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神仙?此唐女俑的髮型,簡直吊打現在的雙馬尾、雙丸子頭

文藏 發佈 2020-01-12T12:02:19+00:00

石刻菩薩造像北周至隋代 1986年西安醴泉寺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1986年6月,在西安市長樂路清禪寺遺址的隋代舍利墓,共出土了27枚棋子狀物品,平底、略呈圓錐形,其中13枚為琉璃質藍綠色,另14枚為瑪瑙質花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220年-581年)的三百餘年間政權更替頻繁,不過這個時期東西方多民族和多種文化進行了空前的融合。隋代(581年-619年) 短暫,卻為後來大唐數百年的繁華打下堅實基礎。

西安市長樂路隋墓出土的「琉璃瑪瑙雙陸子」是絲綢之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證,西安醴泉寺遺址出土的「石刻菩薩造像」是印度佛教東傳的文化象徵,這些文物都從不同文化側面反映多元文化在古代中原大地的聚焦和融匯。

1986年6月,在西安市長樂路清禪寺遺址的隋代舍利墓,共出土了27枚棋子狀物品,平底、略呈圓錐形,其中13枚為琉璃質藍綠色,另14枚為瑪瑙質花色。

古人所玩之棋,包含多個種類,如圍棋、六博、彈棋、樗蒲、雙陸等。雙陸的玩法,是通過擲色子推行棋子,棋子的行走線路往往考驗一個下棋者的智慧。雙陸棋戲或自印度,流入中國可能始自三國時期的曹魏曹植。

據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獻來看,無論哪一種棋類,在中國均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棋盤即是濃縮的宇宙模型,棋局則象徵千變萬化的人生。與棋局相關的實物和圖像,在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墓葬中大量湧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古人神仙觀念發展歷程的反映。

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從秦漢以後長期分裂逐漸走向統一和繁榮的時期。隋代之前,周武帝滅佛毀寺。公元581年,隋文帝執政,恢復佛教,大修周代廢寺,建立經像,由此佛教盛極一時。

隋代的佛造像藝術,上承北朝下承唐朝,是一個風格的過度時期。如陝西、山西、敦煌等地隋代佛像多延續北周佛像的主要風格,如頭大身體略短、體態豐滿、衣紋流暢簡潔。而這件出土於西安醴泉寺遺址的「石刻菩薩造像」除體態豐滿,表情歡悅外,其頭冠及身上的瓔珞配飾極其華美富麗,堪稱北周至隋代石刻佛造像中的精品。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鼎盛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頻繁,與漢代並稱為「漢唐盛世」,流傳至今的豐富文獻和精美文物,足以引發國人無盡的懷想和追慕。

西安市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銅阿彌陀三尊坐像」是唐代佛教興盛的體現,西安市南草場坡出土的「鎏金鐵芯銅龍」展現大唐盛世的昂揚氣魄,咸陽市長武縣棗園鄉張臣合墓出土彩繪陶女俑展現唐代仕女的婀娜體態。這些精美的文物從宗教、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顯示了唐代空前強盛的國力。

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的「鎏金鐵芯銅龍」是鐵質的,通體鎏金,身體細長,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兩隻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兩隻有力的前爪緊扣地面,後爪朝天蹬起,龍頭與上身呈「S」型彎曲,龍尾高高上揚,氣勢威猛,動態強勁,體現出大唐盛世君臨天下的凌然氣勢,堪稱古代造型藝術的精品。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經濟實力為陶俑的製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唐代陶制女俑以其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著裝,反映了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地位,更反映出唐代社會的開放、繁榮、富強、朝氣、向上、融合的景象以及對女性的寬容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婦女常創造出新的髮式,如半翻髻、雙環望仙髻、囚髻、拋家髻、驚鵠髻、螺髻、百合髻、圓鬟髻等。髮式上還簪各種珠翠花釵、步搖、梳子之類。

這件出土於咸陽市長武縣棗園鄉張臣合墓的「彩繪陶女俑」 的髮型便是雙環望仙髻,髮飾不僅高於腦頂,並且圓環的大小几乎是頭部的兩倍,體現出唐代女性極其開放自信的姿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