箱。

↑SU-76I的總產量僅有201輛,其中181輛為前文介紹的普通版本,剩餘的20輛則為上圖中的指揮型號。指揮型SU-76I的戰鬥室右側車頂安裝有一個同樣來自於繳獲的德軍三號坦克的指揮塔,戰鬥室左側的彈藥架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電台等指揮通信用設備。

↑但從歷史圖片來看,電台等指揮設備的安裝實際上並不統一,甚至可以說是參差不齊。當然,這很有可能和當時配發SU-76I的各部隊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有著一定的關係。如上上圖中有指揮塔的SU-76I指揮型,圖片中卻不見電台天線的蹤影。而上圖中顯然沒有安裝指揮塔的SU-76I普通型,車頂卻赫然出現了兩個電台天線。所以有時候我們研究軍事也好,學習其他知識也好,總是會有許許多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特殊情況,有時候確實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三.SU-76I的測試工作與實戰經歷

最初改裝出來的幾輛SU-76I於1943年3月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測試場地上進行了測試。即便是在3月,位於烏拉爾山區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依舊是寒風凜冽,測試時的氣溫一度低至-35°C。但SU-76I非常爭氣,測試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嚴重的故障。

↑當然,為了更好地適應俄羅斯地區惡劣的冬季氣候,SU-76I的最終生產型還是添加了一些小改動,例如在炮盾前安裝了一塊附加裝甲板(如上圖中的這輛SU-76I)、引擎加熱器和針對觀瞄以及電池系統做出的一些小改動。


所有生產出來的201輛SU76I主要配發給第五近衛軍和第13軍,並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在1943年7月末奧廖爾的作戰中,16輛SU-76I參加了最前線的戰鬥。在沃羅涅日方向,也有16輛SU-76I被投入作戰。在德軍對普羅科洛夫卡的反擊作戰中,有一定數量的SU-76I被擊毀或是被蘇軍遺棄。據稱德軍甚至還繳獲了一輛SU-76I(不知道德軍看到這輛三號底盤改裝的蘇軍車輛會作何感想),但該信息的真實性還有待查證。

↑在1943-1944年冬春季的作戰中,SU-76I活躍於北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地區,且外形與德軍三號突擊炮酷似的SU-76I還時不時會被蘇軍拿來偽裝成三號突擊炮,用以欺騙和迷惑德軍。進入1944年後,蘇軍中SU-76I的保有數量已經不多,且此時蘇聯自產的SU-76M數量已經十分充足,性能全面壓倒之前所有蘇軍坦克殲擊車的SU-85也已經投入服役。因此在1944年春,僅存的十餘輛SU-76I便退出了一線戰場。

但與其他繳獲車輛在失去使用價值後便被立刻丟棄或是摧毀不同,約有10-15輛倖存的SU-76I被輸送到蘇聯後方的坦克和炮兵學校作為訓練車使用。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天尚存於世的SU-76I的數量還是相對可觀的。

四.SU-76I的性能與評價


↑在1943年11月,所有181輛普通型和20輛指揮型SU-76I的改裝工作全部完成。此後,蘇軍便再沒有改裝過哪怕一輛SU-76I。這不僅僅是因為在1943年初,改進型的SU-76M已經重新投入大規模量產。到1944年末,已經有相當數量的SU-76M被生產出來,蘇軍對坦克殲擊車的需求空缺也就漸漸被數量不斷增長的SU-76M填補起來。

而且顯然,蘇軍手上並不會有充足的德軍三號坦克備用零部件和維修工具,維修一輛用敵軍底盤改造的車輛所需要花費的功夫甚至比生產一輛全新的SU-76M還高。因此實際上SU-76I一旦被擊傷或是發生機械故障,就很有可能會被缺乏維修零部件和工具的蘇軍車組就地拋棄,然後便是車組換乘一輛補充上來的全新的SU-76M繼續作戰。

以上種種因素,都直接造成了SU-76I的產量僅有200餘輛。但它的性能和基層官兵對它的評價,其實都並不差。下面穿甲哥從防護、機動、火力來簡單聊聊SU-76I的性能。

↑說起SU-76的防護,其實也並不堅挺。由於接收改裝的多是較早期型號的三號底盤,因此大部分SU-76I的車體前裝甲都只有30mm,只有少數車輛為50mm。而戰鬥室裝甲即便是正面也只是一塊傾角很小的35mm厚軋制裝甲板,側面只有25mm,後部和頂部裝甲更是只有15mm。這種程度的裝甲,別說抗住德軍四號F上的43/48倍徑長身管75mm炮和pak-40型75mm反坦克炮了,就連50mm火炮都能從500m距離上擊穿SU-76I僅有三十多毫米的前向裝甲。

但話說回來了,別忘了蘇軍在接收SU-76I之前,使用的都還是ZIS-30、SU-76這樣的「敞篷車」。和他們相比,SU-76I至少裝備有全封閉的戰鬥室,能夠有效防禦敵方炮彈的破片和近距離射來的輕武器子彈,當然,還有西伯利亞的嚴冬和寒風。在冬季,SU-76I的成員至少可以在溫暖的車內作業(發動機其實就兼做車內暖氣了),比暴露在外的ZIS-30、SU-76車組還是要舒適許多的。

↑而且,三號底盤較大的負重輪直徑和較寬的履帶使得SU-76I在俄羅斯冬季的雪地中行進乃至爬坡時都能表現出良好的通過性能。邁巴赫的發動機質量的確也十分過硬,在SU-76I上邁巴赫HL120型長期缺乏保養和備用配件的情況下,也很少有SU-76I由於發動機故障被拋棄。因動力系統故障被蘇軍拋棄的SU-76I多是因為其傳動系統和扭杆懸掛系統損壞和故障。

↑說到SU-76I的火力,與T-34 1942/43型坦克上F-34型76mm主炮同源的S-1火炮,性能自然不會太差。在500m距離上,S-1可以擊穿75mm的垂直鋼裝甲;在100m距離上,則可以擊穿82mm厚的垂直鋼裝甲。雖說其穿甲性能不足以對1943年在戰場上一鳴驚人的德軍虎式重型坦克構成威脅,但掀掉德軍大量裝備的三號、四號坦克的炮塔還是足夠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而且相對於F-34,S-1改良了仰角,使其發射高爆彈時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3.3km。因此SU-76I也除了可以遂行直瞄火力支援任務,還可以充當野戰炮的角色。

在穿甲哥能夠查閱到的資料中,即便這是一款由繳獲的敵方坦克底盤改裝的車輛,使用SU-76I的車組還是對該車的作戰表現予以了高度評價。要知道,蘇軍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SU-76I解決的是蘇軍中坦克殲擊車的有無問題,而且也讓蘇軍開始意識到全封閉戰鬥室的坦克殲擊車對乘員良好的防護效果以及對其作戰效率極大的增益效果。

平心而論,SU-76I在SU-85進入量產前的時光中,就是蘇軍中性能最優秀的坦克殲擊車,沒有之一。雖然它的火力、機動、裝甲即便是和同時期蘇聯自己的T-34中型坦克相比都還是有一定差距。但可以說,SU-76I的改裝工作是二戰蘇聯坦克殲擊車設計思路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SU-85以及後來的SU-100坦克殲擊車的整體布局都沿用了SU-76I的模式。

SU-76I外傳——遊戲中的它和SU-85I

相信許多小夥伴包括穿甲哥本人,了解到SU-76I這輛車都是因為《坦克世界》這款遊戲。但穿甲哥畢竟不是遊戲領域的作者,對於SU-76I在遊戲中的表現在這裡就不多做評價了。但遊戲中的另一輛車,穿甲哥要在這裡簡單提一下——SU-85I。

↑在遊戲中SU-85I是一輛五級金幣TD,前裝甲厚達60mm,足足是歷史上SU-76I車體裝甲的兩倍厚。發動機倒是很忠實地採用了SU-76I上的邁巴赫HL120汽油機。但這輛車上真正的亮點,在於它裝備了一門SU-85坦克殲擊車上才開始裝備的D-5S 85mm火炮。

穿甲哥起初也以為,的確有SU-76I曾被裝上過85mm炮。或者,至少曾經有過給SU-76I換裝85mm炮的計劃。但經過穿甲哥多方的查證,這個裝85mm炮並且加強過裝甲的SU-76I,在歷史上應該是不存在的。

↑不過遊戲嘛,也沒必要太較真,大家玩得開心最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