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兒語言能力差,迷走神經刺激術可以改善語言障礙嗎

齊魯醫院徐淑軍主任 發佈 2020-01-09T12:58:26+00:00

語言是兒童發展的核心能力,人類從呱呱墜地開始便伴隨著聲音的出現,這種聲音就是孩子最早的語言。研究發現,語言障礙可出現於癲癇起病前,起病時或起病後,可以是發作性,也可以是持續性。

語言是兒童發展的核心能力,人類從呱呱墜地開始便伴隨著聲音的出現,這種聲音就是孩子最早的語言。之後的幾年裡,孩子逐步從叫聲期、喃語期、模仿期、語言理解期到發言期,最後達到成熟期和學習期。所以,語言對兒童的發展極其重要。語言一旦出現障礙,也將隨之影響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那麼,什麼是語言障礙呢?語言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研究發現,語言障礙可出現於癲癇起病前,起病時或起病後,可以是發作性,也可以是持續性。如發作性語言障礙屬於癲癇發作症狀則通常不診斷為語言障礙,只有當發作間期仍然存在時才診斷語言障礙。那麼,為什麼癲癇兒童中會出現語言障礙呢?

1、持續性腦電癲癇活動可能損害患兒的語言能力;

2、難治性癲癇患者一般需要兩藥甚至多藥聯合,抗癲癇藥物本身會對語言造成一定影響;

3、癲癇外科手術的治療,如果涉及優勢半球的外科手術治療,可能會對語言功能產生更為明顯的影響;

4、引起癲癇本身的病因也同樣有可能影響語言功能,如染色體疾病和遺傳性疾病都程度不等地影響患兒的語言功能,Down’s綜合徵患兒除有語言障礙外,往往伴有發育和行為方面的問題;

5、由於受社會歧視、自我否定、負面情緒障礙以及對疾病的認識不足等,會使患兒出現孤獨症樣障礙,常常嚴重影響癲癇患者與社會的交流,從而影響語言功能發育。


那麼,對於癲癇伴發語言障礙的最佳治療還是應以控制癲癇發作,並消除癲癇性腦電活動為主。但伴有語言障礙的癲癇大多數屬於難治性癲癇或癲癇性腦病,大多數對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且此類藥物還有可能加重語言障礙,所以這本身又是一個相互矛盾的選擇;也有人說由於伴發語言障礙的癲癇大多數為局灶性癲癇,雖然藥物難治後還有手術治療的可能,但該部分病例大多數為左側癲癇,病灶有可能位於語言中樞或其鄰近部位而無法手術病灶切除。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迷走神經刺激療法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療法越來越得到臨床的運用和重視。


迷走神經刺激療法是1985年由美國學者首次提出的通過刺激迷走神經來達到抗癲癇效果的一種方法。1988年首枚迷走神經刺激器植入人體,距今已經近30年的歷史。全球有超過130000例臨床治療案例,屬於國內外比較成熟的療法。但儘管如此,迷走神經刺激療法VNS主要應用於足量足療程應用抗癲癇藥物無效的難治性癲癇患者。

據現有的臨床數據表明,迷走神經刺激療法(VNS)可以使一半以上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癲癇發作減少50%-60%以上,並且可使5%-15%的患者完全控制發作。隨治療時間延長,治療有效率也在顯著提高。此外,迷走神經刺激療法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藥物的使用,同時對患者的認知、情緒、記憶、行為發育等均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對於難治性癲癇患者的治療而言,與藥物相比,VNS的療效顯著增加,且對患者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與手術相比,VNS的創傷極其微小,因而手術風險大大降低。就這個層面而言,VNS療法將為眾多難治性癲癇患者帶來希望。

總之,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為3-6歲,因此對於癲癇伴語言障礙的這部分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更應積極接受藥物以外的療法,抓住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為癲癇患兒未來發展贏得時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