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化用別人的詩意,但是又寫出了新意,終成一首經典的千古名篇

品詩讀詞 發佈 2020-01-09T13:02:30+00:00

古人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寫詩填詞,往往喜歡出其不意,會去化用前人的詩意,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創作手法,如果化用的好,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就一首新的經典之作。

古人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寫詩填詞,往往喜歡出其不意,會去化用前人的詩意,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創作手法,如果化用的好,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就一首新的經典之作。但是這樣化用的話,自然對於創作的要求很高,要是太過於明顯,反而會弄巧成拙。不過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譬如盛唐著名詩人李白就化用過《黃鶴樓》的意境,儘管是化用了裡面的詩意,可是同樣寫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黃鶴樓》那是七律里的名篇,如果給唐詩排一個名次的話,那麼一定可以進入到前十名。那這首詩作者也是盛唐詩人崔顥,這首經典的名篇,一直是廣為流傳,成為唐詩里的千古名篇。而當初李白讀過了這首詩之後,更是讚嘆不已。可是骨子裡又不服氣,認為可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於是他事後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兩首詩意境一樣。

我們先來看一看崔顥《黃鶴樓》的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這首詩意境唯美,而他創作這首詩時,正是由於聽聞了黃鶴樓的大名,所以興致勃勃特意跑到黃鶴樓,當他站在樓上時內心可謂是感慨萬千,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經典的名篇。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是在這裡他並沒有看到仙人,眼前只不過是尋常的景色。這多少讓詩人有些失落,所以在這首詩中,他把通過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不僅描寫了眼前的失落之感,同時也寫了骨子裡的悲痛之苦,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

那麼這首詩寫完之後,便是迅速地在讀書人流傳開來,立馬讓人們見識到了詩人過人的才華,使得李白讀了都驚為天人,內心讚嘆的同時,也有些不服氣,畢竟對於詩仙來說,他一向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才華,那是無人能及,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登金陵鳳凰台》。不過很顯然在流傳程度上,李白的這首詩那是不如崔顥的《黃鶴樓》。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便是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原文,整首詩雖然也是意境唯美,同樣也流傳出了感傷之懷,但是在氣勢方面要遜色一些。而且還有著很明顯化用的痕跡,這也是李白唯一一次認輸。崔顥的《黃鶴樓》太過於經典,無論李白怎麼寫,那也是無法超越。不過從則面了反應了一個問題,李白只不過是化用,可是能夠化用的如此成功,那也是相當了不起。

崔顥的《黃鶴樓》整首詩都充滿了憂愁之感,從開篇就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原本聽聞黃鶴樓的風景秀麗,上面還有神仙和仙鶴,可是去到了黃鶴樓之後,卻只是看到了普通的風景,這多少讓詩人有些失落,正是由這些失落,詩人再次展開了聯想,把內心的思鄉之苦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

那麼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同樣也是如此,正是由於登上金陵鳳凰台,看到了眼前普通的景色,以此同樣展開了聯想,寫到了吳國的滅亡,晉代無數荒冢古丘,一片荒涼的景色。整個四周的景色也是很普通,遠處的江水分成了兩條河。正是由於這些景色,也讓詩人內心再次充滿了憂愁,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從而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讀來當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關鍵字: