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是何官職?一文揭開明代「錦衣衛經歷」的神秘面紗

圖圖寫寫 發佈 2020-01-12T12:13:43+00:00

提要現在熱播劇《錦衣之下》,男主陸繹任職「錦衣衛經歷」,他出場所有人都給他面子,不敢違逆。但是陸繹能「作威作福」的原因不是他的「經歷」一職,而是他父親和錦衣衛的身份,他父親任職錦衣衛指揮使,是明朝諜報、警察系統的最高指揮,可謂權勢極大,雖然不如首輔嚴嵩,但對付一般官員足夠了。

提要

現在熱播劇《錦衣之下》,男主陸繹任職「錦衣衛經歷」,他出場所有人都給他面子,不敢違逆。但是陸繹能「作威作福」的原因不是他的「經歷」一職,而是他父親和錦衣衛的身份,他父親任職錦衣衛指揮使,是明朝諜報、警察系統的最高指揮,可謂權勢極大,雖然不如首輔嚴嵩,但對付一般官員足夠了。陸繹任職錦衣衛經歷,根據《大明會典》經歷不獨為錦衣衛所有,各大府衙皆有經歷一職,而錦衣衛、南京錦衣衛的經歷僅為從七品。明朝上自中央部門下至地方督撫府衙大多有經歷司,主要任務是文書的接受轉發,但同時兼備其他。總之經歷是個事務龐雜的濁官,不為士人所喜。就讓我們一起揭開明代「經歷」的神秘面紗。

一、 從中央到地方:經歷司的分布狀況

明代經歷司廣泛設立於大府衙,只因大府衙匯總各地事務,工作繁忙。所以按明制,設置經歷司的府衙有:宗人府,因明朝分封,皇親眾多、皇族莊園資產眾多,所以專管皇親的宗人府事務繁雜需要經歷司;通政使司,負責掌管內外奏疏,下情上傳;督察院,監管負責檢查百官、諷諫皇帝;五軍都督府,掌管天下軍事調度。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中對中央官衙的經歷有總結:

掌管本衙門案牘,管轄吏胥,協助正官處理事務的低級官員或吏之總名

如果說中央的經歷是因為事務繁雜所以必須有秘書幫助,但到了地方上經歷司的地位就大大提升,顯然超出了經歷在制度上賦予他們的權限。

地方上,承宣布政使司(通稱「省」)的經歷為「幕僚之長」「欲使百萬之民安於下」;都指揮使司的經歷「乃其幕僚,所以治文書而贊助行事者也」;提刑按察使司的經歷則接管文書、承上啟下「幕官首任其責也,而經歷又總任其咎者也」。地方衛所中衛一級別亦有經歷,只因「指揮使至僉事皆起身軍功,於凡政務設施,總其綱視其成,而一理之於幕」。換句話說就是,軍事部門主要人員都是打仗的粗人出身,不懂軍政,所以委託給文書官經歷來處置日常事務。

需要指明不僅僅是省一級的三使司和衛(包括京城的衛、地方的衛)設置了經歷,地方事務繁多都轉運鹽使司、中都留守、興都留守、南京朝廷(南京為留都,北京的一套機構南京都有複製,如南京六部、南京錦衣衛、南京通政使司、南京禁軍)、土司中的宣慰使司、宣撫司亦設置經歷。地方上低於省一級的府,有設置經歷,但不穩定,如汀州府曾有巡捕經歷一人,官正八品,孝宗時期廢除;而大府、重要的府則常設經歷,如順天、應天、河間等府知府之下皆有經歷。但縣級設置經歷尚未見於史料。

二、附屬於任職府衙的官制系統

經歷司,制度上規定掌管文書收藏、文移來往,其品階不會太高。經歷司長官稱經歷掌司事、用印(皆簡稱為「經歷」),高者僅為從五品,低者才正八品;經歷司次官稱知事、都事佐理經歷,高者不過從七品,低者正九品。因其所任職府衙不同所以地位不同。

首先,宗人府,宗人府長官正一品,雖然不涉及具體政治,但作為處理皇族事務的專屬機構,整天和權貴親族打交道,也可謂位高權重,在《明史·職官志》中將宗人府長官其列為百官之首,因此宗人府的經歷司長官官職從五品,為各個府衙的經歷官中的最高官職。

其次,南京作為留都,「各衙門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綬監,令預遣人取南京衙門皆加南京二字,別鑄印遣人齎給」。將南京朝廷和北京作為區別,但是南京朝廷完全複製北京,所以南北兩京的經歷司官階相同。

第三,任職不同級別官衙,其設置的經歷司官階自然不同。中央經歷司高於地方這是必然。如南北兩京五軍都督府的經歷司長官皆從五品;而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的經歷司長官僅從六品;土司中的宣撫使,其經歷司長官不過從八品。

三、職責:從掌管文書到兼及其他

關於經歷的職責,軍事和行政部門之間出現了脫節。

軍事是一國根基,所以朱元璋對軍隊格外重視。明初推行衛所軍制,軍戶世代當兵,且七耕三守、或八耕二守,朱元璋自詡軍隊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但是如此龐大的軍隊,管理起來必然費勁,軍隊日常後勤補給、軍隊屯田的收成分配處置,這些龐大的工作都不是帶兵打仗的粗人大將軍能幹的,所以明朝軍隊衛一級朱元璋規定設置經歷一人、知事一人,經歷永樂,至宣德時成為定製,衛的經歷職責為主管軍餉、錢糧、將吏待遇、軍戶後勤和軍戶編制管理。

而政治一側的經歷則與軍事的衛經歷職責不大相同,事雜權大,且中央地方經歷又成區別。

經歷第一任務是掌管文書往來。這是經歷的本職,文武中外皆同。古代通訊不發達,一般來說明代一項政務的完成要經過:決策制定、決策行移、決策執行、決策核查四項。決策制定由決策機構制定,向別的執行機構轉交的過程就是行移。行移包括上對下、平級移動、下對上三種,上對下又分:照會、札付、下帖、故牒;平級移動分:平咨、平關、平牒;下對上則分咨呈、呈狀、申狀、牒呈、牒上。在古代那個等級森嚴、禮法慎重的時代,不同性質的行文有不同格式,切不可用錯,否則就是僭越或失禮,輕則罰俸被罰,重則丟官奪爵、甚至被殺。

《大明會典》記載:

各王府長史,凡有行移,具牒宗人府經歷司,案呈本府,事畢,抄案回牒長史司。

可見主管王府日常事務的長史都是將向宗人府的經歷司遞交文書,這就是下對上的行文。「督察院故牒各道提刑按察司經歷司,其磨勘司事務,察院書吏赴司抄案呈院施」,督察院下發給各省按察司的牒文也是發送給按察司的經歷,這是中央對地方、上對下的行文。「五軍都督府,凡有行移,令經歷司具牒宗人府經歷司,案呈本府,事畢,抄案回報五軍都督府經歷司。」這是平級間的行文。由此可見決策行移就歸經歷司管,不論上對下、下對上、平級移動,其終點和起點都是經歷司。所以經歷司有了承上啟下、下情上達、互通消息的作用。

第二,地方上經歷司因事務不如中央經歷司多,所以地方經歷司有空閒參與地方治理。其職責就是「查舉府中一應輕重政務,稟堂施行」。具體施政上,可謂參與決策,影響地方。如順天府在正統十四年遇旱災,順天府經歷施茂就主張運通州軍糧五百車,以一石一兩或更低的價格賣給百姓,同時他還上奏戶部請求在補貼一萬石糧食,仍按市價賣給百姓,朝廷同意其建議。經歷還有促進地方生產的作用,南雄府經歷范澄在任期間就興修水利、治理水患、勸民開墾,使得南雄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第三,掌握司法。宣德時期御史林英說,現在的制度是用各地方衛設置的鎮撫來管理刑獄,但這些鎮撫大多粗通文墨,對法律條文解讀更是不精,對犯人只會屈打成招,而案情進展記錄、司法程序的量刑全委託給識字的軍卒,以至於監獄怨氣衝天、無辜者受連累,針對刑獄這種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應「宜擇人用之」,宣宗同意其意見。繼而以威海衛為開端,地方衛一級別加大了經歷司對司法的干預權「有經歷司方印一顆,經歷一員,管軍民詞訟,辦案以誥、律為量刑依據」。建昌府經歷陳震,史書贊為"廉而有為,審決獄囚,灼有明見"。

第四,監管教育等雜務。貴州思南府經歷李驥,在任期間發展教育「遣送官學讀書鄉試,其相離地遠者有司計議或二衛三衛設學一所」。贛州府經歷徐恩被委派監修城隍廟。這些都是經歷管地方雜物的例子。

四、明代經歷的多元出身

明代朱元璋窮苦出身深受官吏盤剝,所以對冗雜的官僚系統進行精簡,但是事在人為,古代科技又不發達,人少了事就不能辦,所以崛起了吏這一階層。《明會要》所載明代想成為真正有品入流的官有三條途徑「進士為一途,舉、貢等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所謂三途並用也」。通過科舉而進士,這是做官最廣泛的渠道,但是這樣培養的人專業性不一定強;所謂舉、貢就是漢代的察舉制,指的是特招、徵辟,這種人少,只因世人皆以科舉為正途,以其他為邪路,所以不屑或恥於察舉;通過下級辦事員吏一階層做官,亦被視為邪道,但機會較大,所以相比於正統朝以後逐漸消失的察舉制,由吏入仕也很興盛。

經歷一職,如上文所說,其工作龐雜且有承上啟下、下情上達的中轉站作用,極易出問題,容易幫人背鍋,所以經歷是個十足的濁官。

洪武十七年至嘉靖三十一年,在《明代經歷司探略》一文共列舉了148名經歷,期間以舉人身份任經歷者達97人,乍看之下科舉出任經歷的比重很大,但聯繫中央、地方省府皆有經歷司,所以統計實際工作難以進行,這148名經歷僅是文章作者找到的一小部分經歷,如果將經歷的範圍擴大,會發現實際上科舉出身的經歷其實並不多。只因科舉名額較少,選拔人才不多,且經歷實為"濁官",正途出身的人不喜此道,因此經歷的缺口極大,又因其專業性強,所以經歷一職常常供不應求。

由此出現了第二種情況,從學校選拔。其實明朝入仕還有途徑,即國學直升。這是給權貴階級開的特權,但也可以收一般人中努力學習的才子。所謂國學就是國子監,國子監出身的人可不科舉直接做官,所謂"入國學者乃可得官",同樣《明代經歷司探略》一文中,以徽州府經歷司官衙為例,從永樂九年到弘治十一年,徽州府有經歷9人、經歷司次官知事8人,共17人;而9名經歷中7人是國子監出身,8名知事則全是國子監監生。雖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徽州府無疑是個代表,可見經歷一職的任用多為國子監學生。國子監學生中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皇族、大官僚子弟自然不能任「濁官」,所以實際上經歷還是由勤奮好學、能考入國子監的真正有才的一般人出任,這也滿足了經歷司技術性的要求。

府吏出身也是經歷的來源之一,因府吏以專業嫻熟著稱,長期負責一線政務,所以其技術性極強。加之府吏出身被人鄙視,所以一般任職外省實際負責政務的濁官,而經歷恰好是個是個事務繁雜且容易幫人背鍋的濁官,因此經歷也多由吏出任。

除了專業任職的經歷,明代官員被貶或平級移動也會任職經歷,但因經歷是個"濁官"所以平級移動實際是降職。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上自中央,下到兩京一十三省的三使司、都轉運鹽使司、土司的宣慰使司等都設立了經歷,經歷一職事務繁雜且因其中轉站的作用,經常和四面八方接觸,極易犯錯誤,是個「濁官」,所以以科舉正途出身的人不願入職經歷,而經歷因其技術性則被國子監中的一般人和職業政務處理員—府吏所壟斷。《錦衣之下》的男主陸繹僅以從七品小官經歷一職「為非作歹」,只因其父為錦衣衛指揮使,如果單純僅靠經歷一職就吆五喝六,估計沒人會買他的帳。

參考資料:

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申時行:《大明會典》,中華書局,1989年。

龍文彬:《明會要》,中華書局,1998年。

劉娜:《明代經歷司探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